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千年,大美敦煌。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5乙巳蛇年迎新纳吉。甄选收录295幅实景壁画、70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从神佛护佑、经变故事,到传统建筑、服饰妆容、世俗生活,收录大量难得一见的未开放洞窟与未公开遗珍素材。菩萨低眉、天王威仪、金刚怒目、伎乐踏歌……看见久已逝去的异域世界,看见繁多人物、富丽场面、瑰丽色彩、纯熟技巧。元旦节,敦煌文献有“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的记载,开年建福,此日金刚萨埵菩萨,传递无坚不摧的力量;上元节(正月十五),敦煌文献记载“灯笼火树,舞席歌筵”,此日《琳琅宝座图》,彩云围绕、飞天散花,彰显繁复华丽;冬至日,敦煌文献中有“阳爻始动,万物生芽”,此日《好友小酌图》,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年末,敦煌文献记载“长至初启,佳节应期”,此日天人头戴宝冠,手举祥瑞花
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竞皆用香、爱香、惜香,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中国香文化》是*部全面系统地叙述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香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自2008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化界和香学界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
云冈造像的微笑生动独特,“永恒微笑,穿越千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在云冈,你仔细观望,不管是伟岸的大佛,还是灵动的天人,亦或是虔诚的供养人,他们向上微微翘起的嘴角,可以感知发自内心的愉悦,是那样的自信与从容。这些微笑的造像似乎有着无穷的魔力,瞬时抚慰世人内心的浮躁。这被定格的永恒的微笑,是云冈的特色,也成为不朽的传奇。本书以“永恒的微笑”为主题,选取云冈石窟最精彩的微笑的造像进行展示,配以简洁准确的文字,让普通读者欣赏云冈的美,读懂云冈的内涵。
本书由我社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继续合作出版。本书的主题是白茶,图文结合,言简意赅,专业内容、科普表达。本书以月构建内容,以周、日为单位,每日介绍一个知识点,全面介绍中国白茶的文化历史、科技知识,解答读者对饮用白茶方方面面的疑问,如什么是白茶,制作白茶的茶树品种,白茶发源地,全国白茶产区及出产的白茶,白茶区域品牌,白茶的制作工艺,白茶的冲泡、品饮,关于老白茶、新工艺白茶、再加工白茶,以及白茶的储存、年份白茶、调饮白茶、白茶美食等。
本书稿以桂林6城区和所辖11县为调查范围,撷取历代石刻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刻,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通过石刻的历史信息,揭示石刻的背景,讲述石刻的故事,诠释石刻所蕴含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每件石刻所配的若干图片,表现石刻的原貌和所处自然环境,企望突出欣赏的效果,旨在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桂林石刻的文化内涵,认识和感受桂林古代石刻文化的魅力。
《彩绘大观》中绘制的诸佛像,包括画面布局、人物肤色服饰、器物、手势等完全符合《舍利子问经》《支雅萨木匝拉》、曼拉东主的《如意度量经》、第司·桑杰嘉措的《琉璃除垢》、居·迷旁嘉样南杰嘉措的《人体度量经》等典籍的绘画度量要求;人物传记和右罗事件做到了信而有征;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源流部分,客观公正,不带任何偏见;在创作过程中,除继承和发扬藏民族传统绘画艺术之外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洋油画的技法,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在内容上达到了包罗万象、美不胜收的境地,从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觉。 《彩绘大观》的主要内容有:1.宇宙起源、人类起源、藏族族源、历代赞普事略等;2.释迦牟尼本生传、密宗佛像及密宗坛城、雍仲苯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觉囊派、格鲁派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源流综述及各教
本书在存世一百余件的苏轼书迹题目里,选取了五件颇具特色的苏轼书迹作为考察入口,将“文图学”的方法贯穿始终,独辟蹊径,考察苏轼生命历程的题画文学书写及艺术理念。
唐诗之美日历(2019),收录唐诗180余首,另搭配唐宋以来传世名画180幅。随四季变化选取相关诗作,尤其是二十四节气与一些传统节日,更是精心选配相应诗作及画作,以助读者感受古代日常生活的节律。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 国学 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 传统文化 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 国学 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 传统 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 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 优雅 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
《中国传世明帖精赏:九成宫醴泉铭》,由唐代魏征撰文,欧阳询正书。此碑于唐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二年)立于麟游(今属陕西)。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九成宫醴泉铭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划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其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被视为『楷书法的极则』。
哈佛才子丁学良是享有国际声誉的 学者,也是中国学术界 “酒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品万种酒,是丁学良的夙愿。他怀着李太白的意趣,在世界各地寻觅各种有名无名的美酒,乐此不疲。 本书从文明史和社会史视角,畅谈他数十年来寻觅酒、学习酒、探,讨酒的故事。掩卷遐思,如饮醇浆,回味不 。
《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重印本)/民国文人系列》十多位民国文人在作者的笔下,那一桩桩逸闻趣事,如秋实黄花般清新艳丽,点缀着一个个已离开我们远行的文人书法家的背影。读这《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重印本)/民国文人系列》内行自然可以看到热闹激动,外行也不至于索然无味,在电脑植字的年代,一杯清茶,一卷《民国文人书法性情》在手,也许能生出许多对传统感动的情愫。
石鼓文,是我国早的石刻文字,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石鼓共十只,高三尺,直径一尺多,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目前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道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
《中国传世明帖精赏:西狭颂》是摩崖刻石,正文阴刻二十行,三百八十五字。每字约四厘米见方。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结体方整雄伟,庄严浑穆,,笔力稳健,已有波磔笔画,但不少字还有篆书结构,于方整中又带圆融,有浑厚气韵,气魄宏大。《中国传世明帖精赏: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郁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而《中国传世明帖精赏:西狭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纵观全篇,汉代隶书真迹清晰可辨。碑文除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叙述了李翕由感叹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歌颂功德等等。《西峡颂》碑文和书法均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就了独特的澳门文化——多元且特色浓郁,既保留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又包容西方文化,各种各样异质文化在此共生、共存、积淀、整合、交融、创新。本书既从宏观角度对澳门文化特点、内涵、定位、发展进行理性探讨,又从微观角度关注书法、绘画、建筑、音乐等不同门类艺术在澳门的实践发展。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探寻、认识、了解澳门文化的钥匙。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 国学 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 传统文化 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 国学 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 传统 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 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 优雅 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
本书从宗教学、美术学、服饰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探索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文化特征。主要从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代时期、初唐至盛唐时期以及中晚唐至宋元明时期五个主要历史阶段,对佛教造像服饰类型及风格的演变特征展开具体分析。一方面,基于佛教义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 庄严 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究,另一方面,通过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演进过程的探究,以及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在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适应性与包容性的深度思考,尝试着厘清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发展的完整路径。结合汉民族服饰艺术风格的影响,较深入地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佛教造像中的衣装饰物在逐渐演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外来艺术形式到中印两种风格的交
周一到周五以《牡丹亭》剧情为主,由介绍剧情的简单文字、原著中俏皮有趣的宾白和婉转典丽的唱词构成,并配以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剧照,在深深感受汤显达给我们的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的爱情故事至情至性之美的同时,享受精美剧照带来的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其中又穿插点缀了导演、演员和摄影师的手记,从不同主创人员的角度来阐述昆曲之美、《牡丹亭》之美和他们的创作感悟。周六、周日两天编排跟《牡丹亭》有关的昆曲知识,内容涉及昆曲的发展史、行当、服装、化妆、乐器、道具等几个类别,通过了解相关常识,进一步领略昆曲的美感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