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 高腰掩乳 、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 卧兔儿 、领口处钮扣透出的低调奢华 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于文
本书由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大力推荐,收录包括十数年来汉服复兴者的思想文选、2014 年汉服运动发展状况调查、汉服组织名录,以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实践与相关活动等。本书以纪实性的笔触、科学的数据与严谨的分析,再现汉服及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促进各地汉服组织建设及同袍个人成长,提升社会各界对汉服运动的了解、推动汉服运动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文化现象是奇妙的,它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衣、食、住、行既是人类社会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又是文化现象。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时代以及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而与此相伴随的社会文化也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走过了这个漫长的岁月。今天,人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向着更为光明的前途迈进。温故而知新,人类对自己过去文化的研究,是为了继承、开发与利用。当前,我们在研究与继承、发展文化事业方面虽然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相距还远。通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和总结,让世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加深认识,从而使其发扬光大,仍然任重而道远。 这里,我们奉上的这四本小书,远谈不上对衣、
古老纯朴、绚烂精美的民间服饰是典型东方韵味的民俗文化主流代表,极具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理论内涵,其以精湛的手工技艺结合传统习俗来表现民间传统民俗观念和精神内涵,*的特点是以汉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为基础,显现汉民族个性和审美习俗“活”的方面。以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可以认为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本书对近代汉族的民间服饰作了详细的介绍。
中国清代服饰品种丰富、美不胜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国人以聪明才智和超绝的技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艺术,无论款式、材料、色彩、图案、工艺等都极其精致细腻,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体现了卓越的服饰技艺和审美意识。 作者王金华凭借三十余年的收藏感悟和研究心得,精心撰写了这部著作《中国传统服饰:清代服装》。这既是一部以介绍中国清代男女服饰为主的专著,也是一套画册类的文物书籍,展示了文物藏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材料工艺、当代状况及收藏展望等,具有很高的实物价值和文史价值。 《中国传统服饰:清代服装》图文并茂,呈现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图片,充分展示了清代服饰艺术的深厚和华美,既有利于读者学习,也利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从而推动我国服饰行业的发展
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与本民族同样古老、独特、灿烂的文化艺术.而藏族服饰正是这绚丽多姿百花园中杰出的代表。 本书按藏族文化所呈现的地域性特征,系统介绍了卫藏地区、安多地区、嘉绒地区、阿里地区、工布地区、康巴地区等六大区域不同类型的藏族服饰,并对西藏僧侣服饰、原西藏地区官员服饰作了扼要的介绍.揭一不了这些服饰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中国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以外,其他民族人口较少,分布地区相对集中,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少数民族各有传统和信仰、各具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因而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民族特色,也创造出了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服饰艺术。 《中国红:少数民族服饰》重点介绍了几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希望读者从这些服饰中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绣荷包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且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曾广泛应用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绣荷包,既是象征、祝福、赞美工艺的实施,又是中国吉祥图案的大观赏。绣荷包在中国民间民俗文化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服饰:绣荷包》精选了近800 件各式绣荷包、扇套、眼镜盒、针线包、钥匙袋、剪子套、挂在箱柜上的小香囊等多种刺绣作品。虽未一一解释,但重点作品都附有说明文字,内容涉及刺绣的工艺构成、针法简介、造型特点分析、作品的历史渊源、民俗作用及审美意义。 《中国传统服饰:绣荷包》内容采用图文并茂、夹叙夹议的方式表现,具有较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有助于中国传统绣荷包的设计和工艺的学习、借鉴和创新,从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我国刺绣行业的发展。
本书在相关史料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三大渔女——惠安女、蟳埔女和湄州女的服饰文化进行田野考察,针对不同区域渔女服饰的特征,分别对其款式结构、面料、色彩和工艺特点,以及三大渔女极具特色的头饰装扮习俗进行了研究。海洋文化背景下的三大渔女服饰作为海洋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不仅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凝聚了沿海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 希望《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能让更多人了解东南沿海渔女服饰文化的特征,同时能够丰富闽南“非遗”传统服饰民俗文化的内涵。
全书分三章对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三个特有少数民族的服饰质地、形制、特点、功能、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等一一阐述,并附有大量实地采访所得照片。书稿文风朴实,叙述清晰,图文并茂,分析深入,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服饰之风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佳作。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举国上下,东南西北,服饰鞋帽,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美轮美奂。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服饰亦是如此。服饰于人,不分国界,不论时代,一要舒适合体,二要男女有别,三要时尚美观,四要民族元素。所以,有识之士,若能汲取中国历代服饰之精华,参考当今少数民族服饰之特色,研发具有中华民族时代特色之服饰,既可弘扬中华服饰文化,又可供国人穿戴,岂不美哉!就此而言,淑芳女
本书在实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清代女子服饰的发展流变、时代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服饰的材料和收藏方法等作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并按服饰的种类分为服装、鞋帽、配饰三章内容,收录了清代各个时期的近300件作品,包括兜肚、女衫、衬衣、长袍、褂、马褂、坎肩、挽袖、百褶裙、侧褶裙、套裤、膝裤、绑腿、小脚鞋、绣花鞋、遮眉勒、女帽、暖耳、云肩、花边等。这些作品既有宫廷贵族样式,也有民间百姓之作,涵盖了清代女子服饰的绝大部分样式,品类丰富、全面。各章节前言是对这一品类的简述,图片配有鉴赞赏性文字,逐一介绍每件作品的名称、主题内涵、技法用料、艺术价值等。以文释物、借物达意、图文结合、相得益彰,真正达到欣赏与学习的目的。
这本《香奁润色》由朱毓梅、杨海燕、曲毅编著。《香奁润色》收于明代胡文焕整理的《寿养丛书》中,这是专为妇女美饰而写的一本方书,可称美容专辑。本书辑录了大量美容方,美发、白面、玉容、驻颜、白牙、润唇、美手、香身等各种美饰用化妆品方应有尽有,反映出明代对美容的需求及医学家对美容的重视。
曾贵为皇家贡品的壮锦,被达官贵人视为时尚的壮锦,如何演绎返璞归真的流行?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书系《美丽的锦绣-壮族服饰》由著名出版家李元君主编,著名摄影家梁汉昌、美术史论家胡德智深入山村古寨,走访耋耄老人,历时3年有余,拍摄万幅照片,打通时间与空间,横跨广度与深度,融合生活与艺术,尽现壮族艺术远去的灿烂,寻找即将消失的刺绣、织锦、靛染工艺,由当代时尚对接古典与民族元素,从民族服饰发掘艺术与设计理念,被誉为“一部值得爱美、寻美、创造美的品质生活人士拥有的艺术精品,一部值得文化人、艺术工作从业者、各类艺术设计从业者、民俗研究者收藏的艺术精品”。 本书既是一部壮族服饰文化史,也是一部壮族艺术设计史,融可读性和工具性于一体,从中可以学习图腾设计的时尚精神、银饰设计的数百年传承以及
《中国民俗摄影(服饰篇)》由《中国民俗摄影》编辑部编著,本书精心选取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对其服饰特点及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解析,《中国民俗摄影(服饰篇)》是兼具观赏性及实用性的随身摄影图志。
服饰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门类,而图案无疑是服饰艺术中为靓丽的构成要素。从棉到棉线,从蚕茧到丝线,从线到布,再从布到衣,再到美丽的图 案装饰,可以说每一次的手工艺中都体现了中国女性的勤劳和智慧,而衣装上的图案则是中国女性情感的呈现。在柔然的纤维和面料中,图案以它的形象、色彩再现了她们全部的精神世界,传递了母亲对孩子,妻子对丈夫, 女子对心上人??特殊的情感,里面包含了人间的全部爱与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期盼,更有宫廷及官府的织染局、绣坊,以及中国广袤的地域及文化下的差异表现,服饰图案因此也成为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本书的编写基于作者多年对传统服饰图案的钟爱、教学与研究的积累,而此书也仅是呈现出中国服饰文化的小小一角,希望以此能给读者带来视觉享受,同时对服饰艺
唐代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朝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的城市,它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和中东的重要市场及繁荣的文化相连。 在本书中,作者陈步云揭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唐代时尚体系,他以考古资料 绘画、雕塑和丝绸制品,以及年鉴、诗歌、税务文件、经济论文和法律文书的记录为依据,审视唐朝的时尚风格。《唐风拂槛》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和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资助项目成果,李鸿宾、李志生、瓦莱丽 斯蒂尔、乔吉奥 列略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哈佛亚洲研究》《中国史学刊》等权威学术期刊推荐阅读。
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时代气氛的反映,服饰的改变也记录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裙子、裤子、袖子……长一寸、短一寸皆有其背后意义;领口衣襟的大小、宽窄、形状的修改,首饰款式物料的演变,更包含着不少学问和历史意蕴。 作者用近千张图画来细绘晚清以来的中国服饰演变,一笔一画地勾勒出绫罗绸缎的一针一线、大师精品的巧妙手工,从整套传统唐式服装到殖民式的中西合璧,随着时代变迁渐渐达至全盘西化,再到近年正经历的全球一体化时尚,书中囊括了每个年代的各个典型时装轮廓。
陈维主编的《云朵上的五彩衣》同时又具有田野意义。本书内容呈现的不是世界之窗,不是民族风情园,不是舞台景观,而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真实空间。本书是对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抢救性记录,反思一个民族在面对耐克、面对奥索卡、面对牛仔服、面对时尚服装时怎样保护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本书是纪录片式的,或许它所呈现的东西在十年、二十年后,终会变成凄婉的绝唱,仅从这点来讲,《云朵上的五彩衣》是的。
本系列丛书为六卷五册,针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几个民族进行研究及系统的叙述。通过服饰角度展现他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主动性的文化基因上的贡献、在服饰生活上对于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匈奴、鲜卑、契丹、党项、女真、回鹘、吐蕃和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本系列丛书不仅揭示了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对中国服饰文化制度创建与形成的深刻影响,而且证明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本系列丛书的创新点是通过实地走访北方各地博物馆或田野出土文物,对岩画、壁画、卷轴、纺织品、彩塑、石雕、俑人等中国古代图像遗存资料中的人物图像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考证,并与各时期的文献记载和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比较和应证。在此基础上
本书内容包括:吉林延边朝鲜族嫁衣、嫁衣与老衣、朝鲜族访谈录节选、满族、辽宁新宾满族嫁衣、皇族后的形象记忆、满族访谈录节选、满族问卷信息、赫哲族、黑龙江同江街津口赫哲族嫁衣、鱼衣为裳、赫哲族访谈录节选、赫哲族问卷信息、锡伯族、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嫁衣、西迁的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