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如掌故传说、岁时节令、婚葬嫁聚等;在建筑方面,北京拥有最典型的胡同和四合院,也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如故宫、颐和园、圆明园、八达岭长城等;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北京老字号是竞争中留下的,如清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为皇亲国戚、百官文武制作朝靴的“中国布鞋家”内联升等……
“京华感旧录”,分艺文、风土、掌故、人情、名胜五种分类,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轶文章,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心目中老北京时期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是一本介绍旧京文化的大众读物。
《北京梦华录》连载于1934年之《盛京时报》,回忆了晚清民初时期之北京的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如点心、粥、茶馆、酒馆、戏曲、工艺品、婚嫁风俗等,这些叙述多是穆儒丐所亲身经历及其见闻,读来历历可感。在这些细琐的回忆与描述之间,寄托着作者之情感与心志。满族作家穆儒丐取意于《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中国古代“清明上河图”式的风俗笔记,对亲历的往昔生活一一盘点,也是如张宗子在《陶庵梦忆》中所寄托的遗民心绪,繁华皆成旧梦之慨也。这些文字,虽是写老北京之风俗文化,因是写他自己的所闻所见,大体上还是以旗人社会的生活为主。故命名为“北京旗人梦华录”亦可。
北京的老天桥,名扬中外。天桥市场内,游艺、小吃、商业、医疗,五行八作,无所不包,集吃、喝、玩、乐、购物于一地,是广大平民活动和求生的场所,在北京民众生活中具有很大影响。 天桥还曾是北京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曲艺、杂技中有些曲种和节目,如相声、双簧、快板、车技等,就是在天桥发展起来的。天桥培育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著名的艺术家。 天桥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部,前门至永定门的中段,现今天桥南大街北口的十字路口处。 元朝时这一带是元大都的南郊。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此地才成为外城内的中心。当时天坛、先农坛的北墙外,有东西走向的一条河,是皇帝从皇宫到两坛祭祀必经之地。明朝在此建起颇为壮观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挡
王家伦、高万祥两位先生主编的《苏州文脉》,较 地体现了上面提出的要求,可谓是苏州文化整理、研究和普及工作的一个很好的突破。 《苏州文脉》的总体设想,是以历史名人事迹的记叙为经,从各个不同角度展开,介绍有关人物的诸多方面,窥见那个特定时代的风情,感受这座城市的悲欢冷暖,永葆一个 代风华的梦。 宏观上看,《苏州文脉》的总体构成,是以人物为主线,从吴地三千年历史长河中,挑选了近百位耆宿乡贤或有过重大影响的人物,以生年次第相承,以其姓名命篇。每篇文字,多含“历史回放”“轶事趣闻”“诗文赏读”“寻古访胜”“文化辞典”等五个部分。
本书回忆了十几位文化界的北京老人儿,“老人儿”是北京话,指老资格的人。书写这些老人儿的人生,也是为历史积累宝贵的文化财富。 单弦艺人常澍田,书画宗师李苦禅,评书演员马增锟,相声名家李文华、常宝华,“京城叫卖大王”臧鸿,音乐家白奉霖,话剧导演班赞,文化名人钱亚东……他们都是各行业的翘楚,是各种北京文化的代表者和传承者。 这些北京胡同里的大爷们,已经跟胡同一起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是在作者徐德亮的生花妙笔之下,他们的形象再次生动、鲜活地跃入读者眼帘。他们的精彩故事,读来或令人捧腹,或令人扼腕,或平和,或激烈……而且有着徐氏特有的相声韵味。让我们通过本书,了解这些北京老人儿文化生涯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并向他们代表的北京文化致敬。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作者伴随着这座古都一起成长,他看到处处皆文化的老北京正在渐渐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灯火璀璨、人声喧嚣的现代都市逐渐崛起,心中满是怀念与不舍。作者根据所藏清末民初有关名人信札、书刊、文献等众多珍贵史料,对发生在北京地区,特别是教育文化界的一些鲜为人知的“陈年旧事”作了非口述式的“披露”和记述,对于了解和研究老北京那个时期的一些“往事”,提供了相关的“细节”和非常有价值的史料,展现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北京文化圈的那些事儿!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作者伴随着这座古都一起成长,他看到处处皆文化的老北京正在渐渐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灯火璀璨、人声喧嚣的现代都市逐渐崛起,心中满是怀念与不舍。作者根据所藏清末民初有关名人信札、书刊、文献等众多珍贵史料,对发生在北京地区,特别是教育文化界的一些鲜为人知的 陈年旧事 作了非口述式的 披露 和记述,对于了解和研究老北京那个时期的一些 往事 ,提供了相关的 细节 和非常有价值的史料,展现了老北京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北京文化圈的那些事儿!
本书是在创新文化视角下对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进行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从创新文化的基本理论及成都市开展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两方面出发,借鉴相关学科理念,探寻成都构建世界文化名城所需要的新生态体系道路,明确各个创新主体的责任和目标。本书首先将创新文化和和创新生态体系基本理论同成都城市文化、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结合起来纵向评价分析,再用同样的理论对成都与其他国内外城市的创新成就和潜力做横向比照,终找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过程中存在的提升空间,并从创新文化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对策思路和建议,为公园城市建设和成渝地区的 两中心、两高地 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