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中国历史中的医学知识及身体建构,以及其所衍生的文化、政治、社会与性别意义。中国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个悠久文明,认识生命,想象身体,辩证知识的入口。本书呈现中国医学传统极其多元复杂的面貌,不同的课题之间的关联,尤其引人入胜。 本书内容是作者在台湾清华大学、台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相关课程讲座整理、修订而来。所授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录附后。
《颂寿:寿亲养老新书》以老年养生为专题,详述修身养性、药物与食治调理、按摩腧穴等保健内容,并附各类方剂120余种。并论述了老年日常起居、闲情逸致、将息养性以及古今善行、行孝劝善等等内容。其中,卷一原名《养老奉亲书》,为宋陈直撰;卷二至卷四为元邹铉续增。卷一讲饮食调治、形证脉候、医药扶持、性气好嗜、四时养老及简妙老人备急方等15篇,233条,节宜之法详备;卷二为古今嘉言善行七十二事;卷三收太上六字气诀、食后将息法等诸篇;卷四分保养、服药诸篇,罗列古今丸、丹、膏、散、酒、粥、糕、饼等具体方药与主治;后两卷则凡寝兴器具, 粥饮善,药石之宜,更为赅具。且附以妇人小儿食治诸方,凡二百五十六条。
解读藏在脸上的身体密码,教您洞悉人心,识人知命。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汇集古代医典面诊诊病知识,打造让您受用一生的保健大典。全面介绍面诊、头诊、眼诊、耳诊、鼻诊、望人中、望口唇、舌诊、齿诊、眼诊以及常见疾病的综合诊断,1150个面诊操作知识,450个穴位指示图,200个对症按摩自疗实例,手把手教您快速掌握面诊要领,轻松做自己的主治医生。相由心生,观相识人知命运:集传统面相学之大成,500个知识点带您观相知运势,500个面相要诀道尽事业运、财运、爱情运……教您识人、用人、御人,择吉避凶,全面开启人生新运程。
宋金元时期是伤寒学发展的*个高峰,这一时期的伤寒著述从多个角度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归纳与解读。本书考察了目前存世的二十四种宋金元伤寒医书的作者生平、成书时间,对比了各个版本间的变化,归纳了每部医书现存版本的刻印特征,梳理出每种医书的版本源流关系,并对其版本优劣做出了判断。继而在此基础上对宋金元伤寒著述的刊刻动机、地域特征、版本流传等问题进行了总结,揭示出宋金元伤寒医书在不同时期刊刻的不同时代特色,对明代藩府与地方官员的医书刊刻、清代著名藏书家的刊刻理念、《四库全书》不同阁本间的差异等问题也做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中国名医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主要由关于著名医者的传说汇集而成。这类传说,歌颂了医者医术的高超、医德的高尚,反映了民间社会在祛病祈寿上的诉求。名医传说在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医学等方面均具有研究价值。本书以名医传说为典型,结合名医传说研究的具体问题,提出 拟象 的核心概念,以冀可以阐发传说的普遍现象,论及传说学的基本问题。
医学与文学的产生均与人类历史同样古老。中国古代文学与古代医学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与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涉医文学,顾名思义即是与医学有关的文学,或者说在文学中描写了医学知识,是医学与文学联姻的结果,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在总体上还是属于文学范畴。涉医文学在唐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却并非始于唐。郭树芹的这本《唐代涉医文学与医药文化》的写作截止唐代,主要论述唐代涉医文学。主要内容如下:传世文献中唐代的词、文、小说类涉医作品;传世文献中唐代的涉医诗;敦煌发现的涉医作品;主要论述唐代涉医文学反映的医学思想;唐代涉医文学创作的文化成因;唐代涉医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不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是在中华文明这棵万年巨树上结出的硕果。 本书从 神农尝百草 的故事谈起,由此展开中医文化的历史画卷。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医 天人相应 和 辨证论治 等主要理论,以及 四诊 、中药、针灸、推拿等诊疗方法,生动地再现了御医、坐堂大夫、游方郎中等行医场景。接着,一个个中医故事和一位位名医的事迹娓娓道来,令我们对中医文化有了更贴近、更真实的了解,对中医德行有了一份感动、一种敬意。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了中医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功用,以及中西医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对中医文化进行梳理和品读,是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中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做出的努力。
正所谓: 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 调息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导引术共同奉行的修养方法。由于各家对调息的实践体悟和认知角度不同,因而其内涵也十分丰富。本书从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导引术五个维度,探究各家调息的历史沿革,揭示各家调息的基本特点,阐释各家调息的内在目的,辨析各家调息的异同,即对中国传统调息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以此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方法和理论体系。
竭宝峰、江磊主编的《中华偏方大全》是一本囊括了中国民间偏方的大全书。偏方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疗效好的偏方可以 简便快捷地冶好很多疑难杂症。《中华偏方大全》整理古今医书三百余种,收集偏方四千个。
李永来主编的这本《中华名方大全》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百余种古今医学书籍,并有多家医院供方,共收录古今名方近2000个。所收方剂,以古代一直沿用至今的方剂为主,也收录了部分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临床验证疗效突出的,影响较大的现代验方。每个名方的介绍分为:方源、方剂组成、制用法、功效、方解、附方、按语等条目,因方剂、方源、用法的不同,分类条目也因方而异。为保持名方原有特色,本书对名方的组成、剂量、用法都保持不变,少数名方的剂量偏大,药性过猛,读者使用时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以免耽误治疗。
曹磊编著的《杏林芳菲——广东中医药》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中医药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中华食疗大全》力求将科学性与实用性合为一体,博采众长,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精选了一些古今益寿延年、防病治病的有效食疗方法,所选中药均为常用之品,加之通俗易懂的语言,制作起来简便易行,无论对专业医生还是平常百姓都是一部实用的食疗百科。《中华食疗大全》由李永来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