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
年画,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过去的中国人家,每逢过农历新年时都会买几张年画,由大门到厅房,家宅内外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烘托了新春时节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不仅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而且内容包罗万象,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年画的发展源流、制作方式、题材内容,配以上百幅难得一见的老年画图片,能够帮助读者在解读与欣赏年画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中国民间文化中所蕴藏的民族精神。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书写或勒刻于门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上下两联的形式相对、内容相关,是我国汉民族独创的一种文学样式、语言艺术和装饰艺术。该书分为六章,分别为楹联的本质、楹联的发展、楹联的分类、楹联的修辞、楹联创作的规律与方法和楹联的鉴赏。该书收集了大量的楹联作品,论述了楹联的创作、应用和欣赏,附录中收集了若干楹联创作的文献资料,可使读者既明其 理 又得其 法 ,能够帮助读者进行楹联鉴赏与创作。
《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 诚信篇》,分为以诚感人、信守承诺、舍生取义、知错能改、爱要真诚、以诚待人和知恩图报七个章节。每章包括来龙去脉、知识广角、佳作赏析和点悟 絮语四个部分。从多个角度讲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故事,并对原有核心内容进行丰富扩展,让读者感受到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诚信正能量。
《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 仁爱篇》分为仁兽传奇、大慈大悲、和谐好合、天人合一、悲悯情怀、人性关怀和仁者爱人七个章节。每章有来龙去脉、知识广角、佳作赏析、点悟 絮语等内容,介绍了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的经典故事以及宣扬仁爱的诗词佳作。
《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 大同篇》以大同为主题,分为八个章节讲述了薛家将、祝寿、二十四孝、龙生九子、灶王爷、五子登科、家堂、安居乐业的故事,配以相关的中国传统年画;知识广角部分极为扩展人的视野;点悟 絮语部分以故事或主题来反思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
《年画上的中华经典故事 民本篇》是以 民本 为主题,围绕着爱民、福民、尊民、贵民、重民、富民、保民、恤民、安民这九个民本思想讲述与其相关的故事。每章有来龙去脉、知识广角、人物典故等内容,从不同角度介绍与民本思想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传说,并配有和各章主题相关的年画。
“恭喜发财”、“四季平安”、“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等年话生生不息。繁衍在新年的问候中,然而,另一种古朴生动的形象年话,我国独特的民间文化遗产——年画却风光不再,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悄然逝去…… 就让《杨柳青年画之旅》带你走进民间,体贴民俗! 本书作者沈泓是著名的报告文学家和作家,更是热情的年画爱好者和收藏者,曾多次亲历其境,深入年画产地寻访,真实记录各地年画的历史、现状和风格特色,以及当地人文风貌和年画艺人的人生故事。 品读美仑美奂的年画艺术,探源朴实厚重的民俗文化,令人感慨万千,叹为观止……
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梼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对联的形式,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它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相互影响、借鉴,历经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的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对联有诗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但是,对联又不同于诗。它不用押韵,不讲究句子的整饬,句子长短可以任意变化,只要上下联对仗就可。对联虽与骈体文十分相似
楹联是律诗中对仗句的演变和发展。它特别强调对仗工整和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西湖周围有许多亭、台、楼、阁和寺庙、道观、洞府、牌坊,这些地方留下了很多历代政要、名流、骚人、墨客所题写的楹联,给人们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增添了不少高层次的文化享受。 余在游山玩水之时,特别爱读这些楹联。自2004年起,历时10年,登山涉水,不避寒暑地跑遍了杭州市的各个景点,将楹联抄录下来,终将它整理汇编成集,至今已汇得1800~副楹联。其间,对某些难认的字,就按实描画在纸上,向当地有关人士及文化管理部门查询,有时还向撰写楹联的本人询问清楚。经过多次实地核对,尽可能做到无差错。 在楹联内容的选择上,以可读性、切实性、哲理性为上,并摒弃酸腐、庸俗之作,适当收录言简意
楹联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很好地体现了汉语四声平仄相反相成的对称美,它又同建筑、装饰、书法、雕刻等艺术密切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综合欣赏价值,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昆山的楹联更富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这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替代的。来昆山的旅游者,在欣赏水乡美景的同时,也总会被众多的楹联所吸引,大饱眼福之际,也得到十分高雅的愉悦,但却不可能尽收眼底。《昆山文物楹联集粹》编者赵红骑即将散落各处的楹联广泛搜集整理,汇编成册,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昆山楹联的基本面貌,使读者一卷在手,可窥全豹。
这是一次全新的人文之旅 这是一抹深刻的文化记忆 这是一幅多彩的民俗画卷 本书以田野考察的写作方式,对漳州年画的传承区域、历史溯源、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年画传人以及濒危状况作了详细的记述,并配有百余幅精美年画,融知识性、艺术性和鉴赏性于一体,具有珍藏和存世的价值。
《南京历代楹联》收集了与南京的人、物、风情相关的大部分经典楹联。 楹联,又称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大家庭中的一种*短文学形式。又称 两行文学 、 独门艺术 。 它集传统诗词歌赋等多种文学形式精华于一身,典雅通俗,言简意赅,收放裕如,应用广泛。 它是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炼和艺术化的反映,它更富生命力,经千年而不衰,历百劫而犹存。 全书分为谐趣联、名胜联、佛寺联、行业联、贺赠联、挽联六个部分,每首楹联都配有掌故和赏析,有些是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有些是历史典故,在阅读之中能让读者感受到南京的山水城林之美和历史文化之悠久。
楹联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特殊形式,是古代汉语语言艺术的结晶,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延伸,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在人们的生活和艺术鉴赏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并且,楹联艺术和楹联创作以其广泛的群众性、雅俗共赏的特点,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它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形象体现。而本书稿作为一部集成性的楹联著作,结合历史文化材料加以比堪校释,以继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将之发扬光大,弘扬中国楹联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山西省保存着全国多的古代建筑,也保留下附着于这些建筑上的大量楹联、匾额。王建武等编著的《山西古代建筑楹联匾额选编(精)》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取内容和书法俱佳者,以原物图片呈示,附简要说明,力求直观,务存真实。匾额典雅,楹联华美,形式独具巾华文化特色。而其内容更加繁富,凡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几乎应有尽有,儒释道都有展示,并以儒家占上风,劝人读书和向善的内容相对集中。另有戏楼舞台楹联一种,别具一格,世俗人情味道稍浓。匾额文字凝练,楹联又讲究对仗工整,值得耐心咀嚼。书法中真草隶篆都有,行楷的榜书居多,其中也不乏名家高手,如傅山、赵昌燮、祁寯藻、果亲王、刘墉等;也有康熙、雍正、乾隆的御笔。《山西古代建筑楹联匾额选编(精)》适合于对古代传统文化有研究和喜爱的读者们参考阅渎,也可供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