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 50 余年来前后历经 4 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 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次 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 Lewis Eden ),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 古史新证 ,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
故宫三书 是一套关于故宫建筑、馆藏国宝、皇家生活的经典读本,是1980年代集故宫各部门权威之力,用一流的解说团队和珍贵的一手资料打造的经典之作,由《紫禁城宫殿》《故宫国宝100件》《故宫与皇家生活》组成。这套书全面揭开六百年紫禁城建筑的隐秘角落,精心遴选故宫九十多万件藏品中的一百件珍品,全景披露三百年来清宫别苑的生活实况,是一套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的精深之作。 《紫禁城宫殿》 分四大部分将紫禁城内所有形式的建筑一一解剖,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古建筑形式(宫殿、坛庙、园林、住宅等),从总体到局部,详细图解堪舆风水、施工用料、工艺原理等营建细节,成此一本古建筑百科全书。 《故宫国宝100件》 从故宫博物院馆珍藏的90多万件文物中挑选出100件,所涉年代上至商周,下迄明清,分为青铜器、书画、陶瓷、工艺美
本书尝试融会传统经学、现代儒学、礼制史以及文献学,立足于文本诠释,还原先秦儒学中关于礼的哲学建构,从经学、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古礼制流变做出新的解释。
本书为《中国礼制史》第四部,凡四章:章“隋朝礼仪”,第二章“唐礼”,第三章“五代十国礼仪”,第四章“馀论”(随唐五代时期所谓蛮夷礼与二氏礼)。 本书对与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有关的传统文献(包括文人别集)以及文物考古资料(譬如石刻墓志、敦煌遗书)作为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礼制礼俗角度认识当时的思想政治与经济文化,为勾勒中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礼制的大体轮廓,解决礼制史及相关学科中某些具体问题,提供了一些带探索性的意见。
合法性是政治统治和政治权力的渊源,是政治体系赖以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本书即通过对中国古代礼法仪式、制度与价值体系的深入解读与阐释,追根溯源地论证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和政治权力建构的合法性。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库:两周射礼研究》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及相关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对文献、甲骨文、金文、考古、民族志中有关商周射礼的资料作了全面的搜集、甄别与梳理;对两周之前的射礼作了延伸性探索,;对两周射礼作了断代研究,基本究明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的种类、举行地点与场所、性质特点与异同、发展演变过程和各种射礼的流变;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发展演变的历史原因与社会背景、两周射礼所反映的社会等级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两周射礼的历史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过去研究较薄弱的方面;对一些疑难问题尤其是长期存有分歧意见的问题和关键性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符号中国》这套书中所蕴含的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绵延不绝的永恒价值和魅力。本套丛书共12卷本,包括中国旗袍、印、茶、瓷器、中医、玉、京剧、太极、胡同、园林、书法、笔墨纸砚,1000多种中国元素的解读,全面展示中国文化风俗,5000余幅细腻反映中国人喜爱的印章、旗袍等物品带给我们生活改变的生动图片立体凸显光辉灿烂的中华五千年社会文明成果,是有品位家庭必须珍藏的“中国词典”、馈赠亲朋好友和外国友人的*礼物。 本套丛书还包括:《中国印》、《太极》、《中医》、《中国园林》、《中国玉》、《中国书法》、《笔墨纸砚》、《中国茶》、《中国京剧》、《中国瓷》、《北京胡同》。
作为中华 礼法体制 或 礼法法系 重要组成部分的习惯法,为礼法的民间样态与传承。本书主要介绍了七种习惯法,即宗法族规、村落规约、行会规范、行业习惯、寺院戒律、帮规会规、民族习惯,并分别从每一种习惯法的形成、主要内容、实施和处罚等方面展开论述。
《论语与做人》是民国时期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也是今天的教书育人者和立志成才者不可多得的一部参考书。此书由世界书局于1940年首次出版,1943年10月再版后多次印行。本书主要阐述孔子自己如何做人,他如何教学生做人,他的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读者可以从本书中得到有关做人的深刻启迪和巨大力量,使自己的人生换发出灿烂的光辉。
中国文化的研究方法,一种是面上的铺叙,一种是专题的挖掘,一种是焦点的透视,各有所长。相比较而言,作为中国文化的整体研究,第三种方式是相对合理的研究方式,在有代表性的专题中凸显整体文化的信息,以达到对于中国文化整体的一种把握。何平立教授的《天命、仪礼与秩序演绎——中国文化史要论》一书整体上是属于第三种类型的中国文化研究著作。 该书虽然也是抓住重点的有代表性文化要素进行分析,但其历时性的发散性地阐述和分析是显著特点,重视起源性,辩证的合逻辑的展开更是该书出彩的地方。
本书分为四个系列,包括:辉煌时代系列:《百家争鸣》,《秦皇汉武》,《建安风骨与魏晋风度》,《盛唐气象》,《两京繁华》,《大都风采》,《大明流煌》,《康乾盛世》,《睡狮觉醒》,《重振乾坤》;世界的中国系列:《世界眼光中的孔子》,《丝绸之路》,《遣唐使和学问僧》,《四大发明》,《西游与东渡》,《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郑和宝船扬帆世界》,《徐光启与利玛窦》,《清代宫廷中的外国人》,《近代留学生》;文化简史系列:《中国书法篆刻简史》,《中国古代体育简史》,《中国服饰简史》,《中国建筑文化简史》,《中国饮食文化简史》,《中国古代绘画简史》,《中国音乐文化简史》,《中国图书文化简史》,《中国书院文化简史》,《京昆简史》;中华意象系列:《飞禽走兽趣谈》,《龙凤趣谈》,《金玉趣谈》,
《理想、尊严与生存挣扎(元代江南士人与社会综合研究)》简介:元代江南士人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课题。在蒙古统治的社会环境下,江南士人政治上边缘化,生存环境恶劣,这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不过,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元代江南士人仍然是一个积极的、有活力的社会群体,他们怀念南宋时期的人物和故事,他们更加有勇气争取生存条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施加对元朝政权的影响。在蒙古统治中心的元大都、元上都遍布江南士人的足迹,在江南地方社会,江南士人则进行了社会网络的构建和权威重塑的努力,在地方士人向地方乡绅转化的过程中,迈过重要的一步。申万里所著的《理想、尊严与生存挣扎(元代江南士人与社会综合研究)》从十个角度对元代江南士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希望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和学术对话。
本书以数百幅精美的图片,加之生动的图解,帮助读者对国学基本常识进行深刻了解。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名胜古迹、文化、诗词,艺术,等等。只要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任何人都能通过本书对国学基本常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并充分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和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典文选》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政论家论述政治文化的文章选编,选文侧重有关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策略方针等,涉及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一些重要政治概念,如帝道与王道、宰执与有司、封建与郡县、治世与盛世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经典文选》根据中国古代政治传统的基本特征,分为君道与政体、国策与方略、选官与用人、政论与史鉴、士风与世风等五个方面。选文注重在治国实践中产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理论,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针对现实的奏议、政论和史论,侧重的是实践中的政治文化。
本书通过对蒙古—厥史诗求子、英雄特异诞生、英雄接受考验和英雄再生四组母题的人生仪礼民俗模式原型的探讨,进一步阐明了蒙古—厥史诗的特征及其起源问题。全书由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构成。 蒙古—突厥史诗描述了一个男人的成长故事,反映了一个男人生理性的诞生到社会、文化性的诞生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严酷考验。可以说,蒙古—突厥史诗是英雄成长的故事。本书通过蒙古一突厥史诗的求子、英雄特异诞生、考验和英雄再生四组母的研究,阐明了蒙古—突厥史诗是描述英雄特异诞生,成年后因求婚或征战离开父母,独自去遥远的他乡,接受种种考验,并通过死亡和复活的再生经历,成亲或战胜敌人,凯族归来的成年礼民俗模式。蒙古一突厥史诗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模式是一个男人的成年礼民俗模式,而西方史诗集中讲述某一历史事件和某一英雄
内容简介: 《图说夏商》前有导读,后有结语,正文采取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方式,从神话篇、文化篇、考古篇、青铜篇、艺术篇、生活篇等六个方面重点展现了中国上古时期神秘的夏、商两代的社会文化生活状态。导读对夏、商两代的各个方面作了引经据典并辅以数据支持的概述;全书附图150余幅,正文文字部分的表述基本围绕图片展开,针对性、说明性和论述性都很强,很好地达到了向大众普及夏商文化初颜的目的。 丛书简介: 《图说人文中国》丛书以简洁流畅的文笔对每个朝代的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描述,兼顾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以扎实的历史资料和严谨的撰述风格,给予读者以知识的教益和智慧的启迪。 丛书在内容上是一个完整、严密、和谐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每一种在体式上既有统一的撰写
当下,我们对礼乐生活图景的理解虽然可通过流传下来的实物器具去遥想,更重要地可能还得从历史文献中去寻觅领会。从流传下来的文献看,《礼记》不仅记载了“礼仪”,还对“礼义”做出自身独到的书写——其不仅有许多具体、细微的礼节仪式描写,还对许多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事活动所蕴涵地意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说明——为我们理解礼乐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有见于此,《古典思想世界中的礼乐生活(以《礼记》为中心)》尝试从文本《礼记》着手去探寻礼乐生存全景,开启礼乐生存样式下所蕴涵的精神旨趣与意义,同时,在礼乐生活视域指引下深化对文本《礼记》的理解与领会。 文本《礼记》之成书情况较为复杂,《古典思想世界中的礼乐生活(以《礼记》为中心)》编者更多是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对前人论述做出一定的甄别,从而
这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国传统礼仪及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作品。以敏锐的思辨剖析了礼仪与礼的异同,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分析了礼仪的特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论述了礼仪的传承性,从人文角度和情感层面阐释了礼仪的情感色彩。又纵观古今,横涉四域,总述了礼仪的形成。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礼仪的历史演变,本书所阐发的现代礼仪的发展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当今礼仪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部著作,文献资料翔实,内容全面丰富,考据真实严谨,论证精审严密,是丁先生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礼仪发展为当代礼仪研究的填补空白之作。
这是一部 *全面 的孔子语录,选材从传世文献到出土文献,涵盖编者目前所接触到的所有涉及孔子语录的文本;这是一部 *客观 的孔子语录,无意对所选孔子语录之真伪、美丑、善恶做任何价值判断,让读者在思想的天空自由飞翔,将指点江山的权力彻底让渡;这是一部 *营养 的孔子语录,所选孔子语录内容繁富、语气跌宕、智慧闪烁、意境深幽,可使瘦削者转丰腴,可让贫瘠者变强壮;这是一部 *实用 的孔子语录,编排简约、引用信手、研习方便,可省去穿梭经丛的苦旅,可提升悟道的效率,可指引成人的路径,可缩短近圣的距离。
本书介绍了35套常用婚礼主持词、15套职业婚礼主持词、11套节日婚礼主持词、9套四季婚礼主持词、12套切月婚礼开场词及结束语、23套节气婚礼开场词、3套结婚纪念日主持词致词、13套证婚词、8套主婚词、8套新人父母致词、14套来宾致词、4套领导致词、8套新人誓言、9套新人答谢词、 30套创意婚礼策划方案,并且在附录中介绍了一些主持人和主家关心的一些婚礼知识,如婚礼司仪常识、结婚怎样选择日子、完美婚礼全程向导、婚宴须知、如何选择婚礼音乐、婚礼纪念日别称、巧选婚礼礼物、戒指的选购和戴法、婚俗名词、如何做一个婚礼上的美丽新娘、新人须知、伴郎伴娘须知、婚礼游戏、结婚请柬的选择和写法、贺婚题词与喜幛的写法、婚联等。这些知识基本上满足了婚礼主持人和主家的需要。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礼乐吉金 图说西周》前有导读,后有结语,正文采用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方式,从立国、文字、稽古、礼乐、艺术、生活等六个方面将上古时代为鼎盛的周王朝再现于世人面前。导读将从周原兴起到西周覆灭几百年间的社会状况、百姓生活等做了全景式的介绍;全书共附图175幅,将周代高度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以图片的形式充分展现出来;文字部分的表述基本围绕图片展开,针对性、说明性和论述性都很强,能够将周代的文化遗存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并通过说明性文字进一步深化读者对这些上古文明的清楚认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向大众普及周王朝社会面貌并了解学习周人礼乐文明的目的。 丛书简介: 《图说人文中国》丛书以简洁流畅的文笔对每个朝代的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描述,兼顾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