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自13世纪始建,16世纪形成,经不断发展,成为全长7.8千米的世界最长城市轴线。它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世界城市历史特有类型,承载北京千年历史文脉与文化传统,也是东亚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中轴线建筑群。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翔实的史料,全方位展现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不仅介绍中轴线概貌及15处遗产,还深入挖掘其形成的历史过程、理念、审美与建筑工艺,同时讲述申遗背后的故事,展望未来发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清晰了解中轴线全貌,深入理解其文化价值,增强走进和保护中轴线的意识,提升参与文化传承的热情,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北京中轴线的不朽魅力。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 梁陈方案 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 大屋顶 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 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 批判复古主义 、 大跃进 、 整风鸣放 、 文化大革命 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作者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与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作者边行边思,带您走进北京的心魂深处。诚如作者所言, 掩卷之余,在幽静的灯火阑珊处,文化北京变为我们心里*温情的底色,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沧桑的历史感,如同一副尽收人间繁花似锦、悲欢离合的煌煌长卷,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于每一个关注北京的读者面前。 本书是人文北京、古都深度游的***书籍。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北京的文化灿烂丰厚。《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从建筑、文学、艺术、人物等方面介绍了古都北京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流传,并深入日常生活的肌理,把握城与人的关系及其特质,配以精美图片,全面展现了北京的非凡魅力。从梳理人类发祥地到天下帝王都的发展历史,再到勾勒现今北京城与人的存在方式,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宏阔与宽厚、包容与亲切 寻觅北京的历史是一次快乐的精神遨游,会让人陶醉其中;品味北京的文化是一种丰富的情绪体验,会让人回味无穷。
《老北京民居宅院》精选了100幅描绘老北京民居宅院的画作,每幅均有简要的中英文字记录、说明。画作中的院落有59座已被拆毁,剩下的也多残缺不全。画作留意院落、建筑的类型和细部做法,恢复了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有风貌,表现了北京历史风貌之美。徐苹芳特为本书作序。作者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从2001年开始,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通过实地调查,辅以历史照片、图像,绘制了百余院落,既有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有两合、一合不成局的小院子。
城市,充溢着现代性理念的投影,而建筑空间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又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物质实体。北京城市的传统与现代,在建筑空间的物质文化、历史记忆与现实中不断被唤醒、重构,塑造出了绵延的人文气息。城市营造、街道坊巷、商业市集、士人活动、宅邸设计与园林艺术,多样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诸多场景,蕴含着繁复的文化符号与意义,为北京城市的人文气息赋予了复杂的内涵。这些情怀和记忆,借由刘凤云、江晓成、张一驰著的《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中的文字、图画或物质文化的形式,凝结在这座城市之中,为今日北京的城市气象积蕴了丰厚的人文传统。
王胜三主编的《雄安新区村落地名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选取当地557个村落地名编辑成录。 部分根据村落得名的朝代、人口、面积等资料,结合地图数据绘制村落地名专题图;第二部分根据现有三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对所辖的村落标准地名、来历、含义、名称的历史沿革,村落的概况、风土人情、历史遗迹、重要事件等内容以词条的形式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根据村落产生朝代信息,将所有村落统一按不同朝代分类组成名录。本书定位为普及、记录雄安新区地名文化的科普书籍,通过对雄安新区村落地名展示,促进读者对雄安新区历史文化了解。
来到北京,多数人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古雅温馨的四合院——北京传统住宅建筑的经典,*民俗风情的文化符号。 小胡同,大历史。纵横交错的胡同是古老北京的名片,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浓缩了历史的精髓,是老北京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缩影。但随着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这些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的胡同数目不断减少,很多胡同已经湮没在记忆的深处了。 《胡同寻故》,在骆玉兰女士的精心组织策划下,不仅有方成、李滨声、赵大年、邓友梅、黄宗江、凌力、从维熙、肖复兴、汪国真等人的生花妙笔,更有诸多普通老北京市民的珍贵记忆,让那些已被岁月湮没的胡同变成了一篇篇情景并茂的文章,使定格在老地图上的胡同“活”了起来……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如掌故传说、岁时节令、婚葬嫁聚等;在建筑方面,北京拥有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也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多的城市,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长城等;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京老字号是竞争中留下的*,如清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为皇亲国戚、百官文武制作朝靴的“中国布鞋家”内联升等……
现如今,老北京三个字,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口头语:电视、报刊、书店、饭馆、小吃店、买卖家儿……都挂出“老北京”的旗号、吆喝着什么,说道着什么,卖着什么,都冠以“老北京”。似乎一阵风起,“老北京”就可以誉满全球,成了中外通吃、老省皆宜的“香饽饽”;成了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万应锭”;成了抓了眼球、逗人心气的“新鲜海儿”! “老北京”真的有那么大的魔力吗?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六大古都之一,城门牌楼、王府民居、胡同坊巷、塔庙寺院 岁月留给这座城市的是挥散不去的幽幽古韵,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在讲述着传奇。 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是一本让人品不够的书,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探寻,去解读。唯有了解它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明朝永乐帝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故宫真的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间吗?中南海为什么叫 海 ?北京四合院大门两侧的门墩有什么用?老北京的鬼市指哪里 这些一个个有趣的话题,你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在“君权天授”的古代,统治者的陵墓是中国丧葬艺术的表现,它不仅反映出建造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也表现了当时的经济状况、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从某种意义上,统治者的陵墓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本书收入了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光武帝原陵、成吉思汗陵、明朝皇帝陵等的陵墓照片,并对其进行了历史解说。
宣武门外在明清一代便是人文荟萃的所在,邓云乡先生曾住右安门里仁街,确是个宣南人。本书稿虽名为“宣南”谭,实则是谈旧京文事的掌故风物,包括老北京的人物、风俗故事等。在作者娓娓道来的话语中,读者若身临其境,与故事中的人物秉烛夜谈。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文史大家邓云乡先生与读者秉烛夜谈,细数宣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掌故,从慈禧、光绪、袁世凯等风云人物到胡适、周作人、齐白石等文化大家,从发生在学术殿堂的名人轶事到饮食起居的街巷生活,往事历历在目,历史就在眼前。
该书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北京四合院保护、研究、设计、施工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学术、技术专著。全书涉及四合院的历史、文化、割据、风水、空间、构造、装修、装饰、设计、施工、保护、修缮等全部内容,是迄今为止包含内容全,技术、艺术信息含量*,涉及方面广的一部四合院建筑专著。本书不仅内容翔实,文字叙述流畅,通俗易懂,而且选用了大量照片和墨线图配合文字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使用方便。 本书适合从事古建筑文物保护、建筑历史研究、古建园林设计施工的广大科技人员及大专院校建筑系师生、中外建筑学工作者、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广大的古建筑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本书以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话语料为主,观察这一时期的语气词在语义和读音上的使用和变化规律。考察的语料包括京味小说和汉语教材两大类,多数材料尚未引起重视,因而选题的价值不仅限于理论探索,也对文献学有新的贡献。本书从主观互动的角度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话的主要语气词的语义,把握其基本功能,观察语气词在不同环境下对句子语气的作用及内部差异,通过定量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示出了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口语中语气词的基本面貌。本书进一步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描写分析,证明语气词的互动语义与语音弱化之间的关系:语气词在互动等级序列上主观性越弱,弱化发现的时间越早,语音弱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在语气词的词形及“变体”的确定和相互关系等方面提出的新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白云观志(附东岳庙志)》记述了白云观和东岳庙各方面的情况。在卷一白云观小志中,作者引经据典考证了白云观从唐代建立到清代的发展历史。卷二白云观记事,记述了历代方丈、道士小传、斋日、道观之区别、授戒、道士之生活及宗规、方丈资格、经济的状况、道教分派。卷三诸真宗派总簿,共记八十六派。卷四白云观碑志,收录了明正统时至民国十七年的碑文。卷五为东岳庙志,分小史、碑志、方丈、东岳庙与白云观之异同四部分,并附七十六司说。卷六东岳庙七十六司考证,七十六司指的是俗传的地狱中的各衙门。卷七补汉天师世家,从五十代天师记起,到六十一代天师止。附录为白云观调查报告。
白云观访信录》是日本学者吉冈义丰的研究性著作。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部分详细介绍了道士的日常生活、工作职责、具体分工,观宇的清规戒律、救济功能,以及祭神的分类、仪式、贡品等内容,并提供了民国二十九年和三十二年的住观道士的资料。第二部分探源溯流,对白云观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分别介绍了唐、金、辽、元代白云观的发展概况,对天长观、长春宫与白云观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基本阐释。第三部分回顾了全真教的成立过程,介绍了全真教的基本思想,并涉及始祖王重阳、二祖马丹阳的生平事迹。第四部分实则为作者实地考察白云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包括观内的饮食住宿、管理上的矛盾、各殿堂的布局风貌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