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延续上一册的编写模式和思路,是作者基于自己多年的临床急诊工作经历,将所遇到的典型病例集结出版,主要通过故事叙述的形式再现实际病例的就医场景,帮助青年医生建立正确的临床诊疗思维并提升临床问题处理能力。本书病例先以浙江急诊公众()的形式在网上发布,受到大家较好评价,其中多篇文章被健康报、医学界等杂志转发。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例典型,将作为急诊医师的培训教材之一使用,同时亦可作为科普读物供普通大众阅读。
宋金元时期是伤寒学发展的*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伤寒著述从多个角度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归纳与解读。本书考察了目前存世的二十四种宋金元伤寒医书的作者生平、成书时间,对比了各个版本间的变化,归纳了每部医书现存版本的刻印特征,梳理出每种医书的版本源流关系,并对其版本优劣做出了判断。继而在此基础上对宋金元伤寒著述的刊刻动机、地域特征、版本流传等问题进行了总结,揭示出宋金元伤寒医书在不同时期刊刻的不同时代特色,对明代藩府与地方官员的医书刊刻、清代著名藏书家的刊刻理念、《四库全书》不同阁本间的差异等问题也做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徐荣斋》是“浙江中医临床名家”丛书之一,介绍了浙江名医徐荣斋。《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徐荣斋》共分六章:中医萌芽、名师指引、声名鹊起、高超医术、学术成就、桃李天下。重点介绍了徐荣斋在《黄帝内经》和外感热病方面,尤其是绍派伤寒研究领域的成就,以及他对于妇科病和中风、郁证等内伤杂病的诊治经验,并选录徐荣斋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及绍派伤寒等论文,以反映先生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
本书从文化、心理、教育等多维度对当前大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将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力求探寻大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提升路径,以丰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推动高等医学院校新的医学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工作。本书所收录文章是近年来医学人文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重要探索和关键成果,结集出版以更好地有利于广大医学生学习和相关学者研究参考使用,推动高等医学院校新的医学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工作。
梁远波教授将自己实践中遇到的青光眼疑难病例的诊治经过和心得进行了整理并编辑成书,时隔 2 年又完成了一本关于他自己设计的青光眼手术——穿透性 Schlemm 管成形术的书。作为 老师,我是非常为他感到骄傲的。2010 年左右,我将黏小管成形术引入中国,开启了国内以 Schlemm管为基础的青光眼内引流手术的发展与应用。梁远波教授在读博 士期间从事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防治研究,他将黏小管成形术与 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相结合,于是提出了穿透性 Schlemm 管成形 术。这个手术设计的房水引流路径与 1968 年 Cairns 最初提出的小 梁切除术的房水引流路径是相同的。 这本书记录了他探索穿透性 Schlemm 管成形术 8 年来实践的典 型病例,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收集一个一个的病例,还开展了前瞻 性的真实世界研究,形成病例系列的总结,其观察到的临床效果具有更好的参
“中医文化蓝皮书”是中医药行业第一本具有中医药发展战略与智库性质的蓝皮书。毛嘉陵主编的《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播发展报告(2016)/中医文化蓝皮书》从现代智库的角度,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研、统计分析、数据比较、文献整理等社科研究方法,对北京市以及全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与中医药文化传播有关的行业管理、医疗、教育、研究、中医药企业、文化企业和大众传媒等资源的年度状况进行系统的调研和分析,以掌握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本情况。同时,寻找和发现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探索发展战略思路,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具有学术价值的强有力的依据。 “中医文化蓝皮书”(2016)选择了一年来北京市和全国中医药发展、中医医疗服务、人才教育、中医养生、创意产业、新
这是一部关于叙事医学与 19 世纪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是对小说中存在的现实主义的一次全新、重要的再诠释。芝加哥大学的罗斯菲尔德教授详细描述了欧洲小说与临床医学话语之间的紧密关系,其准确性、细节和复杂性在同时代的研究中出类拔萃。 本书既是对 19 世纪的西方文学进行重新诠释,又是对传统文学史家研究方法的大胆挑战。著者沉浸于《包法利夫人》《福尔摩斯探案集》《高老头》等文学名著中的细节,拒绝将现实主义等同于表现的理论。他认为,文学史是话语史及其相关实践的一部分,进而展示了临床医学如何影响近代文学名著,医学如何为巴尔扎克、福楼拜、柯南·道尔、乔治·艾略特等作家提供了叙事策略、认识论假设和专业模式。此外,本书还探索了文学如何影响医学的社会地位与学术地位,比如探讨了医学在 19 世纪西方科学中的地位下降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了一年来北京市和全国中医药发展、中医医疗服务、人才教育、中医养生、就医选择、创意产业、新闻出版、传播活动、自媒体、APP、文化安全以及京津冀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十余个问题,通过对北京市多家中医医疗机构和北京、成都、重庆等地进行多种形式的调研,采集到大量的数据和证据,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后提出专家的独家观点、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预案和发展规划,以供决策者选用。
正所谓: 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 调息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导引术共同奉行的修养方法。由于各家对调息的实践体悟和认知角度不同,因而其内涵也十分丰富。本书从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导引术五个维度,探究各家调息的历史沿革,揭示各家调息的基本特点,阐释各家调息的内在目的,辨析各家调息的异同,即对中国传统调息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以此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方法和理论体系。
宁波市第二医院 (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 始建于1843 年,途今已有180 年历史,其前身为华美医院,是中国最早的西 医医院之一。宁波大学医学院是最早的学硕士学位点,守 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建科 30 余年,是宁波市最早独立成科的神 经内科之一,也是最早具有 GCP 资格的神经内科。我院神经内科 有深厚的底蕴及较齐全的亚专业建设,是浙东地区专病中心、国 家高级卒中中心、中国帕金森联盟成员,同时也是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并于 2021 年被评为宁波市医学重点学科。 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更是一门社会科学,因为医生工 作的对象是患者。当医学生结束理论学习,离开学校以后,作为 临床医生,其成长才刚刚开始,而成为的临床医生,离不开 一个个病例在其职业生涯中的指引和帮助。 作为人类医学较晚才得以深入研究的系统,神经系统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