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国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 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平、渐进、改革为主要特色,其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就在这平稳的现象之下,英国经历了深刻的、惊涛骇浪般的社会变化。它率先闯进现代文明的大门,走进现代社会,它开创了现代经济与政治制度,其科学与文化发展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是现代化的开拓者,它的开拓永久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剧烈的变动与沉稳的路径,如何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书即追溯这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机制,从中寻找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启示。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此书记录了作者于2014年和2017年两次独自踏寻阿富汗诸多古代遗存的故事。阿富汗局势复杂,访古行旅充满冒险和艰辛,而普遍的贫穷和宗的保守,也让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风土民情。除了悉心介绍阿富汗古代遗存的历史、分布和现状,作者也详细地描绘了此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日常,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穿插其中,希望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展示一个真实的阿富汗。 作者在历史、考古领域扎实的知识背景增添了此书的知识性,文笔朴实而充满温度,饱含对过往和现实的人文思考。
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时期,细致考察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 观相式 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 文化的形态学 。《西方的没落》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对将来。本书也被称为一部未来之书,斯宾格勒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
19世纪开始,拉美各国获得政治独立后,怎样实现 文学独立 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如何用从西班牙学来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话语?西语美洲文学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 从 克里奥尔运动 到 欧洲主义 ,从阿拉尔孔的戏剧到马丁内斯、雷耶斯的诗歌,拉美文学家乌雷尼亚回顾了西语美洲文学的历程,创立了拉美自己的典范标准。他呼唤在继承欧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构建拉美的文化身份。
吴哥,柬埔寨的瑰宝,曾沉寂于密林深处四个世纪之久,而后又失而复得。神秘、庄严、不可思议,吴哥凝聚着高棉民族耀眼的智慧和创造,展现了独特的东南亚精神和艺术审美,可谓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者以游记的形式,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吴哥文明,以及现代视角下的吴哥审美情趣和考古成果,并以清丽流畅的笔调与精美的图片详细讲解了每处古迹的建筑历史、风格、雕像、仪式、传说故事,甚至一天中适宜的游览拍摄时间等,带领读者一步步揭开吴哥的神秘面纱,开启一场沉浸式的古文明纸上游历之旅。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丝奇雅 沙森(Saskia Sassen)是创建全球城市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她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视角切入,探讨城市中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集中度与强度,通过分析来诠释城市。其代表作《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被奉为全球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该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是《全球城市》第二版,重写了几章的大部分内容,特别是关于金融秩序、新兴的跨国城市体系和收入不平等扩大等内容。沙森教授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世界之大,真的有妖怪存在吗?人类妄自尊大,妖怪可还有立锥之地?科学如此发达,千古之谜为何竟历久弥新?鸡蛇巴吉里斯克所过之处,植被枯萎,岩石崩裂;南极海域的长臂海怪,可毫不费力地捏碎大型渔船;德里铁柱,经历千年风吹雨打而不锈 其实,每一种妖怪,都是一个奇特的文化密码,它们生动鲜活又神秘莫测地存在着。 本书是一本世界妖怪艺术经典百科全书。整理、汇编不同文化中的妖怪物语,涵盖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埃及神话、克苏鲁神话、印度神话及东亚神话等世界奇幻文化中的神怪妖物。奔放不羁的想象、智慧通达的语言,配以线条古怪的插图,为您全面揭秘妖怪世界。
浩瀚的星空,始终是人类想象和探索的对象。从蒙昧时代开始,人类就观察天空,不断提出问题,把天空想象得生气勃勃、充满戏剧的场面,而天空也以其独特的语汇、变幻无常的场景,回应着人类的探索和想象。在不同时期人类的眼中,星空世界其实是现实世界的倒影。文明的差异,在星空的认识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传说,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星空的传说》一书从 科普 文化史 的角度,叙述了在各个不同的文明早期,人们对待星空是如何建立起最初的宇宙观念的。本书既有关于星空的基础知识的介绍,也有不同地区关于星空趣闻的讲述。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斯瓦希里语的语言素材,分为上下两篇,所采用的语言素材均从当地的报纸、杂志、书籍中采拾而得,原汁原味。编著者按照语态语势、语言表述、句型句式、词语搭配、常用词选析、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进行分类,将斯瓦希里语常用语、俗语、谚语分成100个版块。本书适用于从事斯瓦希里语翻译的工作者、学习斯瓦希里语的大学生、从事斯瓦希里语教学的教师等,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海岛风姿的椰林,与野地风情的蕨丛,这些离经叛道的生命具有恰当的野性,与非常规的美感。在年轻的植物学家加法叶与英国皇家舰队 挑战者 号同行,前往南太平洋探索岛屿、发现植物的同时,全世界正在加速前进。 当帝国海军、土著酋长、庄园主、聪明的投机者、天真的植物学家与飘飘摇摇、无亲无故劳碌人齐聚一堂之时,历史的朦胧与雄伟在乌托邦的互相碰撞中被书写与建立。 在这次重建世界秩序的宏大叙事之中,植物不再是一种次要的角色。无论远航人的历程包含多少期待、狂喜与失望,自然万物都以一种平静的方式铭记历史的名字,无关苦难或福祉,无关生与死。 我们该驶向何方,植物亲眼见证,从不作答。
18世纪初,堪称 领导俄国走向近代文明第一人 的彼得大帝实施改革,为俄罗斯步入欧洲强国之林奠定了基础。彼得改革所引入的欧洲化是俄罗斯文化生活发展的活水之源,深刻地影响了18世纪俄国建筑、美术和装饰画艺术的历史文化特征。以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为核心的贵族艺术是帝国实力的集大成者,记述着沙皇的丰功伟绩;恬静幽美的贵族庄园是俄国文化中独特的存在,激发着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俄国巨匠的创作热情;丰富的城市生活和古老的民间艺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是18世纪以来俄国文化生活欧洲化的 背阴面 。18世纪,既是俄罗斯文化和艺术拥抱欧洲世界的时代,也是传统文化在新文化的冲击下迸发生机的时代,是文化和艺术的 狂飙年代 。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中,文化领域的改革可谓翻天覆地。本卷从浩繁的史料中钩沉稽古,发微抉隐,明晰地勾勒出转折时期的俄国物质文化的狂飙图景。随着贸易的发展与交通方式的完善,当今俄罗斯四大工业区之一的乌拉尔工业区出现,新作物品种被大量引进,琳琅满目的展销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贸易的地区、等级限制;城市中出现了用于消磨闲暇时光的休闲娱乐场所,服饰和住宅也出现了许多新元素和新潮流,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地球真小,世界真大:漫步在七大洲》介绍了作者在多年工作和旅行中走过世界上七大洲的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思,回顾和比较了三十多年前初出国门时与三十多年后中国人走世界的差异及亲身感受,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多个有趣或惊险的故事,从神秘的总统办公室到警戒森严的军事基地,从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到国际上的高科技公司,从工厂车间到农村地头,从百姓日常生活到各地风俗习惯,从自然风光到野生动物,从对安全的担忧和恐惧到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真诚友谊,回味无穷,并把走世界与从宇宙中看到的我们这个蓝色星球联系了起来,从更广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来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书中也介绍了一些旅行中的实际操作经验和体会,推荐了一些值得去看的地方,可供喜爱旅游的朋友或想走出国门去看一看的朋友参考。 《地球真小,
城市纹章具有独特的欧洲文化特征,是可识别的符号图像艺术,作为装饰图形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和建筑领域。城市纹章融合在具体的公共建筑及公共设施的装饰中,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历史演变留存的轨迹,反映了欧洲城市化的进程,也演绎了欧洲艺术、民族分合的历史和政治的风云变化。纹章学也被称为 历史手册 ,城市纹章可以理解为解读欧洲城市史的密码。 该研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欧洲多个城市的城市纹章的来源、寓意和发展,讲述欧洲历史传统和政治、文化等。系统地阐释了欧洲城市纹章这一独特文化现象。此项研究分三部分: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历史文化密码》,第二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制度的徽记》第三部《城市纹章:欧洲城市的文化遗产》。以 三部曲 的紧密逻辑形式,系统向读者介绍欧洲城市纹章的历史文化概况、以纹章为
黄河札记日历书 系列以中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项目简介为主,从诗词歌赋、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角度、全方位地以文化述黄河,以文明歌黄河;是贯彻执行 把黄河建成造福人民幸福河筑牢生态屏障 的一套三册日历卷本,也是响应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号召的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黄河入海流 : *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卷》以齐鲁文化为主题,内容涵盖山东省*的*齐鲁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内容。 《在河之洲 : 黄河主题诗词歌赋民谣民谚卷》精选自先秦以来黄河主题诗、词、歌、赋、民谚、民谣等,每月以一幅书法作品呈现。 《大河上下 : 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大展集萃卷》涵盖中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衣食住行用、金木水火土等相关内容。
《楚文化概要》阐述分析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包括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乐舞、老庄哲学、屈宋文学)及五种精神(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开发融合、爱国怀乡、和谐诚信),揭示楚文化的内涵与特质。楚文化是中国古代诸侯国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楚国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也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