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斋堂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部永定河畔,镇域面积400平方公里,共辖29个行政村。这里依山控河,地势险要,历史悠远,资源丰富,素有“京西重镇”之称,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37个小城镇试点镇之一和门头沟西部山区的发展中心。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在门头沟境内绵延百余公里,在其沿线广泛分布着诸多历史文化资源,而斋堂正是永定河文化的精华地带,诸多人类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人称“古老而美丽的山川”、“京西历史文化古镇”。
《千年海曙》辑以120集大型电视专题片《千年海曙》为依托,从人文史实入手,全景式地整理出千年城邦文化的精髓所在,这既是海曙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颗硕果,又是对宁波悠久文明的一次献礼。 《街巷物语(下)/千年海曙(辑)》商行传奇、社庙寺观、桂井巷的书生、文脉荟萃宝兴巷四部分内容。
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一个成语代表一个故事,一个故事讲述一段人生。 而发生在长安的故事,让你“一阅三千年,半部中华史。” 1本专题收集发生在“周秦汉唐”这四个时代成语的图书。 1本图书,6个专题,120个成语故事,120段人生故事。 1本图书道出20位奇人,20场变革,20个品德,20篇谋略,20种学习,20类情感。 1本讲述成语故事来展现长安文化的故事书。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钱塘江古名浙江,亦名渐江或之江,她既是浙江的母亲河,也是我国东南沿海一条独特的河流。钱塘江干流从西向东贯穿皖南和浙北,汇入东海,与金华江、曹娥江、乌溪江、分水江、浦阳江等十余条主要支流,将众多的“明珠”雄伟奇特的黄山、千岛罗列的千岛湖、“东南锁钥”的仙霞岭、万木参天的天目山、秀比天堂的西子湖、古都杭州一一串缀起来,形成了一道秀美壮观的风景线。钱塘江是我国具有魅力的江河之一,她哺育着流域人民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钱塘江功不可没。早在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建德人”就已生活在寿昌江畔;新石器时期,有距今12000-8000年的“上山人”,及距今约8000-7000年的“跨湖桥人”,分别在江畔创造了“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古越人凭借钱塘
在世界三大运河中,中国大运河开凿年代最久,流域最广。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历史上曾对北京的繁荣,中国的稳定起过不可或缺的作用,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开放性,使南北区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多元的开放的大一统文化,同时也使通州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运河文化流淌在舳舻蔽水的历史长河中,堆积在两岸鳞次栉比的天仓国廪内,飘逸在勾栏酒肆,弦歌相闻的不夜城头、融化在水墨丹青诗文曲赋里、镌刻在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上。
这是一本作者怀着对老师的无比崇敬,对北京的无限热爱,以自己数十年的亲历、亲受和心灵感悟编撰而成的书。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侯仁之先生对北京的起源、变迁呕心沥血的求索及其在理论上的建树,和他殚精竭虑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生命印记所做的巨大贡献,并体会到侯仁之先生是如何为我们树立起一个在科学探究道路上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榜样的。
本书是一篇以旧石器至秦灭燕为时间范围、以战国中晚期燕昭王全燕时期燕国疆域为空间范围、综述这一时空范围内北方幽燕地区各考古文化,而以综述两周时期燕文化为主体的地域性考古文化学术专著。书中每论及一考古文化,一般均涉及该文化的发现与定名、年代与分布、遗迹与内涵特征、分斯与类型、渊源与去向及族属等重术内容。既充分体现了历史、考古界研究这些文化的学术成果,也多有作者对相关学术问题的裁断与见解。是这一领域既富含共性又极具个性的学术专著,很值得专业人士和爱好者一读。
李建平编著的《魅力北京中轴线》选取中轴线作为审视北京文化历史的切入点,是独具眼光而极有深度的。它将北京具有表征的地标性文化实体与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问地叙说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精髓所在;同时又将北京城市中轴线放在中华文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体现出北京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巨大张力和无穷魅力。正如人们深有感触的那样:城市,只能依赖于城市考察者的特殊目光才能现身。中轴线的发展轨迹,不仅最直观地呈现了北京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凸现了北京古都文化的显著特点,进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就某种角度而言,中轴线不只是北京文化实体性的中心标志,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尺。因此,当我们以中华文化为背景来打量北京中轴线和北京文化的发展轮廓时,我们的体认必然更加准确、更加到位,也更加舒展、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