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文化碰撞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从禅宗犹太教,到尼日利亚功夫,从宝莱坞电影,到萨尔萨和雷鬼音乐,杂交的趋势难以忽视。有些人对这种现象表示赞许,还有些人则对此表示担忧甚至谴责。在这本小书中,史学家彼得·伯克从文化史的角度,以丰富的例子分析讨论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个体和群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梳理了文化杂交的对象、情势、反应和结果。本书从历史中提炼出各种理论模型,对理解当下和未来的社会文化发展很有帮助。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这是中国古代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至高理想,他们将香视为励志、修德、人格完善的妙物。而焚香、品茗、挂画、抚琴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随着历史发展,曾经登堂入室,甚至香车宝马、满城飘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用香也成为了一种祭祀的仪式,保留在庙堂禅寺之中。对我们现代人而言,香是陌生的、是世俗的、是功利的,傅京亮先生的图书,就是想让人们从思想上、从接受上重新认识香,重新体味香,重新感知香,让香和品茶、饮酒、研习书画等传统文化要素一起,伴随人们的生活,增添一分情趣。
本书所收各文中,最早发表的是《(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时在一九五四年。此文揭出了郭沫若掩袭钱先生著作的事实,是现代学术史上一桩极有趣的公案。由于此文未经重印,故流传不广。此次收入集中,校勘和考证的部分一仍旧贯,但在行文方面则作了较大的修改。大陆曾间接反击此文,采取变被告为原告的策略,反过来诬指《先秦诸子系年》由抄袭而成,更为学术史添一趣闻。因此我又补写了一篇跋文,供读者参考。 《钱穆与新儒家》一文近四万言,最近才写成,是本书中的一篇,此文较去年所写的两篇悼念文字为详实,咽之也许可以更进一步说明钱先生的治学精神。但是为了避免引起无谓的争端,我没有让它先在报章杂志上露面。所以这是次刊布的文字。 本书《附录》收入钱先生论学论文的书简三通,这是从我手头尚保存着的信
西班牙人性格的明与暗、英国人擅长批评吗?、马修·阿诺德、克罗齐与移情说、帕斯卡、拉辛和反浪漫主义的、纪念狄德罗诞辰二百周年、乔治·桑与福楼拜、一个世纪的印度警句、向西方解说印度、民主中的风格问题、人文主义者与专家、艾略特校长和美国教育等。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而博大精深,其中文字更彰显出无限的玄奥与精妙。如 天 、 道 、 化 、 度 又如 乾坤 、 宇宙 、 阴阳 。 和 也是这些深具哲理的字词之一。 古人云: 贤者和于天,智者和于地,仁者和于人。 此 和 乃动词。而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 又是名词。 和风化雨 、 政通人和 则又是形容词了。细说起来, 和 还是一种乐器,那就另当别论了。 和 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
W.J.T.米切尔编著的《风景与权力》的出版曾改变了风景研究的方向,因为它把风景看成是文化力量的工具,是创建国家和社会认同感的核心工具。文集收录了米切尔、萨义德、陶希格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包含艺术、人类学、心理学、文学、历史与现实等许多层面,代表了跨地域、跨学科学术交流的精华成果。这些文章重点考察风景流通的方式:风景如何成为交换媒介、视觉占有的地点、身份形成的焦点。各篇文章视角独到又相互关联,并彼此深化,反映出人类风景体验的复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