《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 传习 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下卷均为其弟子整理的语录,上卷经过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本书为叶圣陶先生亲笔点校并作注释的版本。本次再版以传世经典版本作为参考本,精心修订。
《世说新语》是中国著名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 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大部分是东汉末直到刘宋初近三百年间的人和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本书正文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思贤讲舍本为底本,译文和注释则用张?之先生的译注本。译文通俗流畅,注释将南朝梁刘孝标注融汇吸收,更加方便读者了解《世说新语》背后的故事。版式上,我们沿用了《古文观止译注》(注音版)的模式,在原文上通篇标注拼音,使广大读者在阅读时省去繁难字的查检之劳。同时,在拼音的辅助下,可以针对性地区分阅读原文、译文和注释,获得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
《古文观止》是清康熙年间的一部古代散文选集,是由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共同选编而成。它成书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录了自春秋战国到明末两千多年的名篇佳作222篇,共分十二卷。所收选的古文,以散文为主,同时也有一些骈文、辞赋。编者用精简的篇幅,让读者全面认识从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与主要脉络,对不同的风格也都能从中一窥全豹。 观止 一词意即其收录的文章代表着文言文的水准。自成书以来,它便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论语(全二册)》是《幼儿大字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的一种,采用简体、横排、特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幼儿大字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
《古书隐楼藏书》,共十四卷,作者为清代著名道士闵一得。全书共收录丹书三十余种,内容分为三类:一类为作者注释前人经典著作,如《 阴符经玄解正义 》等;一类为作者自撰,如《 管窥 编》等;一类为引用他人著作,如《玄谭全集》等。本书以儒释之精华,诠释道家之玄妙,句句经典,字字矶珠,是研究明清道教内丹学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 本此整理出版的《古书隐楼藏书》,以1994年巴蜀书社出版的《藏外道书》中所收录的影印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家庭和家庭教育。自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开始出现。狭义地看,家训包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而广义地看,家训则涵盖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正是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古代家训终于在晚清出现了中国家训的登峰之作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天赋并不高,而且跟我们平常人一样,身上有着很多性格及个性上的缺陷,因而也跟普通人一样,在人生中有过巨大的遗憾。但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应该是很普通的人,却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代大儒,并为拯救时局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成为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中国志怪小说的*之作。该版本由《聊斋》专家、 百家讲坛 《说聊斋》主讲人马瑞芳选定,收录了《画皮》《聂小倩》《婴宁》等各个类别的经典60余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丰富而精彩的神鬼狐妖世界。 该书由 原文 译文 点评 三部分组成:原文以辽宁图书馆手稿本为底本,参照康熙抄本、铸雪斋抄本、异史本、青柯亭本等,权威严谨;译文明白晓畅,简洁生动,力求保证小说的原汁原味;点评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精彩之处做了简要的分析,以便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名著。书前有知名插画师付璐绘制的《画皮》《画壁》《狐仙》等精美插画,色彩艳丽,赏心悦目。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志人小说 的代表作,是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老庄思想和佛家思想。依内容可分为 德行 言语 政事 文学 方正 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丰富真实,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地看到了所谓 魏晋清谈 的风貌。 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书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配以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插图,使全书更具时代感。
此次整理校勘《二程全集》(全2册),是在清同治年间涂朗轩宗瀛刻本基础上整理而成,参考了前辈的标点和校勘成果,做了必要的订正和调整,又搜罗了一些资料作为附录,以存后人反观二程子之大意。
《宋稗类钞》是清代学者潘永因在战乱之后藏书尽毁的情况下,从多方购得善本,汇集有关宋代的稗官野史, 事以类分,时以代次 编撰而成。 全书共八卷五十九类,近四十万字,反映了宋代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日常生活各方面,涵盖极为广泛,可以说是一部宋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前六卷记载宋代帝王的治国方略、官场士人百态、士大夫的逸闻趣事和优良品德、各种性格知识分子的文学修养,以及民间传说、笑话小集,等等。第七卷和第八卷记录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以及草木虫蛇、古玩书画等内容,如宗乘、道教、报应、神鬼、怪异、工艺、饮食、古玩、八法等共十五类,是一部翔实的研究宋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自然环境变迁的原始资料。
《寒柳堂集》收录陈寅恪先生的《论〈再生缘〉》《韦庄秦妇吟校笺》《狐臭与胡臭》《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等十余篇非常重要的论文,并且附有《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增补)》等。
《尔雅》,三卷,另音释三,晋郭璞注,宋刻本,顾广跋.
本书由《庄子解故》一卷、《齐物论释》一卷、《齐物论释定本》一卷组成。《庄子解故》为以传统小学考据方法发正《庄子》疑义之作,摘录《庄子》字句凡二百四十八条,或补前人之阙,或正前人之误,皆有所得,不为空谈。《齐物论释》据《齐物论》章句次第,分为七章,予以疏证。全文旨在以唯识思想与《齐物论》篇互证,形成独具特色的齐物哲学,否定外在之形名,从而真正倡导平等思想。《齐物论释定本》在《齐物论释》初本基础上增损而成,见其思想已有转益。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据说是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所撰,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本书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广为传布。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其名始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之际,编撰者不详。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虽源于战争,但政界、商界亦可化而用之,适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读之启迪心智。附录《百战奇略》《曾胡治兵语录》,二者在中国军事理论领域亦有相当高的地位,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
《大唐西域记》是关于西域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历史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学理论家与翻译家玄奘。 全书十二卷,按照玄奘的旅行路线,对于沿途所见所闻的城邦、地区、国家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作了详细叙述,特别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故事传说,也作了详细记载,内容非常丰富,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 是不可多得的著述。本书也是研究印度古代史、印度佛教史的珍贵史料,是中亚和南亚考古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与《山海经》《黄帝内经》并称上古三大奇书。作为一本古人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的占卜之书,其占卜之术虽不足为训,但先民对卦象、爻位的解释以及孔子所著《易传》,却蕴藏着朴素的宇宙衍化法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正所谓 读万卷书不如读真经一部 ,现代人如能读懂《周易》这本认知世界的 答案之书 ,掌握事物的变化之道,必能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未来、把握人生。 本书原文以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明万历刻本《易经集注》为底本,精编精校,再辅以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精译白话文,方便读者快速明了《周易》本义,掌握精髓,是了解、研习《周易》不可多得的无障碍读本。 插图内容丰富,包含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民间占卜用具,记载《周易》的战国竹简、汉代帛书、明代纸书,以及带有易学
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上diyi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共十八卷,附有百余幅插图,涉及30多个行业,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全书按 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序》)分为《乃粒》(五谷)、《乃服》(纺织)、《彰施》(服装染色)、《粹精》(粮食加工)、《作咸》(制盐)、《甘嗜》(制糖)、《陶埏》(陶瓷)、《冶铸》(铸造)、《舟车》(船车)、《锤锻》(锻造)、《燔石》(煤石烧制)、《膏液》(食油)、《杀青》(造纸)、《五金》(冶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糵》(酒曲)和《珠玉》。书中所提到的工具、工序等都详略兼顾,配以插图,阅读起来十分有趣。
范文澜(1893 1969),字仲沄,浙江绍兴人。著名史学家,被誉为 新史学宗师 。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北方大学校长,华北大学副校长兼研究部主任、历史研究室主任。1950年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群经概论》《正史考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