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凝聚了古都北京近千年历史发展,是北京人文历史、道德教化、风俗民情乃至社会发展的一条命脉。《北京中轴线》作者李建平先生长年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北京中轴线 。本书图文并茂、史料翔实,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精髓,以及中轴线上特色建筑的左右对称文化、神秘数字文化、九门宫阙文化、桥梁水系文化等,是一部全面了解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及建筑特色的科普性图书。
解锁北京的一种新玩法,行走中轴线。从城南的永定门出发,走过天坛和先农坛间的御道,先在天桥大街追思 酒旗戏鼓天桥市 的盛景,再到正阳门下品尝卤煮、炒肝等老北京美味,打探过胡同里的陈年往事后,再去饱览天安门广场的恢弘与庄丽。之后便来到了中轴线的核心 神秘的紫禁城,不知那红墙金瓦的深宫中埋藏着多少扣人心弦的故事。 中轴线的范畴岂止于四九城。向北,我们能走访中轴线北延长线无数奥运健儿挥洒汗水的鸟巢和水立方,甚至还可以驾车远行一路向北,探索数百公里外、中轴线直指的那座草原荒城元上都。向南,我们去逛逛能俯瞰CBD和南中轴的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再去大兴国际机场打个卡。 本书突破了申报世界遗产的 7.8公里、15处遗产点 限制,展示它们背后的故事和现状,并扩充到南北延长线 从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建筑、人和事、风景
《古代戏曲中的北京》是一部以北京历史文化、城乡风土为主题,或以北京为故事发生地的我国古代传统戏曲选集。该书突出地域视角,以元、明、清断代分章,共选收与北京相关的古代戏曲剧本近三十种,自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所作《闺怨佳人拜月亭》始,至清人黄燮清所作《帝女花》传奇止,或全本,或片段,奉献给读者。编者希望借助戏曲文本,使今人透过戏曲人物、戏曲故事、戏曲场景,真切感知这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上的生活,体会这座古老都城多元与包容的气度,体味其于悠悠历史中曾经历的幸福与惨烈,感受其中流淌的厚重持久的生命活力。
胡同是北京城的 血脉 ,这里既是明清两朝皇亲国戚、重臣富甲、文人名士的府邸宅院,也是集市买卖、酒楼食肆、勾栏曲院的诞生地。漫步胡同中,憨态可掬的门墩、精巧的砖雕、破落的影壁、垂花的二道门,甚至胡同的名字和序号,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探寻建筑遗存里的光阴故事,在市井烟火里感受地道的京腔京韵,体验古老城市肌理中的新锐设计,才真正读懂了北京胡同。
北京的文化遗产建筑在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上,在树、石和水的框架内看北京,乃是欣赏这座城市遗产的一种方式。在寻访北京古迹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的标记往往是一口井或一眼泉,几棵多节的松树,有时是一块石碑或一座废弃的石洞。它们传承了所在地的历史。自然的这三个方面蕴藏着北京的往昔岁月。它们帮助我确定自己寻找的地点,并作出反应。它们往往保持着那些地方的气氖,虽然当地的宗教仪式早已不再。不仅如此,它们还带我认识了从名人到老百姓的许多北京人,他们欣然与我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历。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众声喧哗、异彩纷呈的时代,这一点在当时的报纸副刊上反映得淋漓尽致。杜威、罗素等来华讲学引发轰动,女学生苏雪林因一本白话诗集与一批“新名士”激辩,“性学博士”张竞生的爱情观引发了众多的非议和质疑,《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愤怒辞职……本书试图通过对当时报纸副刊上的热点事件的讨论,分析其政治背景、生存环境、功能转变及其作者和读者群体的构成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20年代北京文化空间的构成与流变。
周小翔、林妍梅、刘静、李秀芹、罗宜军等编著的这本《贾道燕蕴--古都北京的商业文化》是一部以全新角度论述北京商业文化史的著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借用考古与文字资料,沿历史脉络从政治、军事、经贸、民俗乃至绘画等多角度纵论北京商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着重论述北京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作为国都的政治地位对其商业文化的特殊影响。下篇依托近代史实,从行业、街区、集市、会馆、经营、商俗等方面横展北京商业的诸般景象并解析其文化内涵,揭示出北京商业文化的本质特征与历史成因,展现了北京商业在磅礴大气的帝都文化和俚俗俏皮的市井文化共同影响下而呈现的多彩风貌。本书内容系统全面,理论分析角度新颖,既有历史表述,又不失国际视角。此外,翔实的史料和图文并茂的手法,为读者重现了古
北京文化新视点 书系突出两大特色:一是立足北京,将北京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加以介绍、传播和弘扬,重点从文化学视角挖掘北京文化的特色和意义;二是以留学生视角看待北京和北京文化为编写特色,以留学生愿意和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绍北京文化。据我们了解,以这一视角编写的介绍北京文化的书籍尚很少见,具有填补图书市场空白的意义。 书系定位为在北京学习、生活的外国留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北京文化之用;同时,也可作为广大对北京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了解之用。《当年明月照九城:北京的前世今生》为该书系中的一部,本书从70余万年前北京地区早的先民 北京人 和北京文化的源头讲起,再到5000多年来上古时代、夏商周三代,直至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发展和变迁,全面展示了北京的历史和文脉源流。书中紧扣 千古沧桑话北京 这一主题,选
《从建国门到复兴门:漫步长安街》选择从建国门桥出发,因为这里曾是饱受苦难的国人寄托建设一个全新强盛国家的梦想之地。由此自东而西 漫步 ,古观象台历经了600年的兴衰流变;中国海关总署目睹了百余年间国门主权丧失又重获的曲折;坐落于贡院旧址之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见证了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陈列的识字证、妇女选民证和土地证等物,是中国妇女地位提升的直接体现;巍峨的天安门广场建筑群彰显着泱泱大国的雄浑力量;美轮美奂的国家大剧院映射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沉淀和文化自信 一路直到长安街西端的复兴门,今天中国教育电视台就坐落于此,它承载着中国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理念与梦想,与我们一起见证十里长街,百年风雨
本书以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话语料为主,观察这一时期的语气词在语义和读音上的使用和变化规律。考察的语料包括京味小说和汉语教材两大类,多数材料尚未引起重视,因而选题的价值不仅限于理论探索,也对文献学有新的贡献。本书从主观互动的角度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话的主要语气词的语义,把握其基本功能,观察语气词在不同环境下对句子语气的作用及内部差异,通过定量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示出了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口语中语气词的基本面貌。本书进一步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描写分析,证明语气词的互动语义与语音弱化之间的关系:语气词在互动等级序列上主观性越弱,弱化发现的时间越早,语音弱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在语气词的词形及“变体”的确定和相互关系等方面提出的新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这部长篇小说以充满京情、京味的笔触描写了生活在老北京城西南、胡同小院里的几户人家半个多世纪的喜怒哀乐。通过不同时期的一系列大事件引发的涉及道德、情感、信仰等方面的矛盾与冲突,反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社区的壁垒如何被打破,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及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市少数民族如何跨越自身文化和心理的障碍去适应社会的过程。以回族姑娘马秀琪历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考、商品经济大潮冲击,旧城改造失去往日家园,但怀揣理想,百折不挠,扎根民族文化的沃土,成长为有成就的民族学学者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秀琪和尹子轩坎坷传奇的爱情;与邻居各族姐妹情同手足、几十年守望相助的深情。通过对胡同生活,老北京人善良、勤奋、胸襟的细描与民族风情的深度刻画,展现北京多元文化的深厚底蕴、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的发展变
宣武门外在明清一代便是人文荟萃的所在,邓云乡先生曾住右安门里仁街,确是个宣南人。本书稿虽名为“宣南”谭,实则是谈旧京文事的掌故风物,包括老北京的人物、风俗故事等。在作者娓娓道来的话语中,读者若身临其境,与故事中的人物秉烛夜谈。
本书旨在为正在失去的老北京留下鲜活记忆:踩高跷、贴门神,寄托着老北京生动的生活乐趣;锔匠、染坊、日杂挑子,串起老百姓朴素的岁岁年年;牛头肉、二锅头,蕴含着老北京的老礼儿*俗;编席子、采野菜、拉冰床,是再也见不到的困苦;穿“的确良”、戴“羊剪绒”,野营拉练、看露天电影,是新时代的新时髦。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再现了老北京难以复原的精神遗产。
本书是我社 推出的“京腔京韵话北京”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精心挑选了 能体现“京范儿”的30个北京故事,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出来,希望 多的人了解北京这座古城的历史与现在、古迹与人文,感受胡同深处的悲欢离合、寻常人生背后的惊心动魄。 全书分为四辑: 辑“寻访京城秘境”讲述了北京的几处古老的建筑背后的故事;第二辑“红墙里的故事”是故宫“探秘”;第三辑“独特的‘北京地标’”记录的是北京的老涮肉馆、理发店、豆汁店、曲艺社、饽饽铺、健身园里发生的平凡故事;第四辑“孤独的‘守城人’”讲述了一群令人钦佩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北京人。
本书是一部了解京剧基本常识与鉴赏方法的图文百科式入门读物,由 一级编剧、 戏曲评论家张永和先生为响应 “京剧进校园”的倡议,为广大青少年朋友而编写。 张永和先生毕生致力于京剧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在本书中,他对京剧两百年间的发展史做了梳理,并对京剧各个行当、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京剧文化常识做了全面精辟的介绍;同时收录二十四个京剧剧目,含十四个经典历史剧和十个现代戏,可吟咏、可诵读、可排演。 本书意在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京剧,走近国粹。帮助他们通过对京剧基本常识与外在形式包括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的把握,感悟京剧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