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共分四部,依据不同的主题,选择相应的古文,每部独立出版。 本书整理自蔡礼旭老师 文言文 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系列讲座,以孝悌忠信为主题。 蔡礼旭老师在讲解文言经典的同时,深入浅出阐述了修身、治学、齐家、为政的精髓,涵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并且撷取历史故事,从孝顺、和睦、慈教、宽下、劝化、救济、交财、奢俭、性行、敬圣和存心等方面,阐述了祸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以此劝导世人向善。 孝悌忠信,这是性德,是人人本具的。对父母要懂得尽孝,对兄弟要懂得尽悌,对国家、对人民要知道尽忠,对一切人要知道用信,不能够欺骗。孝悌忠信,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可以超越这个范围。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的标准。 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学习古文经典名篇,夯实做人的根基,
家风和家教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家风是耳濡目染式的家教,是家族成员在繁衍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生活方式、处事精神;家教则是对家风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成员涵养的日常教化。家风家教作为规范家庭道德、维护家庭秩序的伦理道德文化,其中涉及到忠君、修身、立志、报国、清廉、节俭、孝梯等各个方面,并潜移默化地存在于人们成长的每一个发展阶段。
家风是家族成员长期恪守家训、坚守家规,通过家教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 宝贵的财富,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 好家风是好家庭的血脉,好家风成就好家庭,好家庭培育好子女,好子女建设好社会。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从家出发改变社会,源清流洁,强基固本。 新时代,我们要 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正是崇文编著的《中国好家风(历代传世经典家训经典版)》的意义之所在。
后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一書是中國漢文字學史上一部極為重要的著作。《說文》之五百四十部首,又是研讀《說文》必須首先掌握的鑰匙。由部首而讀《說文》,舉綱挈領,執要說詳,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說文)部首集注箋證》參考前賢和今人論著,參照甲文、金文之古形,稽考文獻典籍和方言俚語,對于每一個部首的初形、古音、本義以及形變、音轉、意義引申等溯源探流、鉤沉索隱,務求明其所以然。自唐迄今,注釋許書者甚眾。本書不諱過、不掠奇、不求全,于諸家注疏中取其精當者,绿于正文之下,幫助讀者理解許書。本書力求說明漢字形體嬗變之軌迹,凡有可信之古文字者,均選而録之。但本書不以古非今,不一味地以甲文、金文否定小篆,而是正視文字发展之事實,承認文字改革的合理性。本書是專為讀《說文》而做的入門書。對于初學者來
《年轻人的国文课》源自深受北大年轻学子欢迎的大学国文课,围绕“如何成为 好的自己”这一核心,从夫妇、父子、情商、文艺和识见五大主题切入,以诙谐的方式、简单的举例、有趣的故事,解读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经典,带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人处世的智慧,启发我们在当下的世界里 好地生活,珍视个体的价值,学会爱人、做事和思考。 “夫妇”篇,选取经典爱情诗词如《关雎》《蒹葭》《锦瑟》等,阐明何为好的爱情和婚姻; “父子”篇,释读《论语》《离骚》,谈中国传统士族文化里的忠与孝; “情商”篇,剖析《红楼梦》《世说新语》等经典篇目,解读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讲解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智慧 ; “文艺”篇,结合曹植、陶渊明、谢灵运等六朝诗人的名篇,深入中国传统贵族的精神和信仰,认识真正的文艺青年
本书是一部以阐释中华传统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要内容的通俗理论读物。本书立足于历史传统,充分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阐释了每个德目的来源、涵义和本质,以及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国家治理的密切关系;同时又关注当前社会道德现象,落脚于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古为今用。本书语言生动,行文活泼,深入浅出,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道德的洗礼,实现道德修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苗运周、葛海燕主编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了翔实解读,对经典的道德论述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历史上和当代的感人道德故事进行了挖掘整理,围绕修身、齐家、治国三方面精选了传统美德40条,对每条美德进行了概述,并选编了一些经典名句和故事进行说明,以期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发掘和阐发,发挥其当代价值,丰富我们修身处事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 的词汇之一。文化存在、作用于当下,却渊源于古代、历史。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四运动以后颇不易谈。本书不再重复那些争论,独辟蹊径,由“人”的角度切入,就人的体气、饮食、男女、家庭、社会关系、天人关系、历史意识、思维模式、感性世界、德业担当、文化实践等各层面,说明古代文化在这些方面如何处理,其所形成之文化,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又显示了什么形态、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一些误解,则振本溯源,说明其致误之由来。对华夏文明在现代变迁后之再生的可能,也有一些期许。本次对全书进行了修订,校订了引文,增加了 研究成果。
本书是“传统文化修养丛书续三”中的一种,本书作者为民国时期国学名家,编纂有巨著《十三经读本》,本书是其中的提纲部分,书中对《 》《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3部儒家经典做了提纲要领的论述,逐一阐明其思想与内容的重点,疏通经学义理。本书曾被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列为教材,供初学者了解经学典籍和传统文化基本要义。整理出版此书,对于了解儒家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助力民族复兴,都有积极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伦理道德文化,则为其中为璀璨夺目之瑰宝。她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规范、以和为终极指归,涵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可谓异彩纷呈,睿哲精微,宏远而广大,历久而弥新。黄朴民、白效咏、白杨编著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撷取其精华,发微其宏旨,删繁就简,提要钩玄,以飨广大读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历代文选》在手,您将会领略到孔子、孟子理想人格的魅力,晏子、子产治国安民的风范,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文天祥充塞天地间的民族大义,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高风亮节……
全书从中中国传统文化出发,以中国历史著名的道德故事为题材,分为个人品德篇、家庭美德篇、职业道德篇、社会公德篇四个版块,共提炼了囊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58个德目。通过史论结合的形式,对每一个德目内涵进行了通俗易懂地解析,在形式上,全书配备了精美原创图画、格言警句,附有官德、师德、医德、二十四孝等相关材料,力图使全书纵横结合、古今结合、图文结合,深入浅出、生动全面地展示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和魅力。
《中国红:中华传统美德》分为中华传统美德概述、个人美德、家庭美德、社会美德、与自然界相处的美德五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传统美德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的根基等。
中华文明 根本的精神特质是什么?中国人有自己的信仰吗?为什么要提倡人文 ?对于这些时代性问题,楼宇烈先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在《中国的人文信仰》一书中,楼字烈先生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中国人文信仰所具有的精神特质、价值关怀乃至现实意义,强调应该探求合乎东亚文化传统的宗教学理论,让世界人民看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优点。 《中国的人文信仰》是一部难得的体悟、反省、阐明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人文通识读物。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不仅体现在经史子集的文本层面,更浸润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伦理准则当中,其中家族文化和家训传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曾国藩为首的曾氏家族堪称代表,曾氏家族百年来人才辈出,的家族文化、家风家训也袍泽乡里,起到文化表率的作用。 《百年家族的秘密:林乾讲曾国藩家训》以曾国藩家风家训传承为脉络,从立志、做人、修身、择业、处世、齐家等几个层面系统总结了曾国藩家训的基本内容,并进行了生动的解读;概括了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训始终如一的精神内涵:注重教育、以读书为本,不以官位财富定贤愚,表现为“家业绵长八纲”“治家十要”和“为人处事四察”等具体内容。 作者特别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解读“家训”在传承文化、良好家风、品德修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独值。在解读曾国藩家训的
玩意儿”的含义广泛,一般是指有趣的东西、有趣的艺术形式或者有趣的游戏、技巧等。本书的“老玩意儿”特指中国过去的物件、游戏,包括过去的生活用具、民俗玩意、文人游戏、儿童游戏,等等,这些老玩意儿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的沉淀,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历史发展至今,一些老玩意或因时间久远已成空谷 响,或流传至今仍充满活力,并以骄傲的姿态展示其绚烂的文化意义。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老玩意儿”的渊源、流程和趣闻轶事,向读者一一展示了老玩意儿们过去的“风情万种”。
洪迈所著的《容斋随笔(精)/国学典藏》是宋代学术笔记 综合性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被 为宋代三大 有学术价值的笔记。其内容繁富,议论精当,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章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所不包,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
《忠》是《汉字中国》丛书中的一册。本书试图从“忠”这样一个汉字的微观视阈出发,通过探究其起源、内涵、外延,勾勒一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发展史的宏大轮廓。它以“忠”自“中”出为起点,探究了“中”之中正的 初含义,揭示了“中”“心”结合是为“忠”的内在动力机制,并由此出发细致研究了历朝历代“忠”观念的演化历程,以及“忠”这样一个派生性的,并非 为古老,且 初表示为“不偏”“无私”之意的范畴,如何能够在众多较之 为古老、 具有首属性特点的范畴中脱颖而出,上升到“ 群伦”的高度。借助思想家的深邃思考、社会政治活动参与者的或惊天地、泣鬼神,或悄无声息的默默践行,洞察了“忠”自身存在着与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相契合的内在机理,显示了“忠”在凝聚人心、汇聚民智、家国情怀养成、
本书作者本书是朱应镐、陈方镛、雷瑨。此三人为晚清民国初年的联话作者。收录三人所著,辑录为“传统文化修养丛书续三”,《楹联丛话》之后,仿作颇多,除吴恭亨《对联话》之外,单是为《楹联新话》的就不下数种。本集收录晚清民国时期作者的《楹联新话》三种,体例与《丛话》相仿,资料却多有《丛话》不备者,如雷瑨《新话》,资料从鸦片战争到民国初年,笔记、野史以及报刊搜集,人称“靡不备载”,可称丰富。本书除繁简横排之外,内容体式均仍其旧,对于文字,明显的误植鱼鱼改正,也做了方便阅读和版面整齐的适当处理。
小品文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明是小品文的集大成时期。本书选取了晚明54位作家的159篇小品文,按体裁分为论说、序跋、记传、书简、日记五类,加以简明诠释,以 使读者披卷无碍,问心有会 为务。书前有 叙例 一篇,陈说选本由来与体例,书后有 附录 二篇,汇录37位作家小传和采辑书目,以备读者检阅。新编本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对全书白文、引文做了核校,订正了注文讹误,增补了部分注释和作家小传,并在书前附 新编导言 一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了解晚明时期的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