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 50 余年来前后历经 4 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 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次 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 Lewis Eden ),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 古史新证 ,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
琅邪王氏是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鼎盛于魏晋时期,东晋初期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近2000年间,琅邪王氏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等人为代表的无数权贵与文人名士。 琅邪王氏家族绵延千年,成为簪缨世家的原因是什么? 本书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家族文化是琅邪王氏在政治上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在文化上能引领时代风潮的的重要基础,并指出琅邪王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态势、施政方针、哲学思潮、文学发展、书法艺术等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本书还叙述了琅邪王氏家族从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发展流变,充分呈现了其文化世家的多个侧面,由琅邪王氏的文化发展亦可窥见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传习 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 传不习乎 一语。
本书系经学与文明研究丛书之首册,也是作者杨国荣对于经典和经学的最新思考。作为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作者在现代知识背景下重思经学与经典,为中国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典范。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提出了传统经学应走向现代形态的独见,剖析经学与经典的深层次问题,为经学研究走向何方指明道路;中编立足文本,对《诗经》、《荀子》、三礼、《易传》、《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作出了具有现代理论意蕴的诠释,对于经学中的礼学研究如何走向现代学术形态,也给出了具体案例;下编回顾中国经学,将 仁 礼 置于儒学的核心地位,精要地揭示了儒学经典与儒学的哲学意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多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卉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第四次修订版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精选图片,改谬补漏,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新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 古史新证 ,勾勒出情趣盎然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本书精选《中华遗产》杂志近十年来的卷首语,分为寻史、问道、格物、闻见四部分。其中, 寻史 依循中国历史脉络,揭示庞杂背景之下的细部; 问道 关注中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符号; 格物 聚焦传统工艺(包括产品)和工匠精神; 闻见 是作者的游历见闻,勾画出身边的中国故事。
《左传》是我国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典籍。
《墨子》主要介绍了墨家的伦理、政治、经济、宗教和军事。
一代大儒爱新觉罗 毓鋆(1906-2011)逝世后,其门下弟子禀承师意成立中华奉元学会,弘扬夏学,传承中国王道。作者受同门邀请,在学会中演讲《公羊春秋义述》,其后在奉元书院、台湾大学讲授公羊春秋学。作者希望以浅白方式介绍孔子的《春秋》学,阐扬中国文化,于是将讲授内容整理而书。书中所讲不求详尽,但纲领已具,尤其强调入门。作者通过三世、内外、五始、一统、居正、讥世卿、伦理、经权、灾异等九讲,讲述孔子一生的志向所在。又从公羊学的经世角度入手,把《春秋》看作一本义书,诠释春秋书法。九者,究也,于《易经》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密符《春秋》大同之义,亦同时为作者研究《公羊》作一总结。
本书尝试融会传统经学、现代儒学、礼制史以及文献学,立足于文本诠释,还原先秦儒学中关于礼的哲学建构,从经学、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古礼制流变做出新的解释。
在传统中国, 统治者尊崇的对象之一便是历代帝王——从上古传说的三皇五帝,直到前朝的帝王。举行典礼,向过去的历代帝王献祭,是传统中国 重要的 祭典之一。这项活动萌芽于五世纪末,成立于七世纪,并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年,形成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传统,从拓跋宏、李世民、李隆基、赵匡胤、朱元璋,到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诸帝,众多赫赫有名的帝王都参与了这项传统的建构与转型。直到 ,北京还留有一座宏伟的建筑文化遗产——历代帝王庙。 为什么不同时代的统治者都一致向历代帝王诚心祭祷?他们想为自己的权力祈求什么?本书以精彩的叙事,一一述说那些历 盛大的帝王祭祀和背后的历史故事:在位的帝王如何设法与王权的根源和传承者建立起跨越时空的权力联接。
“华夏礼乐传播论”的提出,旨在系统阐发自周公以来中国先人如何创造性地利用礼乐这种传播形式来内以修身,外以治世,从而将规范社会交往秩序的传播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有机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和理论结晶, 终期望能为构建华夏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一种有益探索。
本书以唐宋之间 和南方祀神风俗的互动为主轴,从两个层面说明南方力量崛起后,庶民的祠祀文化成为统治阶层政治操作的重要凭借。 个层面的变化是 大幅涉入基层祠祀。唐代以地方官府的祠祀惯习维系 与祠祀之间的关系,这一做法于唐宋之际出现了重大转变,一方面,国家开始以大量赐封手段与各地祠祀建立直接联系。唐末五代南方王国通过封赐。援神为用,以图自立,确立了此一封神传统。到了北宋中期南方官僚集团崛起后,此一地域传统牵引朝廷改采大量封赐的措施。另一方面,南方地位大幅提升后,宋廷基于正面处理南方祀神风俗的经验,开始建立地方祠祀的具体规范。 第二个层面的变化是宋代以后朝廷和士大夫开始借重祠祀在地方传播政治意识的形态。经过上述变化的洗礼,宋代统治阶层开始重视祠祀的教化作用,他们以大量的贤人
《国学十六讲》是辛意云在 “建国中学”国学社的授课之稿,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用孔子与弟子聊天的方式传授心法,从青年的问题与烦恼入手,提出读书是解决烦恼的途径。辛意云通过传统经典,教青年认识中国文化之精神,获得人生经验与智慧,获得生命喜悦之道的途径。书中通过《论语》,教人学做人、知爱人,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大学》教人懂修身;通过《中庸》教人学用情,通过《庄子》教人学修养等。
这是一部以《诗经》与先秦礼乐文化为研究主题的学术专著。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上古诗乐艺术模型的多维演进与《诗经》形成的‘诗’、‘乐’双重源流研究”(项目号11CZW022)课题研究的中期阶段成果,现在结撰成书,有总结前期研究基础、征询学界意见、推动课题研究深入开展的作用。 全书从不同方面切中《诗经》以及周代礼乐文化研究中的多个重要问题,内容以《诗经》为考察中心,兼顾对相关周代礼乐制度的深人探查;借以拓展《诗经》的研究视野,探索解决《诗经》研究中的部分历史文化难题。 其中,对于周代诗乐文化以及礼制研究中的难题之一,即《仪礼·燕礼》文末《记》文所记录的特殊乐式进行了全新的综合研究,揭示了其乐式的实际含义与礼制真相;对《诗经》的早期传承主体“乐人”(乐官)的诗乐综合职能及其历史文化地位
《文史知识文库典藏本: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主要内容包括:礼是什么、礼缘何而作、礼的分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礼的要素、礼法等。
*制定的大学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均强调学生要有广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可以说,大学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当前,大学人才培养存在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与传统文化缺失的严重矛盾。这种传统文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传统文化知识感到陌生、不了解。例如,有的学生在解释《论语》中的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时,把《关雎》说成一本书、一篇散文;有的学生把《论语》中的 吾自卫反鲁 一句解释为 孔子为了自卫而攻打鲁国 。二是对文化经典的含义不清楚。例如,有的学生把《诗经》中的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一句解释为 在自己的妻子身上用刑,至于我的兄弟应当怎样处置,就让他们来保卫家园吧 。三是不能领会、理解文化经典的深
《荆楚文库:楚国礼仪制度研究》是按照传统礼学的方法,将楚地礼制分门别类进行考察,而不是笼统视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特别注意将楚人的礼制行为与中原地区进行对比。在复原楚人的礼制活动时,格外重视出土文献和考古实物的礼制信息。在考察楚人礼制活动时,作者将时间界限稍微放宽。本书共分七章分别是: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宾礼、军礼、燕飨礼等内容。
礼法传统婚姻制度是我国礼法文明的产物,起于周代,中经汉代、唐代的发展,直到宋代逐渐成熟完备,之后经元明清近八百年的演变,至清末民初又与现代婚姻理念相互碰撞,在流变、转型之中永葆 化育 社会的伦理功能和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