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数千年的兴衰风雨。它邀天集灵,祀先供圣,是敬天畏人的体现,又是礼的表述;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又是祛疫辟秽、安神正魄的良药。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道大德也竞皆用香、爱香、惜香,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上层社会也始终以香为伴,对香推崇有加。 《中国香文化》是*部全面系统地叙述香文化的专著,填补了我国香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本书从香文化的发展史入手,寻觅支撑其不断延续的理论体系,以及香药、香具、诗词文章等香文化的基本内容,比较详尽地梳理出了我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自2008年出版以来,深受文化界和香学界的好评。此次出版的《中国香文化(典藏版)》在2008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删,使叙述脉络更加清晰,语言更加严谨,补充了以前尚未涉及的新内容。而且此次出版是彩色版,书
《宋代诗学通论》是一部极富思想性、学术性的经典论著,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文字严谨而富有才性;立足传统又能借镜西方;抉示出宋代诗学中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宋代诗学通论》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别于唐诗的诗学天地:这一诗学世界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强烈关注,渗透着宋型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涉及诗学理论的各个层面和范畴;总结了唐宋诗歌的创作经验,尤其是提供了宋诗如何超越唐诗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宋代诗学通论》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奖等,深受程千帆、傅璇琮、莫砺锋等先生好评,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精读书。
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细井徇绘图的《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
《中国传世明帖精赏:张猛龙碑》体为魏碑楷书,此碑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五二二年)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长方,笔昼虽属横平竖直,但不乏变化,自然合度,妍丽多姿。线条变化多端似无规律可寻,书写『从心所欲』,但绝『不逾矩』。历代名家对此碑可谓推崇备至,实在是魏代碑刻之中难得的佳作。
《中国传世明帖精赏:西狭颂》是摩崖刻石,正文阴刻二十行,三百八十五字。每字约四厘米见方。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结体方整雄伟,庄严浑穆,,笔力稳健,已有波磔笔画,但不少字还有篆书结构,于方整中又带圆融,有浑厚气韵,气魄宏大。《中国传世明帖精赏: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郁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而《中国传世明帖精赏:西狭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纵观全篇,汉代隶书真迹清晰可辨。碑文除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叙述了李翕由感叹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歌颂功德等等。《西峡颂》碑文和书法均
中国传统颜色缤纷七彩,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中国颜色》在烂漫迷人的色彩世界中,挑选出一百种自古流行至今,依旧发挥极大影响力,以及仍活用于现代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颜色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 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中国颜色》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基本专有名词加以辅助说明,并附上每种颜色的彩印色票以供示范参考,标示出各种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
该书主要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汉语的历史音韵与方言音韵做专题式的探讨。属于历史语言学层面的探讨,但历时、共时密不可分,探讨历史演变,也离不开共时语料的调查与描写。因此,在研究思路方面,除了主要关注汉语历史上和现代方言里语音与音系的演变,同时也注意到了对某些现代方言共时语料的微观分析。在语料的择取方面,既注重本土的传统历史文献,也将域外译音、少数民族语与汉语的关系字等材料纳入考察的范围。
这套题为《当代艺术与本土文化》的丛书选的是蔡国强、许江、邱志杰等四位艺术家,四人都是闽籍。 许江自1989年从德国留学归来,便以令人惊讶的勤奋连续出示新作,除了国内各类学术展览之外,他先是参加了第24届圣保罗国家馆双年展,接着又到柏林办了个展。他的影响实际还不在于自己的绘画。他多年来以艺术学人的身份参加学术讨论、组织活动,例如担任中国油画学会各种展览的评委,2001年他到新加坡参加与今年卡塞尔文献大展总策划奥克维的对话,今年又担任2002上海双年展的艺委会主任,都使他成为当代艺术论坛上不可或缺的发言者。他执掌中国美术学院以来的努力,则进一步使他经常成为艺术界谈论的焦点人物。
本书由我社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继续合作出版。本书的主题是白茶,图文结合,言简意赅,专业内容、科普表达。本书以月构建内容,以周、日为单位,每日介绍一个知识点,全面介绍中国白茶的文化历史、科技知识,解答读者对饮用白茶方方面面的疑问,如什么是白茶,制作白茶的茶树品种,白茶发源地,全国白茶产区及出产的白茶,白茶区域品牌,白茶的制作工艺,白茶的冲泡、品饮,关于老白茶、新工艺白茶、再加工白茶,以及白茶的储存、年份白茶、调饮白茶、白茶美食等。
本书从宗教学、美术学、服饰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探索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文化特征。主要从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代时期、初唐至盛唐时期以及中晚唐至宋元明时期五个主要历史阶段,对佛教造像服饰类型及风格的演变特征展开具体分析。一方面,基于佛教义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汉地佛教造像服饰的 庄严 意义作进一步的探究,另一方面,通过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演进过程的探究,以及对汉地佛教造像服饰在演进过程中所呈现的适应性与包容性的深度思考,尝试着厘清汉地佛教造像服饰世俗化、本土化发展的完整路径。结合汉民族服饰艺术风格的影响,较深入地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佛教造像中的衣装饰物在逐渐演化中所表现出来的由外来艺术形式到中印两种风格的交
央视纪录片《苏东坡》海外讲述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衣若芬教授,用充满温度的文字为您解答了:仿佛 石压蛤蟆 的苏轼书法《黄州寒食帖》凭什么被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 ?它如何东渡到日本?在日本留下了多少千钧一发的传奇故事?又怎样回到中国?一生倒霉的摩羯男苏东坡有着何等魅力,以至于他逝世数百年后,为他庆贺生辰的 寿苏会 一度遍地开花?依托什么物质文化载体和人际交游网络, 寿苏 之风远传韩国、日本,深化了中华文明的海外影响力? 作者使用其首创的 文图学 (Text and Image Studies)视角。上卷选择《天际乌云帖》、《黄州寒食帖》、《李白仙诗卷》、《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合卷及《答谢民师论文帖卷》等五种颇具特色的苏东坡书迹,着重探讨其生成机缘、文本内涵。下卷从使用场景、流传脉络、和接受影响
《中国传世明帖精赏:九成宫醴泉铭》,由唐代魏征撰文,欧阳询正书。此碑于唐贞观六年(公元六三二年)立于麟游(今属陕西)。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九成宫醴泉铭碑》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划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其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被视为『楷书法的极则』。
《中国传世名帖精赏·魏晋唐小楷集》精选我国魏、晋、唐书法名家传世精品小楷编撰成辑,包括三国钟繇作品《荐季直表》和《墓田丙舍帖》;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黄庭经》、《乐毅论》和《东方朔画赞》;唐朝虞世南的《破邪论序》;唐朝褚遂良《灵宝度人经》;唐朝颜真卿的《麻姑仙壇记》。
人的修养等作了详尽论述,更精到地阐释了琴曲的内蕴,以及古琴及其演奏手法的意象。此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与琴学相关的文献。因此,《琴道》自1941年出版以来,即被视为古琴研究的之作,无论对于古琴研习还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可谓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2019中国书法日历:三希堂法帖》是以中国书法经典为主题的文化日历,旨在让读者多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掌中宝。 《三希堂法帖》全称《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是18世纪中期由乾隆皇帝发起、宫廷机构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选取魏晋至明末135位作者300多件作品,共32卷,为后人保留了系统而珍贵的书法资料,堪称国家重宝。 本书是中国首本以《三希堂法帖》全部书法作品为内容的日历。它以 与乾隆皇帝共鉴《三希堂法帖》 为编辑宗旨,按照原帖顺序呈现作品精华,并由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逐帖解读作品背后的历史故和文化艺术蕴含,融日历和书法读物为一体,堪称一本国学文化小百科。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 国学 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 传统文化 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 国学 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 传统 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 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 优雅 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优雅
《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重印本)/民国文人系列》十多位民国文人在作者的笔下,那一桩桩逸闻趣事,如秋实黄花般清新艳丽,点缀着一个个已离开我们远行的文人书法家的背影。读这《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重印本)/民国文人系列》内行自然可以看到热闹激动,外行也不至于索然无味,在电脑植字的年代,一杯清茶,一卷《民国文人书法性情》在手,也许能生出许多对传统感动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