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原文以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陈昌治刻本为底本,注释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底本,同时参考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以及近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标点、校勘。 二、本书首列楷书字头,次列原书小篆,小篆字头后为汉语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其次为原书说解文字;再次为【译文】和【注释】,【译文】是对原书说解文字的翻译,小篆字形、说解文字的校释俱在【注释】中说明,对徐铉新附字皆全录。 三、本书字形,主要依据陈昌治本,参考了《说文解字系传》等。说解文字中的异体字,一般不作改动。凡避讳字皆统改。 四、本书字头前缀的篆字经过重新誊写;所有内文中出现的籀文、古文等,都首次给出相应的汉字,必要时在字后加注了原始字形的写法。
一、本书原文以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陈昌治刻本为底本,注释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底本,同时参考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以及近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标点、校勘。 二、本书首列楷书字头,次列原书小篆,小篆字头后为汉语拼音和大徐本反切注音;其次为原书说解文字;再次为【译文】和【注释】,【译文】是对原书说解文字的翻译,小篆字形、说解文字的校释俱在【注释】中说明,对徐铉新附字皆全录。 三、本书字形,主要依据陈昌治本,参考了《说文解字系传》等。说解文字中的异体字,一般不作改动。凡避讳字皆统改。 四、本书字头前缀的篆字经过重新誊写;所有内文中出现的籀文、古文等,都首次给出相应的汉字,必要时在字后加注了原始字形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