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之为用从上古 ,香料被人类使用的记载始于三千年前。历代文人骚客与 香 素有不解之缘,他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创作将香料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 香 在社会生活中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中华精粹中的翘楚。 《香谱》共四卷,内容包括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等,是记载香料源流、工艺,香文化发展的浩博之作,完美呈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 本书以《四库全书》所收《陈氏香谱》为底本,内容蔚为大观,去粗取精,集历代香典之大成,是了解中国香文化*之作,是现代中华经典辑佚的必藏之作,是今人滋养心智、调养身体的案头,提升生活格调之书。
如今人们对于花的理解,多来自西方,比如情人节要送玫瑰,母亲节要送康乃馨。用这些含义代入情景去理解中国古人关于花的认知,会非常奇怪甚至荒谬。古人对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远远比现代人丰富细腻。比如剪春罗、晚香玉,光听到这些名字,就让人赏心悦目;又如蜀葵始终向阳,还能卫足,所以象征忠诚。 历时两年多,作者翻阅大量古代文献资料,参考古籍对花的阐释,在 中国古笺谱后的辉煌 《百花诗笺谱》中选取九十种花,辅以关于花的诗词,弥补其有花而无诗、不能将花的名字和寓意逐一道出的遗憾,从而了解古人的花语评定,带读者找寻属于它们的文化故事。 本书插图花朵图案张力大,花色潋滟多姿,构图巧妙,伸展富于变化。全书图文并茂,能让读者欣赏到百年前《百花诗笺谱》木版水印的美,让这枚沧海遗珠被更多人看见;让读者借助中
每一幅传统吉祥图案都是中国传统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和语言艺术的荟萃集成。古人已经将这些充满智慧的设计巧思隐藏于画稿、瓷器、玉器、木雕、砖雕或刺绣上,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吉祥图案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中国人不可割舍的文化基因。 经过历史文化不断地传承和衍变,这些传统吉祥图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的文化现象。我们在做关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时,收集整理了一批民国时期刊出的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其涉猎种类广泛,花样繁多,但很可惜,几乎所有图案都为黑白线稿,没有色彩,也没有详尽的图案背景解析。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和诠释传统吉祥图案,我们从中挑选出100 幅作品,参考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的配色,重新赋予这100 幅作品以色彩,并添加注解,
本书对中国古琴文化进行了系统而精到的全景式勾勒,涵盖古琴的发展历史、乐器构造、演奏艺术、文化象征、学科内涵和哲学思想等。作者的立场和视角既承自故老相传的琴学道统,又源于数十年操缦开启的 心源 ,故书中古代原典精义与自家灼见琳琅纷呈,启人以思,感人以美,使阅读兼具治学之精与怡情之趣。如是琴要,琴要如是。初识琴者可将本书作为始涉琴海上佳的地图和指南;习琴有年者亦可以本书为引,细求古琴之 本来面目 ,以滋润旧调之新声。
《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挑选了充满中国文化意蕴的35个汉字,通过对它们丰富内涵的揭示以及独具个人特色的文化诠释,写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妙趣横生的世界,饱含人生哲理,读来令人受益匪浅,可谓一部高质量的雅俗共赏的文化读物。
《清明上河图》是国宝级风俗画作,它以长卷形式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市井风貌和日常生活,隐藏其中的细节无与伦比。 按图索 迹 ,细读这幅千古名画,只见汴水扬波,老树苍劲,世俗百态,众生万相。在我们看见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看见的时候、看不见的时候,这城市历经宋时的月、清明的风,烟柳画桥,马行灯闹,繁华盛景,兴衰更迭。
《书法雅言》是明代书法家、鉴赏家项穆撰著的一部书法理论旷世著作。项穆出身收藏世家,家中书画藏品量大概是故宫的一半,对书画作品的见解常人难以企及。全书共17篇,详细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演变、品鉴书法的方式、学习书法写作的技巧等,并以匠人的精神品评历代书法家的优劣得失,展现了明代书法家的美学理念和清雅意趣。 《书法雅言》是中国古代书学理论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系统阐述 笔迹 读心的著作。写字如做人,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以习字静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汉字从哪里来?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今天的汉字形态的?汉字作为记录历史的符号,它又承载了哪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首先讲述汉字的发展史,以及一代代知识人、保护者对于汉字遗产的珍视与深情;接着,分析汉字的造字法则,从汉字的造字规律中体会中国人的思考、感知与创造;后,选取极具中国文化代表的20个汉字,追溯字形源流、字义演变,同时引入文学、哲学作品,引入相应的绘画、青铜器、陶瓷、建筑等美术作品资源,将文字与文学、哲学、艺术互为印证,共同还原出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动图景,古典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国香文化》是部全面系统记叙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香文化研究的空白,自2008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
乾坤 ,古人借称天地,包罗万象。中国戏曲在舞台上演绎的各种故事,似乎只有用乾坤来形容,才能显示出它的浩瀚广博。 近200年的京剧,就是艺术递变和融合的历程,是腔调合流、行当融合、剧目吸收的历程,是兼容并蓄、不拘一格集百家之长、臻于完美的历程。 近千年的中国戏曲,离不开伶人的印迹,离不开城乡的印迹,离不开风俗时尚的印迹,更离不开传统文化渲染的印迹。 《京剧:戏里乾坤》,再现的是中国戏曲和京剧的漫漫征途,是沧桑时代的印迹。时至今日,舞台上的 生旦净末丑 演绎的仍是天地间寻常与独特的故事。
《一管笔》以图像做引子,配以图说,展示中国人千万年来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从岩画、玉器、彩陶、青铜、漆器、丝绸、书、画、建筑等等大量的图片中阐述其间所蕴含的风骨,从而去观照中华民族的心性光辉(精神结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图片中这些实实在在的文物可以读出我们昨天的心迹。心迹是有血性的,是鲜活的。 《一管笔》用一管笔为绳索,紧紧地扯拉住古圣贤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国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不去体证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华文明只是镜中花。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直接阐释中国人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是本书在当下“别有开发,能自建树”的贡献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聊故宫,是当今中国人文化生活中长盛不衰的话题。本书以另一种视角说故宫,从宫殿命名、屋瓦颜色、平面布局与建筑结构中隐含的数字规律、建筑构件上的图案与彩绘、屋顶和墙壁的装饰、门窗式样与露天陈设,到帝王服饰、皇帝大婚、皇帝大寿,以及皇宫里是怎么过大年的,前后用了十一个章节,为读者呈现出一座喜庆祥和、如意吉祥的故宫。 作者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从吉祥文化的角度观察故宫、解读故宫,视角独特,立意新颖。书中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本书详细介绍了我国传统天文历法知识、岁时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礼仪民俗,既系统梳理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中华民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又重点展示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还以小百科的形式补充介绍了与各种民俗文化相关的小知识,最后附有2023-2040年历表,含公历、农历、星期、节气等多个项目。本书语言通俗,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于字里行间展现出一幅浩瀚生动的中华民俗文化历史画卷,是一本很实用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全书。
《中国香文化》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记叙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香文化研究的空白,自2008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中补充了许多珍贵的图片。
这是 一 本汇集了四套藏于英国、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描绘中国 18 、 19 世纪北京、广州两地风俗、风物的彩绘图集。 200多年前,英法使团、传教士将西洋绘画技法传到中国,中外画师借鉴西洋画法绘制中国风俗,这些彩绘作品外销到欧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后流转到英法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 惟妙惟肖的彩绘图,形象记录 18、19世纪中国北京、广州两地的风俗,涉及皇室、朝官、街头手艺人、艺人、佛教道教,五行八作、各行各业的风俗、人物,包括许多已经消失的风俗。 借鉴西洋画法的这 280 幅彩绘图,画笔写实,细节丰富, 是中国历史文化难得一见的视觉记忆。 本书特邀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先生,广州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程存洁先生专文解读考证了这些彩绘图所反映的清代中国社会的
《2019中国书法日历:三希堂法帖》是以中国书法经典为主题的文化日历,旨在让读者多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掌中宝。 《三希堂法帖》全称《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是18世纪中期由乾隆皇帝发起、宫廷机构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选取魏晋至明末135位作者300多件作品,共32卷,为后人保留了系统而珍贵的书法资料,堪称国家重宝。 本书是中国首本以《三希堂法帖》全部书法作品为内容的日历。它以 与乾隆皇帝共鉴《三希堂法帖》 为编辑宗旨,按照原帖顺序呈现作品精华,并由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逐帖解读作品背后的历史故和文化艺术蕴含,融日历和书法读物为一体,堪称一本国学文化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