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先生忧思于当今世界的疫情,以及瘟疫蔓延下混乱的世道人心。先生在这本书中围绕时代特色、思想与文化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科技智能的进步转变、中外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选择各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节点,以对话的方式,还原鲜活案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生动展现先生作为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本书堪称许先生90年人生思想之总结,亦可视为他对这个时代的问题和出路的总体性回应。
★随水是一名文化研究者爱好者。他为了体验和观察不同文明,旅居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在印度旅居期间,他深入印度各个角落,详尽了解印度的风土人情、历史、饮食、建筑 并一一记录,终汇集而成本书。 ★作者将通过《在印度看印度》一书,把你带临印度现场,让你感受一个真实的印度。
在世界各国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 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平、渐进、改革为主要特色,其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就在这平稳的现象之下,英国经历了深刻的、惊涛骇浪般的社会变化。它率先闯进现代文明的大门,走进现代社会,它开创了现代经济与政治制度,其科学与文化发展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是现代化的开拓者,它的开拓永久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剧烈的变动与沉稳的路径,如何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书即追溯这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机制,从中寻找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启示。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此书记录了作者于2014年和2017年两次独自踏寻阿富汗诸多古代遗存的故事。阿富汗局势复杂,访古行旅充满冒险和艰辛,而普遍的贫穷和宗的保守,也让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风土民情。除了悉心介绍阿富汗古代遗存的历史、分布和现状,作者也详细地描绘了此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日常,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穿插其中,希望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展示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作者在历史、考古领域扎实的知识背景增添了此书的知识性,文笔朴实而充满温度,饱含对过往和现实的人文思考。
《国菜:环游世界寻找食物、历史和家的意义》以一场引人入胜的美食与身份认同之旅,探索了国外最迷人、最具标志性的法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国家六大烹饪文化,巧妙地将美食、历史、政治交织在一起。作者安妮亚?冯?布连姆森曾获得三项詹姆斯?比尔德 (Iames Beard)奖,撰写了有关俄罗斯、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美食的权威食谱,以及她享誉国际的回忆录《掌握苏联烹饪艺术》。她前往六大美食之都,寻找食物背后的真相一一 我们就是我们吃的东西 ;从世界著名厨师到学者,再到酒吧里的陌生人,她发现美食如何与地方和身份联系起来。
灯塔矗立在海天之间,经受着海浪和海风的击打,守护着人类世界和混沌水域之间的边界。它们所处的位置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它们的孤立和坚韧使其成为复杂的隐喻。很少有其他人造建筑拥有这种奇特的吸引力。 灯塔如何成为我们熟知的强有力的象征和隐喻?又何以激发出人类如此深厚的情感或依恋?本书深入人类的观念和情感史,考察灯塔在人类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不同维度上的 心灵的灯塔 ,试图解答人们何以对灯塔抱有如此迷恋之情,灯塔又如何激发了人类的想象。
本书作者是日本城郭史学会代表、日本城郭资料馆馆长、日本考古学协会会员,具有丰富的古城建造专业知识和工作背景。本书是用实地拍摄的精美图片配以内容丰富的文字对日本古代城郭进行详细的介绍,从地理学、历史学、建筑学、文化价值等方面来向读者介绍这百多座日本名城,这些古城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姬路城,它们具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是难能可贵的人类文化遗产。 全书逾三百张精美图片,完整解说百余座日本古城的构造与历史故事。不仅有被称为日本 四大国宝城 的姬路城、松本城、彦根城、犬山城的详细解说,还有位于北海道的弘前城、关东地区的水户城、北陆地区的久能山城、近畿地区的安土城、四国地区的福山城、九州地区的佐贺城等由北至南的许多虽知名度较低、可看度却极高的古城。书中不只针对绳张、天守、破风、虎
许倬云先生忧思于当今世界的疫情,以及瘟疫蔓延下混乱的世道人心。先生在这本书中围绕时代特色、思想与文化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科技智能的进步转变、中外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选择各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节点,以对话的方式,还原鲜活案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生动展现先生作为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本书堪称许先生90年人生思想之总结,亦可视为他对这个时代的问题和出路的总体性回应。
19世纪开始,拉美各国获得政治独立后,怎样实现 文学独立 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如何用从西班牙学来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话语?西语美洲文学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 从 克里奥尔运动 到 欧洲主义 ,从阿拉尔孔的戏剧到马丁内斯、雷耶斯的诗歌,拉美文学家乌雷尼亚回顾了西语美洲文学的历程,创立了拉美自己的典范标准。他呼唤在继承欧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构建拉美的文化身份。
吴哥,柬埔寨的瑰宝,曾沉寂于密林深处四个世纪之久,而后又失而复得。神秘、庄严、不可思议,吴哥凝聚着高棉民族耀眼的智慧和创造,展现了独特的东南亚精神和艺术审美,可谓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者以游记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吴哥文明,以及现代视角下的吴哥审美情趣和考古成果,并以清丽流畅的笔调与精美的图片详细讲解了每处古迹的建筑历史、风格、雕像、仪式、传说故事,甚至一天中适宜的游览拍摄时间等,带领读者一步步揭开吴哥的神秘面纱,开启一场沉浸式的古文明纸上游历之旅。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丝奇雅 沙森(Saskia Sassen)是创建全球城市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她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视角切入,探讨城市中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集中度与强度,通过分析来诠释城市。其代表作《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被奉为全球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该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是《全球城市》第二版,重写了几章的大部分内容,特别是关于金融秩序、新兴的跨国城市体系和收入不平等扩大等内容。沙森教授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书号:9787506040174 书名:茶叶全书(上、下册) 定价:99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近年来,智能设备的全球互联、工作的远程化,以及自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重思,都推动了“数字游民”这一群体的迅速崛起。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和趣味性的远程工作,努力挣脱传统工作地点的限制,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移动,以实现工作与休闲的最佳平衡。数字游牧代表了一种新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西方学界对数字游民的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许多学者围绕数字游民的内涵与类型、数字技术应用、生活方式、自由、流动性与流动体制、(元)工作、休闲、网络叙事、身份认同、纪律实践、社区建设等核心议题展开了大量既有理论深度又充满社会关切的跨学科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广泛传播,增进和加深了人们对该群体及其生活方式的理解。本书收录了
浩瀚的星空,始终是人类想象和探索的对象。从蒙昧时代开始,人类就观察天空,不断提出问题,把天空想象得生气勃勃、充满戏剧的场面,而天空也以其独特的语汇、变幻无常的场景,回应着人类的探索和想象。在不同时期人类的眼中,星空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倒影。文明的差异,在星空的认识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传说,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星空的传说》一书从 科普 文化史 的角度,叙述了在各个不同的文明早期,人们对待星空是如何建立起最初的宇宙观念的。本书既有关于星空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也有不同地区关于星空趣闻的讲述。
您喜爱绿色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分歧很大。在欧洲,有六分之一的人将绿色列为最喜爱的色彩,但也有大约同样多的人讨厌绿色,其中男女比例各半。绿色似乎是一种复杂多面的色彩,其象征意义是模糊暧昧的:它一方面象征生命、活力、机遇和希望,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毒药、不幸、魔鬼以及一切彼岸生物。 米歇尔 帕斯图罗的这部著作从社会、艺术与符号象征意义等方面,勾勒出绿色在欧洲社会中,从古希腊直至今日的历史。他重点指出,在很长一段时期中,绿色曾是一种难以制造,更加难以固化在织物上的色彩,它不仅象征植被,更是命运的象征。绿色颜料和绿色染料的化学成分都是不稳定的,因此绿色曾经与一切善变不稳定的事物相关联,它能象征的东西包括:童年、爱情、机遇、赌博、巧合、钱财。直到浪漫主义时期,绿色象征自然的意义才固定下来
在西方,很长一段时间里,黑色一直属于色彩之中的一种,在各种色彩体系中,黑色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白色分别位于色彩体系的两极。然而到了近代初期,黑色的历史出现了转折: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图画的传播以及新教改革,黑白两色的地位逐渐变得特殊起来。数十年后,牛顿发现了光谱,这个新的色彩序列逐渐深入人心,而在光谱之中,并没有黑色和白色的位置,于是在大约三百年的时间里,黑色与白色不再能被称为色彩了。尽管如此,到了20世纪, 首先在艺术领域,随后是社会认知中,最后是科学领域,人们逐渐重新将黑色纳入色彩世界之内。 本书是米歇尔 帕斯图罗 色彩列传 系列的第二部,这部著作以黑色在欧洲社会的漫长历史作为主题,一方面关注与色彩相关的社会文化习俗(词汇、染料、服装、纹章),同时也关注色彩在纯艺
本书是 看见世界丛书 的第三本。内容主要选取能够反映巴西特质的电影、电视、歌曲等影像资料作案例研究,如《不独立,毋宁死》《里约大冒险2》《诚实的候选人》《来自依帕内玛的女孩》《上帝之城》等,深入分析巴西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为了从影像角度引入国别研究,全书坚持案例分析的体例,以案例背景、案例正文、案例分析、拓展资料为基本框架,生动再现经典巴西影像,附以理论分析,从而由浅入深地剖析了巴西特质。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斯瓦希里语的语言素材,分为上下两篇,所采用的语言素材均从当地的报纸、杂志、书籍中采拾而得,原汁原味。编著者按照语态语势、语言表述、句型句式、词语搭配、常用词选析、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进行分类,将斯瓦希里语常用语、俗语、谚语分成100个版块。本书适用于从事斯瓦希里语翻译的工作者、学习斯瓦希里语的大学生、从事斯瓦希里语教学的教师等,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海岛风姿的椰林,与野地风情的蕨丛,这些离经叛道的生命具有恰当的野性,与非常规的美感。在年轻的植物学家加法叶与英国皇家舰队 挑战者 号同行,前往南太平洋探索岛屿、发现植物的同时,全世界正在加速前进。 当帝国海军、土著酋长、庄园主、聪明的投机者、天真的植物学家与飘飘摇摇、无亲无故劳碌人齐聚一堂之时,历史的朦胧与雄伟在乌托邦的互相碰撞中被书写与建立。 在这次重建世界秩序的宏大叙事之中,植物不再是一种次要的角色。无论远航人的历程包含多少期待、狂喜与失望,自然万物都以一种平静的方式铭记历史的名字,无关苦难或福祉,无关生与死。 我们该驶向何方,植物亲眼见证,从不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