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梁思成 一份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雕塑史讲义 一次关于中国艺术整全精神的探索实践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但梁先生的思想和视野其实不止停留在建筑这一路径,他希望由建筑开始,对中国艺术史做一个整全的贯通。因此他1943年所著的《中国建筑史》,原名为《中国艺术史·建筑篇》。但历史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他有太多想做的事情,有太多精神上的探索有待完成。本书是他在建筑之外,或者亦是依托其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留给读者的一部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论著。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不算梁思成先生的正式著述,它只是梁先生在东北大学讲课时的讲义,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显得异常“简约”,很多内容只是提纲挈领,没有充分地展开论述。但
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学东渐中,法国式样的雕塑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被引入中国。在以俄为师的热潮中,苏式雕塑同样被引入中国。那么在摄入法式和苏式体系这些异域的文化资源和雕塑表现形式的具体情况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识别力以及眼光和雕刻学习基础,最终这种外来文化吸收和影响造就了什么样的中国雕塑的面貌和具体的雕塑形式和风格,以及精神内涵方面的嬗变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甚至对今天的中国具象雕塑发展、走向有何启示,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及其意义所在。
本书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特色课程的教学总结和成果展示。前半部分对纪念性肖像雕塑的定义、价值,以及在国内外创作的历史展开,从历史的角度解析了什么是纪念性肖像雕塑,又详细展示了纪念肖像在国内外的发展。后半部分从广州美院的创作实践出发,介绍了纪念性肖像雕塑的造型特点以及创作步骤。最后展示了教师的作品、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创作分析。
本书以动态雕塑为研究对象,以深入动态雕塑的具体认知为目的,在前述基础上,梳理动态雕塑基本分类、作品案例等,研究影响动态雕塑创作实践的关联因素、指导方法策略等。动态雕塑在发展中展示出复杂的多面性,对其分类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了解它的不同侧面,由于分类标准不同,每个类型下展现出的特征也并不是非此即彼地对立,这些特点相互交叉覆盖,共同组成动态雕塑的独特面貌。中国动态雕塑发展具有跨越式的特点,其重要表现之一是以点带面,以在公共空间中的实践推动学科建设,并在社会行业中,也产生自发实践。
本书详细地介绍了野口勇丰富而传奇的艺术人生,作者从雕塑家的角度切入,阐述了野口勇的思考维度是如何从雕塑家的视角介入建筑园林设计的。具体地从单体雕塑的语言探索发展和对材料的处理谈及野口勇艺术的核心和价值,又选取野口勇一生丰富的经历,描述他如何与诸多大师(建筑师、舞蹈家、画家等等)一起工作创作,产生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大量实践的作品,适于雕塑、景观、建筑及相关专业的学者和学生参考阅读。
《从形体到身体:中国现当代雕塑身体维度研究》为中国雕塑博士文丛系列之一。本书从哲学、社会学的身体观念出发,通过社会对身体的形塑、雕塑中的身体形象、雕塑家的身体、观众的身体,以及材料、场域、观念的具身性呈现等维度,展开对中国现、当代雕塑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身体观和身体现象的讨论。本书把身体作为载体,从形体到身体,从空间到场域,从物理的材料到具身感知的材料,梳理出中国雕塑发展的身体维度。在拟像和拟真的世界里如何保持身体的在场,对雕塑实践有着指导的意义。
本书首次出版于1979年,是针对雕塑初学者的入门类经典书籍。雕塑家布鲁诺·卢凯西的作品从悠久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中汲取养分,风格写实,平实易懂,技艺精湛,线条和表情优雅中渗透出美,具有某种哀怨与谐趣。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卢凯西工作的机会,配以玛吉特?马姆斯特拉姆的摄影记录,为读者展现了卢凯西用黏土制作一个人物头部雕塑的全过程,涵盖了从准备工具和材料,到粗雕、精雕、完善轮廓和整体润色的所有步骤,每一步都配有特写视图和文字说明,以便读者参照练习。
邵卉芳著的《画里画外--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调研》以河南开封市和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为研究对象,考察木版年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现实状况,对年画技艺及相关的人和事展开了讨论。关注生活中的木版年画,将木版年画与人(生产者、消费者、张贴者、收藏者、研究者)联系起来。把木版年画放在特定的时空中考量,挖掘地方性知识,理解木版年画在民众生活中的位置、作用与意义等。抓住年画这一个案,形成对其贴近生活的研究,考察其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存在的意义。着重考察田野作业中的人和事,呈现相关人群的生活和情感,把民俗生活骨子里活泼泼的生命气息展现出来,并在民俗志的写作方法上进行探索。
本书通过若干实例阐述了数字雕塑技术和传统雕塑的关系,重点介绍了数字雕塑软件ZBrush里模拟传统雕塑风格的技巧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写实雕塑的头像、人体、着衣、创作四个雕塑阶段的观察方法、审美原则和技术方法。书中运用精练的语言将数字雕塑的精髓娓娓道来,并罗列了大量精美的实例图片,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数字雕塑规律,提高数字雕塑艺术性。 本书适合从事雕塑学习和创作的雕塑产业人群、数字艺术爱好者、手办创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雕塑专业、动画专业师生教材使用。
《于越先贤传》刊于咸丰七年(1857),画浙江上虞、绍兴、余姚一带的历代名人,画面布局多变,人物形象生动,主人公的身份、性格、风度与气质跃然纸上。 《高士传》刊于咸丰八年(1858),任熊只完成了26图,就因病去世。这26图构图简洁,格调高古,可谓中国传统版画历史记录后的峰巅。光绪年间,又有人“特请时下名手仿其笔意,补所未画,使成全璧”,每图上又补写上《高士传》中的文字内容,用草书以及篆书和楷行隶体抄写。
本书以福建莆田木雕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莆田地区木雕行业的田野考察,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度剖析不同社会语境下的莆田木雕生产、技艺传承以及木雕行业从业者身份的转换等问题,进而探讨传统手工艺变迁与中国社会转型之间的内在关系。 本书的写作中,既有群像式描绘,也有个案式研究。前者为本文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依据,后者则保证了本研究必要的学术深度。换个角度来看,这样一种整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方式,也正是本研究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在稳固立足于莆田木雕的前提下,为我国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略表芹献。
《列仙酒牌》刊成于咸丰四年(1854),画幅狭长,每页绘一人,以大片留白凸显人物特征,进而展现相关故事内涵,可谓一帜。 《剑侠传》刊于咸丰八年(1858),每传一图,不画背景,简朴鲜明。描绘了一系列中国历史上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侠客形象,深受世人喜爱,被认为是四种《画传》中杰出的一部。后人承其笔意所绘《续剑侠传》,本书亦一并收录。
本教材分八个部分。以丝网版画的制作技术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水印丝网版画的各种制版方法;比较详细的举例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制版的基本方法;比较详细的举例介绍了水溶性颜料印刷方法,特别介绍了分色阶印刷的技巧特点;介绍了丝网印刷的各种工具材料及其使用方法:介绍了丝网印刷在商业和工业中的广泛用途;最后精选了十多幅国外丝网版画作品以供欣赏。该教材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或许会有一点益处。 这部教材适合艺术院校学生及丝网版画爱好者使用。
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亲手雕琢的雕像,宽宏大量的神赋予雕像以生命,一个形象由此能够自主地存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事物或人。本书作者斯托伊奇塔认为,这也许是西方艺术目前的第一个拟像,从奥维德的神话出发,经由原型与替身、真实与非真实、模仿与拟像等概念,他追溯了皮格马利翁神话在西方艺术史中数次变形的踪迹,广涉绘画、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
本书是对泥塑肖像的逐步指导,是一本适合在工作时随时翻阅的实用雕塑手册。 《泥塑肖像》模拟了一个真实的工作室,用近300幅图片带领读者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雕塑过程:从准备工作到收尾,从整体结构到眼睛、鼻子、嘴巴的细节等。在本书中,重量雕塑大师彼得·鲁比诺不仅会传授泥塑肖像的基础知识,还将展示艺术家如何用工具和双手表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