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人生,人生小历史。南怀瑾讲中国智慧系列之《历史的明暗》,从社会制度、政治谋略、人生哲学、权力本质、王朝兴替、开基立业和帝王治术七个维度,讲透中国传统体制下的发展、管理和生存哲学,揭示历史大智慧! 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先懂得我们古代的历史,明白我们的国家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观察历史上个人与组织的成功失败,这本《历史的明暗》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编成的。 南师认为,任何学问都有两面,历史也是如此。越是明亮的地方,也越有黑暗。看不见的、黑暗的里头往往都有东西。本书精选南师读史心得,展现国学大学眼中的历史正面与侧面。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出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 ,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 50余篇,分 书读完了 读什么书; 福尔摩斯与读书得间 怎么读书;读书、读人、读物 读通书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2017全新增订版,将金克木的读书心得完整呈现。
《榆林窟艺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分7个章节全面介绍了榆林窟的内容、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研究成果。*章节对榆林窟的历史地理背景、内容及艺术价值进行整体论述。第二章节至第五章节根据榆林窟各洞窟的时代特征,分唐代、曹氏归义军、回鹘、西夏元代4个时期对榆林窟的石窟艺术进行论述,特别对每个时期典型的代表性洞窟作了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第六章节对清朝初年,喇嘛吴根栋在榆林窟东崖洞窟前清理淤沙时发现的象牙佛作了介绍。第七章节对榆林窟的保护进行阐述。此外,关于榆林窟石窟艺术的画册《榆林窟》同期出版,《榆林窟》以150余幅精美图片,配以文字说明,按照时间顺序,对榆林窟重要、典型洞窟的壁画、塑像以及图像艺术进行展示和解说
本书以几个关键词作为开启日本文化观察的独特方式:京都、建筑、俳句、茶道、禅宗、美术、文学、电影、二次元,是一部从日本文化解读入手,探讨日本民族性的综合性研究著作。 本书作者团队由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诸多著名学府、多样研究领域的日本研究名家学者组成,他们由熟悉的文化符号进入,一端回溯古典美学,一端看顾现代生活,透视在本土文化、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的日本文化基因。 他们大多有旅日背景,曾在东京大学、关西大学等日本学府进行研究工作。这样的跨国视角,更有利于带领我们体味日本人独有的感悟、困惑和思考,进入他们的历史和内心,也有利于思考我们的当下。
精选五位中国古代著名诗人 王维、李商隐、李煜、李清照与辛弃疾,以 十首 为数量,用 生平 为线索,择 名句 做串联,将诗词解读和诗人生平相结合,解析作品中的文学内涵和情感底蕴,体悟古诗词的意象与文字之美,在字里行间回望中国人的传统情感表达和诗人文路。
《陆羽传》是一篇记述 茶圣 陆羽生平的传记文学。从陆羽三岁起在寺庙生活、十一岁逃离禅林到戏班做伶人、十三岁经竟陵太守推举改而去读书修道、二十九岁在湖州结庐隐居写下自传,以及创作流传后世的《茶经》等,作者都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除陆羽生平记事外,作者还对陆羽的 朋友圈 以浪漫诙谐的笔调加以描述解读。诗圈、茶圈、禅修圈、书法圈皆有他的好友,如唐德宗李适、书法家颜真卿、诗人张志和等,并对与陆羽相关的诗词做了列举介绍。此外,文中还包括部分与茶道、茶文化相关的知识普及。
你是否曾流连过古玩市场,对一片破碎的青花碎片逐渐痴迷?又或者,你去了故宫的陶瓷馆,沦陷于三十五万件陶瓷珍品中无法自拔。也许这些都没有,但是在你的一日三餐与烹茶小饮中渐渐中了器具的毒,不斗茶也不斗饭,但是只是入手几件仿宋瓷的小器,就能让你高兴一整年。要知道爱陶瓷的人朝朝不尽,瓷器写就的历史车轮滚滚不休,所以对于瓷器的喜好,无需羞愧,打开此书,让我们从青花开始,跨越千年的隔绝,去做一次触摸中国瓷器的逆时光旅行。
伊格尔顿在本书中探讨了现代社会自启蒙运动至今面对信仰危机的种种应对方式及其困难,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理性主义、唯心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一系列理论流派的思想家们为提供超验的替代形式做出的努力。广义的文化在这些替代品中最为有力,然而传统信仰依然难以被彻底取代,而且始终是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者强调无神论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它总要承担时代具体的意识形态任务。在本书中伊格尔顿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下精神生活源流的重要参考和风趣解说。
本书作者认真研究和吸取了国内外文化史学家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从当前现实文化语境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给予了梳理。借鉴了当代法国“新历史”学派倡导的“三新”(新认识、新角度、新方法)思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将中国文化史的实际与新时代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理性阐述。作者在披沙拣金、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理论的创新,并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些卓尔不群的观点。作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以观念的形态出现并渗透于人类生活中。文化史研究要考察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深入辨析文化本体的独特征象,从而得出实质性的规律并引导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作者依据这样全新的思路,在研究方法上能自觉地将宏观整体观照与微观细部辨析结合起来,体现出了史
日本民族性格杂谈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朝野上下,都留心于中国的调查研究。军阀们根据几十年调查研究的结果,自觉对中国有了把握,于是继 九一八 之后,在一九三七年,陆军的作战参谋们认定 只要在华北挑发一个事件,借口派三师人到华北,宋哲元便一定会完全倒在我们(日本)这一方面来,蒋介石那时只好接受我们的条件,跟着我们一路走 。于是决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但结果:宋哲元并没有倒向日本,而国民政府却坚持了八年抗战,日本终至势穷力屈,到现在才托世界两大矛盾对立之福,开始商谈恢复主权的和约。曾经参加那次内幕的一位比较富有良识的日本军人向我叹息地说: 他们(军阀)自己觉得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却没有真正摸清中国民族性格的皮毛。后来松本大将在香港招待中国记者,强调中日亲善。中国记者答复说:你们日本人在
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以诗为史的大著,跨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包括上部《散宜生诗》、下部《拾遗草》,共640余首旧体诗词。诗人聂绀弩借诗喻事,记录时代时政,表达心中感慨,讥讽不平之状,月旦现实,臧否人物,是不可多得的现代诗史。诗中既反映了那段特定时代的荒唐事,也反映了正与邪的斗争,更一一反映了在逆境中,聂绀弩与身边的亲属、文化友人、右派朋友、牢友们自尊、自重,又相濡以沫,互助、互爱、互救的侠骨童心,时穷节现,从中可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力量!这也是迄今为止收集聂诗*全、注解聂诗*详、对聂诗研究用力*勤、规模*的聂诗集注。注者侯井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关注释聂绀弩,在晚年穷二十余年之力搜集、整理、笺注聂诗,悉心搜罗各家对绀弩诗的品评。尤其在注解相关的人与事等 今典 时,本书引用
金属胎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和“画珐琅”(洋瓷)。本书收录244件皇家御用的珐琅器,自元代至清代有系统地呈现您的眼前。书中对珐琅器的断代分析专业,对作品的艺术特色描写细致,是故宫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值得珍藏。 br 珐琅制品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只有“皇家才可收藏”。康熙曾特地从法国召来匠人画珐琅器,雍正对于烧造水平不高的作品会提出意见,干隆甚至会亲自询问造办处珐琅作的生产情况,珐琅制品*是皇家身份的象征。 br 珐琅工艺的纹饰精致而变化多样,既有传统的花卉、动物、瑞兽,亦有以古代著名书法家作品为蓝本的制作(如唐代的《明皇试马图》),在晚清时期更出现了西洋景物和人物的描绘,题材之丰叫人目不暇给。 br 珐琅器工艺初由阿拉伯地区传入,其后又受到欧洲技术的影响,更有不少西方
本书是季进教授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家的访谈录结集,访谈对象包括宇文所安、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葛浩文、顾彬等学者。访谈内容既涉及学术,又时而穿插闲话,机警回答与琐碎闲话的背后,往往渗透着学者们深厚的学养,颇能予人以启发。作者以一种比较理性的立场来审视评价海外汉学,而不是一味地肯定或否定;既尊重文化差异和汉学家独有的文化视角,又以自觉的文化意识依托本土资源与之展开平等对话。这样的访谈以及相应的海外汉学研究,对于我们考察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思考中国文化的输出战略、建构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维度都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
吕叔湘先生学兼中西,文章一流。作为语言学家、老资格的教师和编辑,他对学文、作文与 咬文 之道卓有心得的。本书从其一生著述中精选出有关读书、作文、治学、处世的文章四十余篇,分 书太多了 语文常谈 论学忆往 三辑。文章覆盖他一生各时期,展现了他多姿多彩的思想谱系。杂文也好,咬嚼文字也好,回忆故人往事也好,这些文章都贯穿着吕叔湘文字不变的清淡风格,节制,却也有张有弛。 读书如做事,宜节制,勿过度 这种宽容节制的人生哲学对于现在的人们不失为一味清凉剂。
彭富春教授认为,国学实为“国魂之学”,所谓国魂就是中国的智慧。因此,国学的根本就是中国的智慧之学。《论国学》如实分析了中国古老的智慧的本性及其形态,重新诠释了其思想意义,以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促进当代中国汉语思想的建设。中国的智慧有自己的话语系统,给存在、思想和语言等都赋予了非常独特的规定。其历史形态一般分为为儒、道、禅三家,它们分别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三个部分的思想。但正好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整体。儒家的文本主要是传统所说的“四书五经”,道家的文本主要是《老子》和《庄子》,而禅宗的文本主要是《坛经》。在根本上说,中国的智慧是一种自然性的智慧,区分于西方非自然性的智慧。自然是人的存在、思想和语言的根据。但自近代以来,自然性的历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本书是何楚涵博士的新作,是一本中国文人传记,从先秦到明清共选取了25位重要的中国文化圣贤,全方位介绍了他们的生平故事,赏析其代表作品,解读他们充满诗意的人生。读这本书,就像与古人对话,“坐看云起时”的王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他们既是闪耀的“明星”,也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走进他们充满诗意的人生。这也是一趟文化时空之旅,能够让我们轻松了解文史知识,沉浸式地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文化圣贤的精神世界,一起探寻中国人的精神之美。
《工业先导范旭东成功启示录》是国内外首次正式出版的范旭东史料文献。她是一本范旭东语录的选编,是尝试阐述范先生的精神,主要包括范先生在科学、创业、经营战略、管理、技术创新、道德、人生观、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是范先生之企业家精神的体现。黄守愚费时5年,从大量的史料里面选取1000多条范旭东的语录,分作9个门类,44种属。《工业先导范旭东成功启示录》卷为仁爱之心,引述范旭东先生爱国家、社会、人民、人类的语录。第二卷为经世之学,引述范旭东先生讲求经世利民之道的学问的语录。第三卷为致用之术,引述范旭东先生讲求实用之法术势的语录。第四卷为觉民之行,引述范旭东先生讲求开启民智、转入现代的语录。第五卷为务本之乐,引述范旭东先生在当时语境下从事科学研究、化工建设、企业经营之人生态度的语录。第六卷
作为"敦煌文化与丝绸之路丛书"之一,此书是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博蕴华光 敦煌艺术展"期间敦煌学专家所作的敦煌艺术系列专题讲座的辑录。敦煌学专家对敦煌的历史、文化、艺术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2011年7月20日 10月9日,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博蕴华光 敦煌艺术展"大型艺术展览,为配合展览,邀请我国知名敦煌学专家进行了关于敦煌石窟文化艺术的系列讲座。
《书读完了(增订版)(精)》作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文房四宝不但是中国文人的书写工具,而且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人与文房四宝须臾不可分离,对于中国文人来说, 笔墨精良,人生一乐 。我们追随历史的足迹,探寻笔墨纸砚的前世今生、了解还淳返古的制作技艺,领略独有千秋的笔墨纸砚;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回味中国古代文人的奇闻轶事,窥探文房四宝的现状以及未来之路。
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这本佳作中比较了三个社会——祖尼人社会、夸扣特尔人社会、多布人社会,揭示了这三个族群的行为差异。这项开创性研究表明,每种人类文化都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本尼迪克特在研究中考察了文化与个人的关系。这部大胆直言的著作深入探究了何以为人这个问题。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讲述了习俗。作者提出了人之本性,是由文化,即习俗塑造的,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天性,以此有力地反驳了那种“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第二章主要涉及由选择带来的文化多样性。作者认为,一个社会或者部落,面对无数人类行为的可能性,选择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这不同的选择,形成了诸文化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文化、社会选择的结果。第三章论述了一种文化在选择了自身的行为模式、社会价值、目标取向之后又是如
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 明代小品文家华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而他就在这闲花、闲鸟的陪伴下,随兴抽检,随意摘录,编选了一本小品文集,自谓 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 。 小品文格调清雅闲适,是对于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的描写和思考,抑或是以美的文字对于平凡生活的演绎和诠释,让人超越世俗的纷攘,使日常生活成为诗意融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所谓 寐得之醒焉,倦得之舒焉,愠得之喜焉,暇得之销日焉 ,只求 一晌之欢也,而非千秋之志也 。小品文就是 闲人 于 闲日 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诸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苏东坡承天寺夜游、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 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