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葫芦文化 天津宝坻卷》从葫芦文化的起源、葫芦文化的艺术展示、葫芦文化的产业生态、范制葫芦文化的新时代传承等方面对天津宝坻范制葫芦文化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对挖掘、整理和传播葫芦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类发明了“针”,“针”赋予了人类广阔的物质文化空间。古人用骨针、兽筋实现“而衣皮苇”,无意识地产生了线的纫迹——刺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无意识的纫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需的刺绣纹样。从无意识的使用到有意识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刺绣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实用性外,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刺绣这一载体有所表现。刺绣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属性,可称之为刺绣文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历史,是人类创造独特精致物质生活的历史,也是人类积淀深厚人文意蕴和艺术精神的历史。
本书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丛书”中的一本。“药香制作技艺”是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书从药香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讲起,内容包括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历史、药香制作的各个环节、药香的种类及使用方法以及药香的传承与发展,其中不乏药香的制香秘诀。此外,还记录了药香的家族传承和制香故事,以及本项目的传承人对药香在当今社会意义的思考。
《髹饰录》为明代黄成所著,扬明为之笺注。书分乾、坤两集,18章220条,约万言,无图。《乾集》2章:《利用》章记制造漆器的材料、工具、设备;《楷法》章提出工匠工则,列举各类工艺可能产生的过失。《坤集》16章,分类记录了漆器装饰及漆器制胎与仿古。全书完整记录了明后期千文万华的漆器装饰,全面梳理了中国髹饰工艺的庞大体系,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髹饰工艺分类法则,成为中国古代既成体系又有哲学高度的重要考工名著。 新版《髹饰录图说》以日本藏蒹葭堂抄本、德川抄本为依据,以古图、古书、古物与工坊流程等为证,逐条注释、解说《髤饰录》。既将《髤饰录》还原到工艺书解说,同时注重校勘、注释的周详严密。全书视野宽阔,观照立体,案例典型,表述科学,文字凝练,叙述流畅,表现出作者贯穿文化、通会资料提升理论的能力。此书
有感于漆器在世界物质文明目前的地位尚未被澄清之现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持编纂《书漆论道——东亚漆器研究》一书,聚焦世界范围内馆藏和出土的东亚漆器,诚邀深耕漆器领域的各位学界同仁,以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科技检测和文物保护等多元视角切入东亚漆器研究,撰写相关论文,集学友之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东亚漆器研究的持续深入和高质量发展。
云南有漫长的漆艺发展历史,云南漆器是民族审美思维和原住民族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是中国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梳理了云南漆艺的发展历史,清晰勾勒了云南髹漆艺术从古到今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云南髹漆艺术的工艺特色,进而从美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了云南漆艺的设计思想和美学特征。
本书为著名艺术史学者谢明良教授“陶瓷手记”系列5,作者以陶瓷的视角切入,所关涉的议题涵盖陶瓷的器形、功能、纹饰来源与图像交流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条分缕析,作者对上述艺术史学界素为关注的问题作出了强有力的解答。
闽南传统工艺是闽南历史文化的缩影,是珍贵的艺术宝库与文化资源。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传承人,精选了20个具有代表性的闽南传统工艺门类,以图绘为重要的视觉载体,图文并茂地展示这些工艺的历史沿革、技艺特征、生产流程与传承情况。旨在记录这些珍贵而脆弱的文化遗产,帮助读者建立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扮演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本书受“2022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普及出版资助项目”资助。
《清工小识 : 清代造物思想文化研究》由刘震著
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本书立足于历史与现实,通过综合比较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历史、思想、政策、措施与学校教育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异同,得出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的不同特征,以探求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同时,在不断地对比和反思中,充分并准确认识我国现阶段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上的不足,突显问题的本质特征,力求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保护及传承把脉诊断,旨在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保护及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进而修正手工艺文化保护政策与手工艺文化传承实践,并构建新的思想体系,形成新的实践准则,使我国手工艺文化保护与传承在国际上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
中国丝绸纹样历史悠久、绚丽多彩,表号、谐音、象征等方式的运用使纹样富有深沉的文化与寓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等级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等,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组成部分,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资料。本著作包含国内外研究中国元代时期的丝绸图案,叙述当时丝绸图案的艺术风格。中国的生丝与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时至元代中期后,丝绸产区格局有较大变化,北方地区的丝绸生产衰落,江南地区变得更为重要。 《中国历代丝绸艺术·元代》图版以文物原图为主、素材图为辅,共约100幅。文字叙述浅显通俗,充满艺术性。
本书以汉唐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融合为基点,研究汉唐时期丝绸纹样艺术及当代各领域的设计实践。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丝绸之路上的汉唐丝绸及丝绸贸易;多元文化交流下纹样艺术的传播与融合;汉唐丝绸装饰纹样的类别及构成;丝绸之路影响下的汉唐丝绸纹样艺木特征及装饰法则;汉唐丝绸装饰纹样的审美思想;丝绸装饰纹样的活化实践。本书结合汉唐人文环境、文化交流、设计思想,从艺术学和美学角度探讨汉唐丝绸纹样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思想,以汉唐丝绸纹样现代活化实践为目标,探寻其在当代艺术领域创新应用的路径和方法。
本书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综合应用艺术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民族学、生态美学等理论,集中选取土家族地区二十一位民间木工技艺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由采访人与民间艺人以问答的形式进行。本书围绕武陵山片区的民间编织技艺。民间竹编、藤编、草编、棕编技艺,尽管传承谱系关系简单,但也还有编织技艺发展的历史渊源可溯。从编织技艺发展的历史来看,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有编织出现,其历史悠久。在武陵山地区,编织艺术创作非常兴盛,其原因除开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之外,应该与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关,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出一批编织艺人。此外,编织技艺还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有关,是为生活的实用艺术。总之,编织不仅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内涵,同时还为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