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瑰丽无比的髹漆工艺世界。书中既介绍了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功能、制作方法与工艺特征、价值与作用,又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历代漆器特别是秦汉以前漆器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在鉴赏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总体风格的同时对各个时期漆器艺术特征有所认识,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书中每个时期漆器均注有资料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不同时代器型迥异的漆器都配有线插图或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福”为主线,用剪纸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贵、长寿、吉祥、多子、多财、金榜题名等的追求与期盼;故事篇则用剪纸讲述了神话、历史、成语、戏曲、小说中的故事;服装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我国古代礼服、常服、内衣、戎装等的种类和变迁;饰物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古人常用的精致小物,这些精致小物同剪纸一样,装点了人们的
本书讲述了中国绚烂的茶叶史、瓷器史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那部分。因为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也是瓷器的代名词,长久以来,中国一直以茶和瓷器的两张名片,成为世界古代及中近代商品贸易的执牛耳者。以外销瓷器为载体的中国茶文化,通过驼路和海洋,改变着欧洲、亚洲各个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韩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社会风俗和人文思想。茶瓷文化在欧洲,是与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整个发展道路相关联,推动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经典美学流派的产生,在宫廷和贵族社会里,衍生出纷繁的下午茶文化,造成美轮美奂的建筑,仿中国之风几近狂热;茶瓷文化在亚洲,对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影响巨大,尤其是影响了日本的贵族社会,直接推动了日本禅宗茶道的产生,并最终结合日本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本书包含了玉石雕刻的各个重要领域,以传统的玉器作坊工作习惯为主轴,导入了一些现代的技法和工具,并和现代首饰设计加工工艺结合,给广大珠宝首饰爱好者开通一扇通往玉石雕刻的大门。 《玉石雕刻》是一本实用性、指导性强,源于传承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琢玉教本。喜欢玉雕手工艺的爱好者和广大珠宝首饰设计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本工具书,充分发挥个人动手能力以及设计创作能力,拓展大家在玉石雕刻方面的发展空间。
手艺,凝聚着中华文明与先人智慧,于世代相传中,塑造华夏子孙特有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气质。制瓷、剪纸、竹编、木雕……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手艺,是中国人对绵延数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着中国人与古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 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历史长廊,用手艺描摹中国,寻访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你将会从105件文物瑰宝中,穿过22种古老手艺的历史记忆;了解150余道工序细节,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和终极浪漫;体悟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感受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处世哲学。 手艺里的中国,质朴、坚韧、广博、灵性,有着无穷的生命张力。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作者花费6年的时间,寻访了30多位中国传统手艺人,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和采访,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梦想,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本书以海上丝绸之路上被输出的漆器为研究对象, 旨在考察古代中国漆器海外输出的缘起、契机与途径, 阐明古代漆器文化海外输出历史背景、传播历程与相互影响, 并由此确证海上丝绸之路漆器文化交流的特征、内涵与偏向, 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漆器与丝绸之路的源流要素、特色优势、广泛影响及国际交流互动等内容。选题探寻与研究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漆艺文化及其美学的输出、传播与影响, 呈现出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与逻辑, 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书以有趣的场景代入式写法,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明代人的着装与饰品。全书通过12章30个场景300多幅手绘图及古画中的服饰介绍了明代女性夏季着装、男性着装礼仪、不同身份人正式拜访时应穿的礼衣、出席不同规格宴会时的装束、婚丧嫁娶时人们的着装、节日庆典时的应景服饰、朝服的组成和穿着顺序、时尚流行服饰的传播、户外运动装、旅游休闲装等。通过对服饰解剖式的介绍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智慧与审美,还能为现代汉服的设计与穿搭、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发扬起到借鉴的作用。 在书中你还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点,例如古代的高跟鞋、拖鞋是什么样子的,原来过去赞美女性也是用“女神”,主随客便的官场礼仪,兼具声音的首饰“闹嚷嚷”,穿藕荷色衣衫的时尚老人,讲究穿搭的精神世界的旅游“卧游”,叛逆的流行“男穿女装”等等
本书从我国民间艺术的认知和内涵讲起,对剪纸、印染、风筝、竹编、脸谱、皮影、年画、曲艺、民间元素的现代表达、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赣剧等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从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展现到制作技艺的分析、表演和传承,立体地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和现状。本书不仅体现出我国民间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也对民间艺术原始资料收集与整理有一定指导意义。本书适合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师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参考。
该书是国内全面系统研究潍坊风筝这一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书,也是作者对中国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地方性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特质的学术思考。内容包括:风筝的起源与世界风筝文化,潍坊风筝产生的地理与人文环境,潍坊风筝的分类与制作工艺,潍坊风筝世家与“雅俗”风格的变化,潍坊风筝的功能变迁与复兴策略,潍坊风筝的传统产业模式及其传承,“国家在场”与潍坊风筝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中国民俗剪纸技法》为民俗学家陈竟先生所著,他从工具材料、制作步骤、创作方法、剪镂技法、折减技法、冒铰技法等方面对中国民俗剪纸技法进行全面的总结,讲解细致、图文并茂,既有翔实的基础性剪纸技法,又对剪纸的民俗题材进行分类概括,尤其对民俗剪纸中的冒铰技法重点讲解。全书由浅入深展开,初学者也可以快速掌握中国民俗剪纸技法。
紫砂壶大师顾景舟把紫砂工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末清初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布衣壶宗”。本书是顾景舟先生弟子葛陶中逐一还原其制壶技艺,由徐风先生执笔记录的珍贵大师级匠心文献,是对顾景舟先生一生不凡技艺的回顾和还原,更是对紫砂壶优选工艺的完整展示,具有大师级的范式价值和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
灯彩,又名“彩灯”、“花灯”,俗称“灯笼”,顾名思义,即有色彩的灯。灯彩是我国普遍流行的民间传统综合性工艺品。其表现形式也就是灯的综合性装饰艺术。 中国灯彩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那时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张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彩灯笼,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渐渐地,彩灯笼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据《周礼注疏》载:“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军旅,修火禁。”可见,周朝就有了烛灯。到了战国,灯的制造工艺蓬勃发展,这在屈原《楚辞》中就有所述及:“室中之观多珍怪些,兰膏明烛华荣备些。”汉代是铜灯制作的鼎盛时期。《西京杂记》载:“汉高祖人成阳宫,秦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燃则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需室焉.”
每一幅传统吉祥图案都是中国传统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和语言艺术的荟萃集成。古人已经将这些充满智慧的设计巧思隐藏于画稿、瓷器、玉器、木雕、砖雕或刺绣上,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吉祥图案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中国人不可割舍的文化基因。经过历史文化不断地传承和衍变,这些传统吉祥图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现象。我们在做关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时,收集整理了一批民国时期刊出的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其涉猎种类广泛,花样繁多,但很可惜,几乎所有图案都为黑白线稿,没有色彩,也没有详尽的图案背景解析。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和诠释传统吉祥图案,我们从中挑选出100幅作品,参考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的配色,重新赋予这100幅作品以色彩,并添加注解,诠
山石韩叠山技艺是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叠山造石,本就是一门有法无式的技艺,在掌握了基本的叠山方式方法后,不管在何种环境、运用何种石材,只要用心,都能叠造出优美的并与环境相匹配的山石来。本书分为 山石韩叠山的历史渊源 山石韩叠山的历史贡献 山石韩叠山的传承发展 山石韩叠山的传承发展 山石韩叠山技艺的保护与发展 山石韩造园叠山作品赏析 六章,介绍了 南韩北张 之一的山石韩叠山的历史渊源,其创立与传承脉络,其工艺流程和技法,其创新发展与保护,以及其经典作品等。
《唐代首饰、金银器活化研究》期盼通过对唐代首饰和金银器的器形、纹样、工艺以及所承载东西方文化交流现象等的研究,分析其折射出的造物观、价值观、佩戴理念等文化内涵,重点探析活化设计研究的价值和时代意义,尝试从道与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寻找如何解读传统文化,并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以求建构新中式风格的设计文化价值体系。 全书图文并茂,内容翔实丰富,多幅精美的图片均由项目团队成员手绘完成,不仅适用于高等院校服装与服饰专业的师生学习,也可供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当代活化研究者参考使用。
《髹行成器:沈福文现代漆艺思想研究》以沈福文的现代漆艺思想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他个体化的髹漆艺术生产与面向社会大众的现代漆器生产机制,阐释他在从传统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的转换过程中如何认知和处理纯美术、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之间的关联性与重叠性;尝试探究沈福文在不同的语境中,如何建构现代漆艺思想的身份意识,论述他现代漆艺思想的当代价值。沈福文以髹漆工艺为着眼点,承继着传统的造物智慧与审美品格,秉持着务实与思辨的精神,将个体化的髹漆艺术创作、产业化的髹漆批量生产、学科化的漆艺教育与世界身份的建构意识晶化为其现代漆艺思想的核心内涵。他既精研形而上之道又关注形而下之器,丰富的髹漆工艺实践与多元的艺术学养使他在现代漆艺的不同触点进行切换,建构了中国现代漆艺的生产样态和学科样态。他用强大
本书为“上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笔是文房四宝之首,制笔技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周虎臣是我国毛笔制作业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品质上乘的品牌,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本书就是对这个源自临川,创业苏州,迁徙上海,创下辉煌,留下传奇的中华老字号的全面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