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和家教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风是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族成员在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精神;家教则是对家风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涵养的日常教化。家风家教作为规范家庭道德、维护家庭秩序的伦理道德文化,其中涉及到忠君、修身、立志、报国、清廉、节俭、孝梯等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本书是一部以阐释中华传统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理论读物。本书立足于历史传统,充分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阐释了每个德目的来源、涵义和本质,以及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同时又关注当前社会道德现象,落脚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古为今用。本书语言生动,行文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父子宰相家训——聪训斋语澄怀园语(第3版)》为清代张英《聪训斋语》、张廷玉《澄怀园语》合集本。张英、张廷玉为安徽桐城名人,官均至宰相。桐城张家在当时举业不断,名宦迭出,在京城、乡里誉声四起。本书主要对两本古*进行点校、整理。对张英、张廷玉良好的家训、家风进行整理,如对读书的作用、富贵贫贱与生活、养生之道、家庭仆役、为人处事等进行阐述,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均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是对本社2012年出版的《聪训斋语澄怀园语——父子宰相家训》的重新修订。此次修订除对原书稿中的部分内容进行删减外,还补充一些新的史料,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同时,根据广大读者的反馈意见,对书稿版式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该书*符合常销书的特点。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 的词汇之一。文化存在、作用于当下,却渊源于古代、历史。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本书不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形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振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本次对全书进行了修订,校订了引文,增加了 研究成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予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小品文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明是小品文的集大成时期。本书选取了晚明54位作家的159篇小品文,按体裁分为论说、序跋、记传、书简、日记五类,加以简明诠释,以 使读者披卷无碍,问心有会 为务。书前有 叙例 一篇,陈说选本由来与体例,书后有 附录 二篇,汇录37位作家小传和采辑书目,以备读者检阅。新编本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对全书白文、引文做了核校,订正了注文讹误,增补了部分注释和作家小传,并在书前附 新编导言 一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了解晚明时期的小品文。
《中华传统美德:孝·义·仁》包括孝篇、义篇、仁篇三个部分,关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该书为*“十五”规划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发掘与应用于高中教育的研究”的研究成果,对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历代治家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名人贤达、世家大族无不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子孙。训以治家、训以育人、训以养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者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爬梳,精选出具有福建特色、具有代表性的福建名人和家族的家训、族训汇编成《福建家训》,内容选自经典,丰富具体,或孝敬父母、尊长尚义,或重教谦逊、诚实守信,或和睦亲族、勤俭节约,或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福建家训》分上下两篇,上篇除了原文,还配有译文与人物简介、家教故事等,下篇为原文选录。每篇家训、族训均注明出处与整理人。忠厚持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继往开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很有意
喻学忠编*的《中华喻氏家风家训赏析》主要赏析全国的喻氏族谱中反映的家风家训精华。由于全国喻氏的族谱数量众多,内容十分丰富,家训条目很多,本书将按内容将家训分为以下四大类进行编排:一是伦纪类,有尽孝悌、睦宗族、慎婚嫁等规定;二是公益类,有完国课、倡公益、护交通、行周助等要求;三是风纪类,有戒*奸淫、烟赌、盗窃等戒律;四是持身类,有读诗书、务正业、崇节俭、择交游、息争讼、戒暴戾等训诫。每一大类下面有若干篇,以篇名进行具体的排列。本书撰写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喻氏家风家训原文、字句翻译、赏析。其中,喻氏家风家训原文主要摘自全国各地喻氏族谱,主要按照内容进行归类排列组合,而非按某一地族谱的内容进行编排。如,《劝学篇》即将全国喻氏族谱中有关劝学的原文集中于此篇,每一节原文注明出自的族谱,再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伦理道德为源头的,以其精华为中流的,以其丰富内涵为特色的道德规范。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民族礼仪中闪光的部分。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由于类别繁多,干支旁系,没有统的固定的论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中规中距,且成体系。 巨浪主板的《中华传统美德与当今传扬(大学生通识教育)》借鉴历代经典分类和表述,将中华传统美德归纳为十个方面一、仁爱慈孝,二、尚义忠勇,三、恭谦礼让;四、知耻明智;五、诚实守信,六、中和慎独,七、勤劳节俭,八、廉洁奉公,九、自强不息,十、厚德载物。 倡导继承传统美德,学习传统美德知识,履行传统美德行为,我们称为美德传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
李建华等*的这本《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研究》围绕中国道德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由观念到行为的转换,从理念提炼、历史审视、现代扬弃、践行机制和效果检测五个方面展开,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现代转化进行系统梳理,为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扬弃**以及现代践行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理论支持。
书稿为*共建项目的终成果。中国道德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一部社会政治化程度很高的历史,其积累丰厚的历史经验,具有正反两面的矛盾内容。以往的研究或描述,往往偏执一端,不能兼顾而客观、而全面。本书分理论研讨与现实调查两部分内容,前者以历史主义的学术原则为指导,选取中国道德文化中核心范畴:仁、义、信、忠、孝、智、耻、慈等进行概念梳理、历史沿革分析,并对其历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着重研究其现代实践意义。本研究以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为基础,期待从理论上提炼出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可以促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文化之核心要义,揭示道德文化实践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道德文化推广模式。
本书之主旨,并非单纯谈孝和“二十四孝”而是从艺术角度对孝道图的关注和研究。作者梳理了古代孝道图的流变,汇集了78个具体人物及其事迹,共400余幅图。通过艺术的分析比较,剔除其封建糟粕,继承其艺术精华,对于建设新时代的人伦道德,形成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新风尚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 立足民族道德根文化,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普及,关注和服务社会百姓日用所需,内容跨越文化、科技、教育、修身、养生、应用领域。 主要内容为徳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介绍、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探讨、以德修身的相关论述以及脊柱健康知识等。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兼备理论研究和实用指导的特色 。
学术大师与书法名家倾情解读中华传统美德 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共同编写的《中华传统美德壹百句》已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总书记曾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民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传统美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并在新的时代走上复兴之路。中共十八大以后,“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甚隆,中央高层以精神文化力量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决心已显露无疑。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与传统的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文明走过了五千多年的历程,从未间断,它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根基,也坚定了我们的民族走向未来的信心。中华传统美德培养的是身为一个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置身于物质和欲望的洪流中,常常迷失了自己,一些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泯灭了良知;而也有一些人不
《美轮美奂?总裁筹划?清十学名人家书(奢华版)(套装共3册)》形式简介:在中国临时的封建社会中,家庭、家族不断拥有非常主要的位置。封建社会的皇权统治,说究竟,就是以血缘联系为核心的家族统治。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袭,代代相沿,封建皇权就是这样因循的,封建社会也就是这样开展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式,古人提出了“修、齐、治、平”的准绳:修,整身;齐,齐家;治,治国;平,平天下。就是说,一个人立足于社会,首先要考究整身,只要本身涵养好了,又能整治好家庭,才干治国,才干平天下。《礼记?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可见,在古人那里,家庭是多么主要,整治好家庭又是多么主要。 中国古代的“齐家”文明源远流长。早在东汉,马援就给他的儿子写过《诫子书》,通知他的儿子要好好进修做人,提出了“画
《 孝经》是儒家典籍中*早以 经 命名的书,西汉时期汉文帝设立《孝经》博士,《孝经》列为国子之书。南宋以后被列为 十三经 之一。几乎每个朝代都强调 以孝治天下 , 在今天,不论是企业高级管理者,还是对国学经典感兴趣的普通人,皆应先 修身 而后方可 齐家、治国、平天下 。 本书结合现实,深入讲述以 孝 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向下,将 孝 细化为亲切可行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皈依;向上,展现大孝大爱的广博与深沉,诠释大孝人生的充实与幸福。 《孝道离我们有多远 《孝经》与幸福人生》引领读者从行孝开始 修身 ,然后一步步走向更为广阔的儒家文化天地。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伦理道德文化,则为其中为璀璨夺目之瑰宝。她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以和为终极指归,涵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可谓异彩纷呈,睿哲精微,宏远而广大,历久而弥新。黄朴民、白效咏、白杨编著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撷取其精华,发微其宏旨,删繁就简,提要钩玄,以飨广大读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在手,您将会领略到孔子、孟子理想人格的魅力,晏子、子产治国安民的风范,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文天祥充塞天地间的民族大义,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高风亮节……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到哪里去找中国传统文化? 浩瀚的典籍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那些百世流传的经典便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论语》开启了影响中国千百年的儒家思想,《韩非子》是法治思想的源头,《孙子兵法》代表了中国人对古代战争的精辟总结,《坛经》代表中国佛教的成就,《老子》《周易》《史记》《红楼梦》等分别代表着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的特点和达到的高度…… 然因文言文的隔阂、历代注疏纷杂、各家解读不一,传统经典往往被束之高阁。本书从古代典籍的海洋中搜集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三十本书,请专家学者,生动描述经典原貌与思想精华,尽力使本书成为现代人进入中国古代典籍殿堂的绝好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