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矗立在海天之间,经受着海浪和海风的击打,守护着人类世界和混沌水域之间的边界。它们所处的位置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它们的孤立和坚韧使其成为复杂的隐喻。很少有其他人造建筑拥有这种奇特的吸引力。 灯塔如何成为我们熟知的强有力的象征和隐喻?又何以激发出人类如此深厚的情感或依恋?本书深入人类的观念和情感史,考察灯塔在人类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探讨不同维度上的 心灵的灯塔 ,试图解答人们何以对灯塔抱有如此迷恋之情,灯塔又如何激发了人类的想象。
你这一天是怎么度过的?你这一生又将怎么度过? 你的工作与你的生活平衡吗?你的理想与你的职业割裂吗? 我们是世界的崭新一代,可也是时代的迷茫一代。我们时刻关注着 自我 与 发展 的需求,却随时会陷入 焦虑 内卷 的漩涡。可选择的路太多,反而踟蹰难行,该如何选择?该如何工作?该如何生活? 在这部访谈集中,小红书集结11位新兴行业代表者,以对话呈现他们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与挣扎,用问题探寻他们对自我、行业、生活、精神的见解和追求。呼兰、赵梦莎、张博俊、叶音、别拿、安东尼、梦泪 他们和你我一样年轻,却在自己的领域中闪闪发光。是什么促使他们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行业,又是什么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小获成功?生活是有态度的,我们希望通过书中对职业规划、休闲娱乐、精神世界的全景展现,可以让你看到不同的人生选择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丝奇雅 沙森(Saskia Sassen)是创建全球城市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她为代表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视角切入,探讨城市中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集中度与强度,通过分析来诠释城市。其代表作《全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被奉为全球城市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该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是《全球城市》第二版,重写了几章的大部分内容,特别是关于金融秩序、新兴的跨国城市体系和收入不平等扩大等内容。沙森教授进一步对全球城市的理论建构及其实证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书号:9787301348550 书名: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第3版) 定价:99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荣格与中国文化》是中学西渐丛书的一种,中学西渐丛书的选题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等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从中理出 中 学渐次浸润、影响 西 学的脉络。本书分为六章及 引言 与 后记 。*章 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 ,从荣格出生与成长中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缘起,呈现荣格家中的中国气氛,以及荣格内心深处的中国意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主流文化的几大支系出发,分析荣格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印记,探索荣格思想形成过程中 中学 的催化、启发和影响;第六章 爱诺思及荣格之后的发展 ,呈现荣格及其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持续努力,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荣格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影响。
这是一部用影像记录非洲的诚意之作,作者历时25年,7次游历拍摄,精选277张视觉大片,为我们记录和讲述了非洲大地上的故事:那些原始而人迹罕至的自然风貌,朴实而独特的人文,纯净而震撼的星空,还有动物们依赖的美好家园。书中所收录的影像遍布埃及、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等国。在纳米比亚看星空,徒步纳米布沙漠,在维多利亚瀑布感受地球的转动 作者还记录下了五六月份悲壮的野生动物大迁徙,也曾深入到了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红泥人和马赛人部落等地。在这些由影像所串联起来的故事叙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非洲,就是这样一个把生命与自然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地方。
本书属《以色列与中东研究译丛》中的一本,是教育BU国别与区域备案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学术译介成果之一。自1948年建国以来,多元文化社会成为以色列社会形态的显著特征,为了缓解多元文化造成的社会冲突,弥合社会裂缝,塑造共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成为以色列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本书作者利用自然主义的观察方法,系统全面地记录与介绍了以色列各层级学校在纪律规范、校服文化、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育举措,并结合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以期展示与总结总结以色列教育实效性与创新性的一面,对于我们了解以色列社会发展,进行对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此书记录了作者于2014年和2017年两次独自踏寻阿富汗诸多古代遗存的故事。阿富汗局势复杂,访古行旅充满冒险和艰辛,而普遍的贫穷和宗教的保守,也让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风土民情。除了悉心介绍阿富汗古代遗存的历史、分布和现状,作者也详细地描绘了此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日常,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穿插其中,希望尽可能不带偏见地展示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作者在历史、考古领域扎实的知识背景增添了此书的知识性,文笔朴实而充满温度,饱含对过往和现实的人文思考。
《印度汉学史》主要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印度学者的汉学研究发展史,涉及印度学者对中国语言、哲学、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印度的汉学研究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1918 1947)印度独立之前的汉学研究;第二阶段(1948 1964)局限于少数精英学者的汉学研究;第三阶段(1965 1988)侧重于现实问题研究(包含中印关系研究)的政治研究占主导,人文历史方面的汉学研究走入低谷;第四阶段(1989年至今)逐渐步入正轨,发展势头迅猛且硕果累累的汉学研究。综观全书,印度汉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①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依附式研究道路,它的依附对象和模仿内容,主要包括欧美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机构及其治学方法、理论体系。②研究基础薄弱,缺乏前现代的汉学研究传统,其开端远没有以法国汉学为代表的
本书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我在中国当大使》专栏结集。2019年,海外版、海外网策划推出同名大型融媒采访报道。目前已采访55国驻华大使。每位驻华大使的采访报道均配以 图文报道 3分钟短视频 30秒Vlog 。通过Vlog镜头真实记录大使采访现场,后期呈现包括花絮、笑场等鲜活的对话情节,原汁原味呈现多国大使的个性化中国故事。本书为以国别区域体例编排,将专栏中27国驻华大使相关采访内容结集成书,图文并茂,并附有视频二维码,扫码可听可看。
本书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我在中国当大使》专栏结集。2019年,海外版、海外网策划推出同名大型融媒采访报道。每位驻华大使的采访报道均配以 图文报道 3分钟短视频 30秒Vlog 。通过Vlog镜头真实记录大使采访现场,后期呈现包括花絮、笑场等鲜活的对话情节,原汁原味呈现多国大使的个性化中国故事。本书为以国别区域体例编排,将专栏中的驻华大使相关采访内容结集成书,图文并茂,并附有视频二维码,扫码可听可看。
本书从哲学的视角,对20世纪特别是21世纪以来研究信息—主体—物质三者关系的理论进行了梳理,提出在信息生产动力的深化与细化中,新框架出现了。作者认为,人们必须进行生成信息、把握信息、改造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实践。作者警示:在信息的实践道路上,人类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和推动实践协调发展结合起来。
这是日本两位前首相一起作序的书,因为渗透了两位首相对中国的情感和友谊,更因为作者旅日20年对 日本真相 的认知和发现。作者以一种新闻人特有的视角与感觉,用极其细腻而平实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讲述了从首相到普通日本民众的生活、梦想以及他们的烦恼。书中所涉猎的不仅有关日本的政治与经济,更多的笔墨是介绍了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日本社会与日本人的真情实感。你会从这本书中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日本,也会找到中华文化曾经 失落、需要找回的影子 在日本生活与旅行,无论是欣赏和服、品味茶道,还是追逐艺伎、漫步古街,甚至看到离开旅馆后依然远远挥手相送的人们和用双手把零钱放到我们手心的店家老太,无不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的美丽与温暖。我们也曾经有过,只是我们丢失的太多。捡回我们曾经丢失的东西,抱着
本书是《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庄建的文集,约367千字,共收录文章58篇,均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时间跨度从1988年至2019年,长达三十余年。文章经归类、编排,成书共分为文脉地标、远思怀人、缥帙留香、出版之思四个章节,对应收入有关出版社、已故出版人、重要出版物以及业界思考等方面的文章。庄建记者长期活跃在文化领域,用她的慧眼妙笔赤心见证和记录了出版业几十年的变化。正如她所说,昨天的样子值得被记住,那是走到现在和通往未来道路上的标志物,有文化传承的初心,有精神田园耕耘的足迹。庄建记者基于她对文化事业的深切理解,以饱满的深情为出版社、出版人、出版物立传,一篇篇文章折射出出版这一文化事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初心,传达出她对文化担当的深刻思考和强力呼吁,具有强烈的感召力。
书号:9787521751109 书名:《孟子》新解 定价:129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书号:9787569069198 书名:故事世界的兴起:数字时代的跨媒介叙事 定价:8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这部专著以考古新发现的全新视角,对东北地区的辽西红山文化、本溪庙后山文化、兴隆洼文化等经过梳理,发现史前东北文化区有13项全国第一,被专家认定东北乃中华文化第一祖源。汉族是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汉文化是东北地区的主体文化。汉政权在东北有时可以断档,汉文化始终没有断档,而且居于东北的各民族以及各民族政权,无不接受汉文化的滋养,而成长壮大,乃至入主中原或半入主中原。汉文化也接受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东北汉文化对“东北亚”以及对全中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