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从内容到外观都美不胜收的《帛书道德经》。 《道德经》,号称 诸子之首 ,仅有五千字,却包罗万象,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养成、中国人处世行事的修为,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行于世的《道德经》版本,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以下简称王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与通行的王本存在很多不同,问世之后,引发轩然大波。哪个版本更接近原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而讨论的前提,就是要知道甲、乙、王三个版本,各是什么样子,各自说了些什么。 为了让更多读者能轻松对比三个版本的差别,一探《道德经》真容,我们请到了潜心研治老庄哲学几十年的张松辉先生,将《老子》甲本、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对照,篇次依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安排,参考多种版本精审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题解、注释和翻译,
《诗经译注》是由我国著名《诗经》研究专家、华师大古籍所程俊英教授编著的全注全译本。自1982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欢迎,已畅销逾60万册,曾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也是许渊冲先生《诗经》英译本的首选底本。本书为《诗经译注》彩图特装典藏版,采用 烟霞绒 布面精装,以三色彩烫工艺呈现西周时期的 垂冠凤鸟纹 ,书名 诗经 集自国宝级文物虢季子白盘铭文,书脊采用云雷纹及凤鸟纹烫金装饰,环衬为 鸟身回首龙首神 纹样,护封融合《诗经》中的鸟兽草木、商末周初的父乙觥等历代图像及文物元素,生动展现《诗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艺术嬗变。全书包括原文、译文、注释、前言、题解、注音、彩图、图释、地图、音频十大版块。原诗、译文、注释 三位一体 的版式,颇便阅读。内文收录《诗经》动植物图、南宋马和之《诗经图》及诸侯国地理位置图共25
《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时流传至今的一部名著,虽然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题,可是实际上所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使我们知道了许多的历史事实。作者杨炫之不但熟悉当时的掌故,而且长於著述,敍事简括,文笔隽秀,足与郦道元水经注娩美。周祖谟先生的《洛阳伽蓝记校释》,除校勘和分析正文与子注的工作之外,又做了必要的注释,这样读起来就非常方便,成为现在较为通行的整理本。
《古今谭概》又称《古今笑》,是一部笑话集,也是一部幽默小品集,共分36部。作者冯梦龙从历代正史及野史笔记中搜集了大量可笑和有趣的故事,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及各种怪态、病态,既可使读者消遣自娱,也可以益智自警,是一部很具启发意义的读物。
道家的炁功《内丹功》秘诀,都是口传心授,不见文字。写成文字时,都是用隐语和暗示。唯独《心法》一书,既想 独泄古今神圣未传之秘 ,又想 待有心者自悟 ,于是在表述口传心授的秘诀的同时,有意将文字按一定的规律错杂排列,致使粗心的读者望而却步。
清代学者李光地于易学研究颇有建树,著有《周易折中》《周易通论》《周易观彖》等。《周易通论》共四卷,分为83个条目,其中,卷一、卷二主要阐述上下经六十四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周易》来源、卦名、卦爻、卦象、卦义、彖辞、占辞、对卦等;卷三、卷四主要论述《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涉及河图、筮法、图象、互卦及易传的思想内涵等问题。就内容讲,这本书可以被视为当时的普及读物,李光地就曾指出: 欲读《易》者,当先看此编,内有须先知道方好读《易》的说话。 相信,该书对于今天的读者研读《周易》仍具有指导意义。此次推出的《周易通论校注》,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榕村全书》本等为校本,除对《通论》原文加以断句校勘外,对一些重要、疑难问题施以注释,从而使相关内容更为丰富。
《横渠易说》,是北宋理学家、关学宗师张载仅存的经解类著作,也是理学《易》著的代表作之一。张载一生于《周易》用力最多,其哲学体系亦是以《周易》为基础架构的,《横渠易说》作为张载《易》学的代表作,是研究张载哲学思想的根本所在,其对程颐、朱震、朱熹、王夫之等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次校注,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徐必达辑刻《合刻周张两先生全书》卷九至十一《易说》为底本,以明嘉靖十七年(1538)吕柟刻本《横渠先生易说》、万历四十六年(1618)沈自彰《张子全书》所收《横渠先生易说》等为对校本,以《易说》清代其他版本、宋代集注类《易》著及《张载集》等今人整理本为参校本加以点校,对《易说》中的疑难字词、概念范畴等作了简明的注释、分析和按断,另有张载传记、书目序跋、历代评议等文献收作附录。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文学类书。宋太宗赵灵命李昉、徐铉、宋白及苏易简等二十余人共同编纂。太平兴国七年(982)开始,雍熙三年(986)完成。宋真宗赵恒时曾进行几次修订。宋孝宗赵昚时又命专人作了校订,*后经周必大、胡柯和彭叔夏复校,于嘉泰元年(1201)开始刻版,四年完工。这个宋刻本现在仅存残本。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每类之中又按题材分若干子目,如赋类下分天象、岁时、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
王士性是与徐霞客齐名的杰出地理学家,他性喜登山临水,利用仕宦四方的间隙,数十年间行迹几乎遍及天下。在各地游览途中,陆续撰写了大量游记和诗作,经过删订整合,最终汇辑为《五岳游草》,是一部与《徐霞客游记》交相辉映的图文相辅型纪游著作。王士性游踪广阔辽远且不畏艰险,在跋山涉水吟风赏月之余,更兴致勃勃地对相关的地质风貌、建置沿革和风土人情加以缜密的勘察考较和细致的剖析梳理,普通读者即使无法身履其境亲眼目睹,也能够凭借书中鲜活生动的叙述神游冥想。 本次出版,以清康熙冯甦知述堂重刊本为底本,参校台北 国图 明刻本,并比勘王士性《吏隐堂集》里的相关内容及部分明清总集、方志所采录的王氏诗文,在文字辨识、文句标点、语段划分等方面颇有新见。整理者杨焄教授根据明刻本卷首题名,判定底本中未署名的评语皆
1915年诞生的《辞源》,至今已走过109年的历史。百余年来,《辞源》一直沿用12集214部的排序方式供大家查阅。随着人们知识结构和阅读习惯的改变,音序检索逐渐成为辞书检索的主要方式。为适应时代变化和读者需求,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创新推出《辞源》音序本,使之更符合现代读者的使用习惯,方便大家随时查阅。从2016年着手策划,到2023年顺利推出,七历寒暑,其间反复推敲,确定排序方案,制定八大细则,在电脑初排序的基础上进行三次人工校准,共计校改音节30余万个、注音11万余条,改动5000余条,处理多音字、符号字、读音争议字等各种难题,经过四次复核,确保读音准确无误。
《曹操集》分为诗集、文集、孙子注、附录四个部分,是曹操著述及相关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备的本子。该书是以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为底本,稍加整理和补充而成的。增加的《孙子注》,取自《孙子十家注》。附录则有《三国志》魏武本纪(含裴松之注)、江耦所编《曹操年表》以及节录自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的《曹操著作考》。
本书共收录宋代词人1330家,词作近两万首。《全宋词》最早有1940年线装本流行。六十年代,经中华书局编辑部委请王仲闻先生参订,于1965年正式出版。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孔凡礼先生的《全宋词补辑》,补词400余首。增订简体本即是上述二书的合编本。合编本对《全宋词》原附《订补》、《续订补》的相关补正插编到正文中,对已经发现的原书中的疏漏,均予以一一修订。本书为目前资料最完备、校订最精确的宋词总集。又由于繁体改为简体,广大读者阅读更为方便。
陈寅恪集之一种。收入笔者1923 1966年间致亲朋、学者的200余件书翰,是其数十年生活的真实记录,内容涉及论学、论人、心志情感和日常生活。由此可以了解陈氏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从事学术探索,了解其性情与为人。这批书函对于研究20世纪学术史、研究陈寅恪均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范文正公集》,收录范仲淹生平各类文字作品,为后世研究范仲淹提供了真实、全面的资料,价值不可估量。此次影印出版,所选底本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元天历至正间褒贤世家家塾岁寒堂刻本。该版本校刻精良,字迹清晰,内容全面,收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政府奏议二卷、尺牍三卷、遗文一卷、年谱一卷、年谱补遗一卷、祭文一卷、诸贤赞颂论疏一卷、诸贤论颂一卷、诸贤诗颂一卷、朝廷优崇一卷、言行拾遗录四卷、范文正公鄱阳遗事录一卷、遗迹一卷(吴中遗迹、山东遗迹、洛阳遗迹、西夏堡寨)、褒贤祠记二卷等。
《道南源委》六卷,是清代张伯行根据明代朱衡所撰《道南源委录》十二卷重订而成。重订之《道南源委》, 名虽因旧,实出新裁 ,全书改变了旧本史料丛脞之形式,每人各编为一传,又增加元明之后百余人。全书以程朱理学传承为主线,通过闽中学人之传记,厘清宋至明末闽中伊洛传人学派,着力突出朱熹理学传承线索,为清初程朱理学振兴之重要史料。 《道南源委》六卷本,有张伯行校刊的康熙四十八年正谊堂初刻本,此本传世不多,至同治年间已难寻觅。后左宗棠开设正谊书局,访辑张伯行原本,重加校刊,定名为《正谊堂全书》,《道南源委》即其中之一,于同治五年刊刻,即同治《正谊堂全书》本。 此次校点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康熙四十八年郑谊堂初刻本为底本,以清华大学藏同治五年刻《郑谊堂全书》本(简称 同治本 )为校本。
《娇红记》,我国中篇文言小说之滥觞,叙述了申纯、王娇娘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与《西厢记》合为 元代戏曲小说史上的双璧 。本书上承唐宋传奇,下启明代中篇文言传奇,并对《红楼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明、清三朝据此改编的杂剧、传奇、京剧等数十种,其中最著者乃与汤显祖《牡丹亭》媲美的孟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如此重要的文言小说,罕见点校整理本。今林莹博士点校《娇红记》,以单行本《评释娇红记》为底本,校以《艳异编》、林近阳编《燕居笔记》(林本)、何大抡编《燕居笔记》(何本)、《花阵绮言》,并参校《绣谷春容》、《风流十传》等版本,略作考辨,并附 集评 和 释义 ,力求提供一部文字可靠、资料详备的小说《娇红记》整理本。
《古今姓氏书辩证》四十卷,宋代学者邓名世撰,其子邓椿年最终定稿。该书依据《元和姓纂》《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姓解》《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以及各类史书、文集、碑志等数十种有关姓氏的文献,全面考证了2200多个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等,保存了南宋以前大量的士族谱系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姓氏谱牒学方面的重要文献。 此次点校,即以辑自《永乐大典》的《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为参校本,并对钱熙祚校勘记中的有价值部分加以吸收,据钱熙祚校勘记征引情况补充了部分残宋本原文,另把一些版本中的重要序跋、《守山阁丛书》本总目、残宋本韵目等七篇文献收作附录,还编制了姓氏笔画索引,以便检索利用。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华严金师子章校释》是校注,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对我国社会发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汗牛充栋的佛教典籍,尤其是中国高僧的佛学著作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研究和出版中国佛教的重要典籍,是中国哲学史、宗教史、文学史等有关学科的尃业工作者的迫切需要。华严金师子章,系唐代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为女皇武则天宜让华严义理的记录整理稿,是华严宗的代表作之一,是华严宗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纲要。作者希望这本华严金师子章校释能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研究起到参考资料的作用。
《赤松子章历》,凡六卷,主要记载了早期天师道的上章科仪,备列向上天祈福消灾上章时所必须注意的各种事项。全书可分 章 和 历 两部分: 章 包含章信、章辞、上章宜忌、书章方法以及六十七通可供直接抄写使用的章奏模板等; 历 指有关阴阳五行、天文历法、星占学等古老的民间择日方法。 本书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参校以《道门定制》《要修科仪戒律钞》《登真隐诀》等摘引过《赤松子章历》的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