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全书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的方式,总结古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而成。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典之祖。 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书。
据《晋书》记载,才子干宝,经历过两件怪事: 干宝父亲宠爱一名婢女,他母亲异常嫉妒。父亲去世后,母亲把婢女推到墓中殉葬。十多年后,干宝母亲去世,按照风俗将与父亲合葬,开墓后竟发现婢女伏在棺材上面目如生,大家惊讶万分,赶紧把婢女抬回家。婢女躺了几天才醒来,说起与干宝父亲在墓中同食同寝、恩爱如初,对家中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对墓中生活也不觉得险恶。干宝听了直冒冷汗,不久就打发婢女改嫁。婢女改嫁后还生了孩子。 干宝的哥哥曾经因病气绝,数天身体不冷,醒来后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不知道自己死过,却说自己见到了天地间的鬼神事 干宝由此对现实世界生出了种种疑惑,开始思考这个世界到底向我们隐瞒了什么。此后,他历时三十年之久,倾心搜集和记录各种神仙鬼怪的灵异故事,终于编撰出了流传千年的《搜神记》。 翻开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家庭和家庭教育。自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开始出现。狭义地看,家训包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而广义地看,家训则涵盖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也正是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古代家训终于在晚清出现了中国家训的登峰之作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天赋并不高,而且跟我们平常人一样,身上有着很多性格及个性上的缺陷,因而也跟普通人一样,在人生中有过巨大的遗憾。但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应该是很普通的人,却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代大儒,并为拯救时局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成为
《中华国学文库》是我们追慕前贤、服务当代的产物,因此,它自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文库》所选均为中国学术文化的 *要之书 。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国学经典,皆在此列。 二、《文库》所选均为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 *善之本 ,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三、《文库》所选均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中国古籍向以繁体竖排为标准样式。时至当代,繁体竖排的标准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于学术界,但绝大多数国人早巳习惯于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的图书样式。《文库》作为服务当代公众的国学读本,标准简体字横排本自当是
周贞亮与骆鸿凯同为现代 文选学 大家,骆鸿凯之 文选学 早已风靡大江南北,周贞亮之 文选学 却因跟各种原因而知者甚少。本书为周贞亮之武汉大学期间《文选学讲义》的首次整理出版,分上下二编。上编十章,讲述《文选》学之起源、意义、编纂义例以及文体、作家、源流等。下编三章,以重要作家作品为例,系统讲述《文选》研究之方法。本书为现代《文选》学奠基作之一,王立群《现代〈文选〉学史》指出: 现代《文选》学的诞生当以周贞亮《文选学》与骆鸿凯《文选学》的问世为标志。 武汉大学王庆元、刘以刚两位教授以河南大学图书馆所藏本为底本,将之首次整理出版,并附录周贞亮《梁昭明太子年谱》。
唐集体例研究,是作家、作品之外的第三路径。古人之所以关注别集体例,不但志在辨章考镜,也有着切实的编集体验与著书关切。近代以来文字、文体、文献制度发生了前所未有之变,传统模式别集的编纂已渐渐零落,故而别集编例问题也淡出于近现代学术的视野。然而,随着敦煌、日本所出古抄本文集的影印刊布,加之近年 集部之学 的重审,别集源流及体例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学界关注。 本书以唐集为中心,就 集部之学 、篇序及并载、叙录、压卷、经史子部对唐集编例的影响、 家集讳其名 、李杜元白集之 例校 、词题之文本形态及通例等问题进行了考论。辨明唐集体例,不但能作为当前历代别集整理的参考,也可在中古文献还原等领域起到观风察势、观澜索源的作用。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是叙述古代民间宗教人物列传和神仙事迹的著作,元代成书,明代完本,作者不详。记载了道、儒、释三教圣贤,每一人物附录画像,计一百二十余幅,于每一像后,叙各神姓名、字号、爵里、封赠谥号、神灵事迹等。然而其中故事并非出自正史,而是杂糅小说杂记,近似于一部短篇文言小说集。近代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据明刻绘图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翻刻,所收之人物多于前者。此本即清宣统元年叶德辉校刊本,卷首有叶德辉序,卷末有其跋。
此书系中国古代武术著作,共6卷。其中《蹶张心法》1卷,《长枪法选》1卷,《单刀法选》1卷,《少林棍法阐宗》3卷。此书对研究古代武术发展与技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底本为国家图书馆藏明万历四十二年天启元年程禹迹等刻本。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此本《牡丹亭记》由明代茅暎、臧懋循评。全书共四卷五十五出,由标目、言怀到肃苑、惊梦,到婚走、骇变,再到*后的圆驾为止,描写了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此书底本为明末茅暎刊朱墨套印本,书前有精美版画二十六幅,出自吴门画师王文衡之手,由著名的徽州籍刻工汪文佐、刘升伯镌刻。
《周易口义》十二卷,北宋胡瑗撰。胡瑗讲授易学之余,欲作《传》而未及。其弟子倪天隐据胡瑗所述整理为书,因非其师手著,故名曰《周易口义》,是以此书序首称 先生曰 。《周易口义》是宋初重要的易学著作,朱熹说胡瑗之《易》分晓正当,《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为宋时以义理说《易》之宗,都对该书价值及其在易学研究史上的地位给予以了充分肯定。胡瑗讲解经义,主张义理, 不论互体 , 于象数扫除略尽 ,着重解说卦爻辞的文意,注重性命道理的研究,这一方法对程颐《易传》产生了较大影响。程颐认为读《易》应先看王弼、胡瑗、王安石的著作 ,并在《易传》中多次引用胡瑗学说。总而言之,《周易口义》是易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宋代易学发展演变必不可少的重要典籍。这次整理,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白石山房本及《四库全
作者秉持 信今传后 的信念,甄别前人说法,力求给想要了解古籍、接触古籍的入门者喂好 口奶 。 本书围绕读者兴趣集中的 鉴定版本 ,前两部分介绍鉴定版本应当了解的古籍版式、结构知识,解释常用版本名词;附录中简介常见古籍用纸及装帧形式。粗看似乎都是些老生常谈,若仔细比较,则见与众不同之处,譬如要求规范版匡尺寸的丈量,强调对仿宋刻本须作界定,提醒读者对 集版重编本 复本 应有所认识,明确《四库》底本与进呈本的区别等,都是基于鉴定版本实践提出,不可忽略。第三部分讲述鉴定版本的一般方法,不作方法的琐细罗列以求所谓面面俱到,而是从实用出发,择其要者,尤其强调辨识字体于鉴定版本的重要性。第四部分选择过往若干鉴定版本的实例纂为札记供读者参考,通过具有典型性或重要版本的鉴定个案介绍,使鉴定方法进一步具
古籍整理。李符清(1751 1808),字仲节,号载园,广东廉州府合浦县人。清乾嘉时期著名诗人。著有《海门诗文集》《海门经义》《棠荫笔记》等。本书以嘉庆二十年刻本《海门诗钞》十六卷、嘉庆元年刻本《镜古堂文钞》不分卷为工作底本,参校本有《海门诗钞》上下卷(嘉庆元年刻本)、《粤东诗海》等。另有李符清诗文补遗19篇(首),附录五种:一、李符清年表;二、档案传记;三、唱和追悼;四、序跋评论杂记;五、正文人名索引。该书整理体例完备,附录文献丰赡,符合学术规范,史料、文献价值较高。
《小沧浪笔谈》,四卷,记述作者提督山东学政两年间(1793 1795)之所闻 见,各条后附有诗文,保存不少山左人文之历史资料。是书据嘉庆间刻《文选楼 丛书》本点校整理。 《定香亭笔谈》,为阮元督学浙江时所记,由其幕僚吴文溥、陈鸿寿等编录,多 记载与其师友胡廷森、焦循、端木国瑚等优游唱和之作,亦有题画诗作及为他人刻 书所作之序。是书据嘉庆五年阮氏琅嬛仙馆原刻本点校整理。 两书均由点校者逐条撰写条目名,并编制索引,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此书包括阮元的书画著录札记《石渠随笔》《石画记》二种。《石渠随笔》是 阮元于乾隆辛亥编纂内府储藏书画为《石渠宝笈续编》时,随笔所记之作。其文 字较《石渠宝笈》更为精炼,寥寥数语,往往切中肯綮,或涉及鉴赏,或辑录题跋, 或考证人物,内容丰富。《石画记》收集了阮元以及友人收藏的近三百方大理石 屏精品,并首次将大理石屏定名 石画 ,按照著录品鉴书画藏品的格式,冠以题 名,标以尺寸,述以画意,咏以诗文。阮元将之与欧阳修的《集古录》和《洛阳牡 丹记》相媲美。
学术专著。著录文献中器物的各方面属性,或多或少都会不可避免地对器物定名产生影响。本书根据吴镇烽先生在《铭图》和《铭图续》两部著作中著录的有自名青铜器,穷尽性收集相关的著录信息,将前人对青铜兵器的定名进行整理,从定名格式、内容等方面,归纳和总结前人著录青铜器时所采用的定名方法。书中将有铭青铜兵器作为主要讨论对象,但是所讨论的定名问题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所有的青铜兵器。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深入发掘青铜器在古文字学、历史学、文献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本书为姚伯岳先生2004年版《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的修订本。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图书版本诸问题进行探讨。上编为理论分析,对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下编为实践指导,对中国从古至今各类图书版本鉴定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新一版中,作者结合自身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在论述上更为全面、理论上更为醇熟、实践性上更具可操作性,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亦适合广大古籍图书收藏者、版本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春秋榖梁传》是战国时期 谷梁赤 所撰的 儒家 著作,本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史事,用问答体的形式,逐字或逐层解释《春秋》,是历史 文献注释 的一种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14年,凡242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祭曲、灾异等,是中国汉代经学派的经典之一。该书是研究战国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在我国语言学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此书为《说文解字》的整理校释本。本书作者试图全面吸收《说文解字》版本校勘的成果,将《说文解字》的文本内容以一种更为清晰、简便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于语言文字研习者掌握和使用。在具体内容上,本书以清陈昌治翻刻的一篆一行《说文解字》为底本,全书逐句加新式标点,每个小篆字头旁增列楷书字头,并加注今读。此外,对《说文解字》字头、字头关系字、原注等进行校释,对徐铉所注反切进行校订,以明晰疑误,校正错讹。
《清代政区地理三探》是关于清代政区地理研究的论文合集。本书是新修《清史 地理志》、《清史地图集》项目组成员的阶段性成果汇总,亦是清史地理研究学术前沿的成果汇总。书中共收录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四十篇,内容涉及清代历史地图编绘研究、清代古地图与地理志书研究、清代政区沿革研究、清代边疆地理研究四个方面。本书是关于清代政区地理研究的权威之作,其内容可与《清史地图集》相得益彰,其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春在堂随笔》,共十卷,大体按年代排序。内容或为以经学、小学、诗文、石刻之考释和评定,或为师友间之酬和文字,或为游历览胜之实录实感,或为朝野之轶闻掌故,具有一定 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九九销夏录》着重于对《易经》《诗经》《四书》的考校,也兼涉一些诸如琴棋书画、文房四宝、汉瓦京砖、文人轶事等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