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 江苏卷》是 书楼探踪 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著名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蕞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起源于1851年的派克弄(Park Lane),延筑至浙江路、俗称大马路。本书是一本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普及读物,以南京路街区的建筑为主题,透过陈旧的砖石风景,寻找城市的历史。南京路街区一直是上海城市的中心街区,其城市风貌形成于20世纪初上海的繁荣时代,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显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创造力。本书聚焦特色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从文本层面准确呈现了老建筑、老弄堂历史人文积淀,从一幢幢建筑里,发现人与社会的真实存在。
作者们聚焦乡土江南,精心绘制独具特色的市镇文化长卷。应该说,对于江南市镇,人们并不陌生,据一位市镇史研究学者的不完全统计,1980-1999年间,学者发表的市镇史论文近700篇,区域市镇史研究论文为500余篇,其中江南占了近一半。但略加检点可以发现,以文化为主题,或者从文化的视角契入市镇社群生活之作并不多;特别是,那里充满着的浓厚的学究气息,令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参与本丛书撰写的主编和作者还够不上学究的资格,因此作者们着意将深奥的学理融化在浅显的文理之中,以生动的文法演绎迷离的生活法则,用真观的图片激活僵硬的文字,总之,尽可能地还原文化存在的本来状态。江南名镇太多,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周庄、同里、东山、甪直、盛泽、南浔、西塘、乌镇这8个市镇。
扬州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境内水道纵横,润泽城民。早在清代,清代学者刘文淇就著书《扬州水道记》,是一部考证叙述扬州境内运河水道变迁沿革的重要历史地理著作。如今,扬州学者赵昌智、赵阳等对该书进行了点校,广陵书社再版即将问世。清代学者刘文淇是一名经学专家,同时也精于校勘。他所著的《扬州水道记》,叙述了邗沟即扬州至淮安运河水道的变迁及沿革,旁征博引,追根寻源,正讹纠谬,十分精核;记录了围绕水道治理朝廷与地方、水利与漕运的意见、纷争与协调,有理有据,条分缕析;同时还反映了沿途城镇的变更和风光民俗,材料丰富,文字生动,间引诗文,涉笔成趣。其学术价值、文献价值都极高,所以一问世便受到好评。
苏州古城立基植根于美丽富饶的苏南平面、太湖之滨的百河水乡之城,是一座经典的泽国水城。如此古老、宠丽、规整的大水城,在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珍稀,具有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价值。 编撰《天堂水城—苏州护城城河览胜》,意在正名,意在传承。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对苏州护城河的认识和宣传,都很不到位。不识护城河真面目,不识春秋遗物,不识宏大瑰宝。苏州护城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默默地、忠实地守护着苏州的城基城根,对于苏州古城长久、全面持续发展,创造甲富天下的雄州天堂,具有直接的举足轻重的特殊历史作用。
本书通过检索、查阅《申报》数据库、上海图书馆“晚清民国报刊数据库”、宁波图书馆馆藏地方报纸检索系统(1899-1999年)、浙江省档案馆民国浙江报纸数据库、美国斯坦福大学Late Qing and Republican-Era Chinese Newspaper数据库、宁波市档案馆馆藏报刊等,系统整理刊登在《申报》《新闻报》《时事公报》(1946年2月11日后改称《宁波时事公报》)、《宁波日报》等报纸上的宁波家谱纂修启事。事公报》)、《宁波日报》等报纸上的宁波家谱纂修启事。
《徽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办,以刊发海内外徽学领域近期新研究成果为己任的学术集刊。创办于2000年,是海内外很早公开出版的连续性徽学研究专门出版物。所刊载论文的引
《江浙文化》(原《佛教与江浙文化》)由中国计量学院佛教与江浙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是一本具有较高质量的学术出版物。本辑收录了当代江浙学者研究佛教义理、文学与宗教、历史与现实、江浙文化等方面的二十篇文章,全
作者们聚焦乡土江南,精心绘制独具特色的市镇文化长卷。应该说,对于江南市镇,人们并不陌生,据一位市镇史研究学者的不完全统计,1980-1999年间,学者发表的市镇史论文近700篇,区域市镇史研究论文为500余篇,其中江南占了近一半。但略加检点可以发现,以文化为主题,或者从文化的视角契入市镇社群生活之作并不多;特别是,那里充满着的浓厚的学究气息,令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参与本丛书撰写的主编和作者还够不上学究的资格,因此作者们着意将深奥的学理融化在浅显的文理之中,以生动的文法演绎迷离的生活法则,用真观的图片激活僵硬的文字,总之,尽可能地还原文化存在的本来状态。江南名镇太多,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周庄、同里、东山、甪直、盛泽、南浔、西塘、乌镇这8个市镇。
浙东向来为风景胜地,历代士人称羡不绝。东晋时期,衣冠南渡,士大夫阶层从北方南下,对南方迥异之景色,颇为倾心。特别是从会稽南下,朔流而上,山川秀美,“渌水荡漾”,如入诗画之境。此情此景,文人们诗性大发,所以正如傅璇宗先生所言,“中国的山水诗在这里滋生”。有唐一带,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大约有400位唐代诗人在此地创作了2000多首唐诗,“唐诗之路”的概念由此滋生。本专辑即以此为研究主题,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江苏卷》是“书楼探踪”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 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江苏卷》是“书楼探踪”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 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江苏卷》是“书楼探踪”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 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