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 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 ,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备受好评的历史小说。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但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这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究竟是如何达成的,谁让杨贵妃在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鲜荔枝?作者马伯庸就此展开了一场脑洞非常大的想象。 沿袭马伯庸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随书附赠 荔枝
《清单趣史》中收录了 124 张风格各异的清单,每张清单后都附有相关的图片,其中大部分是清单原件的影印本。 这 124 张清单跨越古今,涵盖了许多历史事件,以及名人们经历的奇闻趣事:古埃及人请假的理由,有些在今天看来也仍然适用;达尔文的父亲对儿子事业的质疑,全因担心自己的孩子再也无法过上稳定的生活;爱因斯坦要求妻子遵守的协议,让人看完不禁开始思考婚姻的意义;霍华德 洛夫克拉夫特心中总有些怪诞的念头,平常的文字读来却令人浑身发冷;梦露的新年决心,大概会让人想起自己每年都列下可*终没能完成的年度计划 这些清单很少出现在公众的面前,但是它们都独具魅力和趣味,值得大家细细品位。
本书为探究中世纪饮食文化的新史学著作。作者在广泛介绍中世纪食谱、菜式,以及面包、肉、奶酪、油、酒等各类食物的基础上,追溯了中世纪烹饪技法、饮食偏好、用餐器具、餐桌礼仪的演进和变化,探究了各类食材、佐料如何被发现、进入人们生活,以及面包、橄榄油、葡萄酒何以成为文明的标志物等。本书通过 吃 这一轻松的视角,描绘了中世纪日常生活与社会变革的多个侧面,力图摆脱对中世纪即等同于黑暗野蛮的不公正的刻板成见,发掘出中世纪对欧洲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深刻影响。
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国门被强行打开、卷入世界洪流之时,以打字机、电报为代表应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席卷西方。西文打字机不仅是时髦的书写工具,更是现代性的象征。 以雷明顿打字机为代表的西文打字机开始征服全球,希伯来文、阿拉伯文、俄文、暹罗文等字母或音节文字纷纷自我裁剪、迎合潮流,唯独处理不了中国的汉字,这种5000年来一直坚持音 意 形一体的方块字。优越惯了的西方开启了全方位的围剿,蔑称 汉字没有现代性 !汉字是 无法培养科学 的 落后文字 !外界不绝的嘲讽和质疑,引发国内如潮的批判与否定,废除派喊出 汉字不死,中国必亡 ! 要证明汉字具有现代性,就必须发明中文打字机。然而,常用字多达5000个的汉字,该如何才能全部搬上键盘?一代代发明者,于狼狈、尴尬、挣扎、局限中实验和尝试,这场前赴后继的宏大
从古亚历山大图书馆到数字时代的图书馆,从泥板、羊皮纸、莎草纸到没有书籍的阅读;历经几个世纪才建成,也可能在一天内被摧毁;装饰着金箔和壁画,或者装满了豆袋椅和儿童绘画 图书馆 这个文化意象仿佛一触即碎,又惊人的坚韧与长久。 历史学家安德鲁 佩特格里和亚瑟 德 伍德温向我们介绍了塑造了世界上最伟大藏品的古董商和慈善家,追溯了文学品味的兴衰,揭示了在追求稀有手稿时犯下的重罪和轻罪,并探索了图书馆在塑造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万川 书之书 系列新作。
1920年代,在 五四 这一特殊时刻的前后,中国的大地上曾兴起过一场 到民间去 的风潮。大批青年和知识分子通过走向民间,来唤醒普通民众的救国之情,将更广大的群体联结到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运动中。这场 到民间去 运动,不仅在学术层面催生出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民俗学,也影响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策略,并在更长的历史纵深中不断地回响。 本书从整个1920年代文化运动的演化进程出发,对 到民间去 运动所激活的 民间 概念进行研究,通过李大钊、周作人、顾颉刚、杨成志、《中国青年》、《歌谣周刊》等个案,考察 到民间去 这一口号如何介入社会思潮、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政党政治,由此揭示 到民间去 所包含的文化再造意义。 作者借 地泉 意象以为书名,籍此象征 到民间去 运动的开展,恰如泉水在地下的涓滴,既千脉万源,又水滴石
由英国医学史家罗杰 库特领衔编撰的 医学文化史 系列是人类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按时代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帝国时代、现代六卷,每卷均有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权威八章,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医学文化演变的历史图景,包括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变迁,以及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理解的变化。 《医学文化史:文艺复兴卷》立足20世纪80年代 文化转向 以来对文艺复兴时期医学文化的诸多讨论,通过书籍、插图、病人自述、日记等印刷文本,以及显微镜、医学院、解剖演示厅、出土文物等物质文化资料,跨学科综述欧洲近代早期医学。
由英国医学史家罗杰 库特领衔编撰的 医学文化史 系列是人类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按时代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帝国时代、现代六卷,每卷均有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权威八章,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医学文化演变的历史图景,包括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变迁,以及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理解的变化。 《医学文化史:古代卷》从希波克拉底的 医学三角(病人、疾病、医生) 入手,依托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等医学名家的文本、文学和史学著作、纸莎草书、葬礼铭文、考古遗迹等史料,跨学科综述地中海世界的古代医学。
由英国医学史家罗杰 库特领衔编撰的 医学文化史 系列是人类医学文化跨学科综述史开创性著作,按时代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帝国时代、现代六卷,每卷均有环境、食物、疾病、动物、物品、经验、心灵/大脑、权威八章,展示了从古代到现代的2500年里医学文化演变的历史图景,包括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变迁,以及人类对疾病、健康和医学理解的变化。 《医学文化史:中世纪卷》依托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发展、瘟疫大流行以及战争、宗教等背景,通过对城市法规、食谱、诉状、诗歌、奇迹叙事、护身符、陶器、骷髅、手稿、私人信件等史料的研究,跨学科综述基督教欧洲和伊斯兰世界的中世纪医学。
《南宋四雅》是一部深入探讨南宋时期生活美学的精彩著作。作者许丽虹和梁慧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精美的插图,详细介绍了南宋时期的插花、焚香、点茶和挂画这四种雅致的生活方式。书中不仅展现了南宋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高雅情趣,还揭示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无论是插花的精致、焚香的幽玄、点茶的技艺,还是挂画的艺术,书中都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这本书不仅适合对宋韵文化、南宋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启示。
乌托邦的观念源自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持久渴望,它植根于原始而富足的、具有社会平等特点的黄金时代,并随着托马斯 莫尔的名著《乌托邦》的出版而变得清晰。从创始神话到新世界的发现之旅,从技术进步时代的探索到理想社区的建构,本书呈现了古往今来的诗人、哲学家、社会改革家、建筑师与艺术家构想中的乌托邦形象的变迁,并指出,可持续的乌托邦或许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当下消费主义、环境污染等问题。 丛书简介: 交界译丛: 交界,谓边际相连,有共同疆界,寓意抵达前沿、跨越分歧、建立共识之可能。该丛书围绕当下公众或思想界聚焦的主题,提供由各领域专家撰写的知识概述,从基础原理出发,逐步切入关键论题,使读者得以理解并探讨更为复杂的观念。
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诗歌讲了什么故事? 与荷马齐名的女诗人是谁? 欧洲人眼中的李白、苏轼作品什么样? 诗歌是用特殊的方式构成的语言,因此它会被人记诵,被人珍惜。本书要讲的,就是这些至今没有被遗忘的作品,主谈英美诗歌,兼及欧洲其他地区和东方诗歌。英雄史诗如《吉尔伽美什》《贝奥武甫》,传奇歌谣如《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仙后》,中世纪大师如但丁、彼特拉克,现代主义诗人如华莱士 史蒂文斯、兰斯顿 休斯 还有各个历史时期,不可不提的女诗人如毕晓普、普拉斯。他们共同构成了本书璀璨的诗人星图,他们的故事与创作写就了四千年诗歌史。 诗人告诉我们,一切都将变为尘土,但这首诗本身不会消亡。
《大明》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 明朝。前七章分别讨论明代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中的七个侧面,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 动 与 止 的观念,有关图像与知识的分类,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空间和时间、娱乐和武力的视觉表达 第八章则讨论了明代灭亡之后的 明代 ,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作者把全书比作一幅绘有八个段落的长卷,并非钜细靡遗,但具典型性。 书中的199幅插图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然而,作者无意写作一部把各种不同材质、形式、尺寸的艺术品串联在一起的 明代艺术全史 ,而是试图在明代各种艺术品、物品之间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五千年来,汉字始终承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观念。书法则是汉字美学与艺术性的表达,使汉字在悠长的历史中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与生机。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汉字字体不断发展变化,书法艺术也因而历久弥新,丰富多彩。本书从汉字的起源说起,删繁就简,去芜存菁。自先秦至近现代,选取近200位书法名家与近500幅书法作品,汇成一部完备的汉字书法通史。
中国好书 《国粹》作者的重磅新书,与《国粹》同属 王充闾人文三部曲 。 文脉,就是文明演化的历史血脉,随着人类一代一代的繁衍而被延续保护下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经过漫长的熏陶浸润,逐渐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从根本上说,更是一个民族的命脉。 本书是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的千年心灵史,也是一部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史。它以优雅的散文梳理了中国人文的脉络,描绘中华三千年文明史上先贤的心路历程,纵贯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揭秘中国文化托命之人的心灵世界,写出了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传承文脉而明道、修心、守正、创新等叱咤风云的往事,以及中国人所特有的胸怀、内涵、坚守、情操 让人们在一代代文脉相传之中,得以明晰我们民族的心灵史;回荡在漫长的悠悠岁月中,理解我们的国家是
图书《从长安到罗马》季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纪录片的精彩,5个系列50个主题,涉及文化、社会、生活、建筑、音乐、商贸、军事等各个方面。学者为你当导游,带你行走西安和罗马之间,结合历史文物、人物事件不断地对比、追问和发现,用文明互鉴的方式讲述一个人类历史文化的伟大故事。图书《从长安到罗马》第二季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纪录片的精彩,5个系列50个主题,涉及美食、时尚、建筑、艺术、政治等各个方面。学者为你当导游,带你行走西安和罗马之间,结合历史文物、人物事件不断地对比、追问和发现,用文明互鉴的方式讲述一个人类历史文化的伟大故事。
本书从石窟创造者供养人的角度对巴蜀石窟重新解读。所谓供养人,是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开凿石窟的人。本书分为初入、生莲、大佛、乱世、梵音、涅槃6个章节。作者寻访了大量四川、重庆荒野中的石窟,并对石窟进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造像题材与风格,第一次将视角放到供养人上,揭示石窟供养人的希冀、哀伤、欢喜,往往会决定石窟的题材。作者通过对巴蜀石窟题记的解读与辨识,找寻出近百位供养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串联巴蜀石窟的脉络,还原其生活与时代。 四川石窟艺术的题材、艺术的变化与供养人的身份有直接关系。本书从历史文献和碑刻中对其进行梳理,通过对不同时代供养人身份、地位、情绪等方面的还原,勾勒出每个时代的风貌。
1973年,彼得 马西森和著名动物学家乔治 夏勒一道,深入喜马拉雅腹地探险。在神秘的夏尔巴人的帮助下,他们艰难跋涉两个月,徒步四百公里,前往人迹罕至的多尔帕高地,寻访神秘的水晶寺,调查喜马拉雅岩羊,还想一窥稀有而美丽的雪豹。在当年,这趟旅程可谓危险重重,对体力和精神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于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马西森而言,这也是一场非凡的 心灵之旅 雪域高原的壮丽风物,接近神性的山民,禅修的启悟,也在慢慢抚平他内心的伤痛
宴会在整个人类历史和世界各个地区都居于生活的核心。无数幽灵般的盛宴的遗骸充塞了世界各大博物馆 曾经堆放丰盛肉食的盘子、倾倒佳酿的陶罐、用长长的金制或天青石吸管从中啜饮的啤酒罐、能够制作上百人份食物的大锅。 《无尽的盛宴》是一部开创性著作,利用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方法来考察一些以壮丽宏大闻名的伟大古代社会中饮宴的动力。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宴会如何成为展示阶级、地位和权力的竞技场,贵族谈判的舞台,调动和分配资源的场合,取悦神明的手段,以及身份被创造、融合与毁灭的地方。
六朝时期的文人阶层以一套独特的、镶嵌式的方式参与了文化传承,生产了呈指数级增长的文化财富。美国罗格斯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田菱,借助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考察典故与引文,对嵇康、孙绰、陶渊明、谢灵运以及兰亭诗人的诗赋作品展开细读,探讨了它们与《老子》《庄子》《周易》,乃至《诗经》《楚辞》《论语》等传统文化典籍之间的复杂关联。诗人们在哲学与文学之间落笔成诗,创造性地运用了异质多样、千变万化的文本和文化资源,展现了异彩纷呈的创作才能、思想理念与内心世界。
《当代中国学者代表作文库: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增订本)》将聚落考古学和社会形态学相结合来研究中国文明的产生过程。认为中国文明的产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含有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城市国家的文明社会。书中对都城的起源、文字的起源、铜器的起源、阶级的起源、王权的产生进行了论述。书中还把中国文明的产生过程与西亚两河流域、古埃及、中美洲玛雅文明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贯两百余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 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 父权制 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 外表 ;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以及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
《色彩列传:红色》是色彩列传的第四部,配有丰富、精彩的插图。这套系列丛书旨在从欧洲社会和文化角度出发,建立起一门色彩历史学。该系列的前三部分别是《色彩列传:蓝色》《色彩列传:黑色》和《色彩列传:绿色》。
近4个世纪以来,茶在英美社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17世纪中期Z早进入伦敦以来,茶是一种舶来品,价格高昂,只有少数幸运者才能享用。随着喝茶的习俗逐渐融入伦敦和费城上流社会的日常生活,国际贸易商迅速跟上由此带来的对糖、家具、银器、瓷器和织物的需求,以装饰大西洋两岸的客厅。19世纪20年代,茶室热潮蔓延到美国。但袋泡茶和机械化几乎耗尽了茶的浪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茶饮在欧美市场失去了吸引力。21世纪初,茶叶卷土重来。现在,随着茶吧、茶馆和茶室在英国和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种世界上Z受欢迎的饮料正在迎来当之无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