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名山 ”。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尔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五台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贤慧同志的《商路漫漫五百年》正是从文化的深层内核中揭示出山西商人创造历史奇迹的精神力量,展现了活跃在明清商业历史舞台上的诚贾良商的生动形象。可以说,作者以她饱蘸激情的笔墨,为纵横商界500年的山西商人续写了一部“西帮货殖列传”。山西商人的兴与衰、成与败、经验与教训同样弥足珍贵,都应该是现代诚贾良商引为借鉴的生动教科书。
千百年来,长治的先民经历了多少朝代的更替,饱受了多少岁月的沧桑,然而,他们却坚守故土的文化之魂,带着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美好理想,载歌载舞,用独特的民间艺术洞穿时空的隧道,诠释生活,演绎历史,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崇尚和追求。
本书是近20年来对中原文化核心区嵩山和周边地区古文化、古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辑辑录了31篇论文,分为综合研究、文物考古研究、地质地理研究、史学研究、相关研究5部分,在环境与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嵩山文化圈”的科学概念,阐释了以嵩山为中心形成的中原古文化在中华文明形成中所起的主源与核心作用。本书适合考古、古文化、地质地理、环境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王沂暖先生在他的《新注》中说:有人说《大学》是孔子的大弟子曾子所作,此盖臆测也,要之与《礼记》一书同为战国末年之作,但其思想内容,乃为儒家之绪余,则可信也。我写的这个新注,与朱注或有出人。现在总结起来说一句,大学之道,包括两个基本的学习,一是做人,二是生财。 在《自述》中又说:我在一师读了四个年头,那时有一位国文先生叫真,他很喜欢我。他崇奉孔子,尤爱明末大儒刘宗周。明儒学案中有刘宗周的蕺山学案,蕺山是他的别号。他学宗慎独,因此我也爱读蕺山学案,更喜欢他的慎独学说。慎独之说,出于《大学》《中庸》。奠现乎危,莫显采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不愧于屋漏,内省不疚,这便是慎独之实质。我从此亦以慎独自律,定了两名言为座右铭,日:“必慎其独,行己有耻。”对于读过的四书五经,视之为珍宝,也为我做
赵俪生先生名牲,以字行,生于1917年6月14日,山东省安丘县人,中国史学家。赵家本为书香门第,但是至赵先生出生时,其家已破落。可能由于赵家素有重视文化的传统,也可能因为赵先生是家中的男孩子,更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赵先生早年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先是在家乡读小学,接着到青岛胶济铁路中学读初中、高中,至1934年又以优异成绩同时考上北大和清华,后人读清华大学外语系。早在青少年时期,赵先生便显露出才华。上初三时,他热心新文艺,与另外六位同学组织了“浪花文艺社”,并在《胶济日报》上发表白话诗、散文、短篇小说和短译文。进入清华大学后,他担任过清华文学会主席,编过《清华周刊》。
《陇上学人文存:段文杰卷》于我们是一桩幸事。这不仅是由此而对段文杰先生这样一位年已望百的敦煌学耆宿的学术成就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治学思想上多所借鉴,获益甚丰,愈让我们高山仰止和心灵得到滋溉的是,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常常体现着对于一种事业执着的坚守探求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远见卓识,并以此而着这一事业走向更为广阔光明的前程。他的学术成就,正如有学人礼赞的那样:“和莫高窟的敦煌学艺术的里程碑式成就密不可分”,“他的生命最强音和敦煌交织在一起。”
哪个地区生发蕴育了中华文明? 哪座山脉被称为“华夏龙骨”? 你所了解的太行是一座山脉?一个区域?还是一种文化?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一系传承延续,而其他古国已经断裂分化? 为什么经历征战迁徙的史前部落,最后都选择在太行地区安顿? 为什么大洋彼岸的美洲印第安人,保留着中华远古文明的痕迹? 为什么隋唐风云争霸,唯有太行地区的李氏家族最终赢得天下? …… 众多谜底,太行三部曲将为你逐层讲透、步步展现,带你走进史前蛮荒世界,从那里开始解读八百里胜地的上下五千年文明。
内容简介
《长安学丛书:张西堂卷》选取了20世纪著名经学专家张西堂先生的4部代表著作,以展示其学术成就。1.《经学史讲义》。这是根据张先生经学史课程的讲义整理而成的著作,首次出版。2.《诗经六论》。这是在影响比较大的一部著作。该书曾于1957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3.《诗经选注》。根据讲义手稿整理,首次出版。现存原稿有三个版本,都保存有先生批注修改的文字,本次选编主要是将三个版本做了一些综合,其加的文字基本未录入。4.《尚书引论》。《长安学丛书:张西堂卷》曾在1959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先生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将此4部书合编为《长安学丛书:张西堂卷》,是大体上能够反映张先生在陕西的学术贡献,从中可以看到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一贯严谨的研究方法。
《于右任卷》选录了于右任先生的诗词文选之精华。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一生情系祖国,自青年时期即投身民主革命,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封建统治,反对列强侵略而不辞辛劳,早年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宣传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曾先后创办复旦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为救国救民培养人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出任交通次长,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出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晚年在台湾仍渴望祖国统一。他的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敬仰。《于右任卷》按文集、诗集、词集、曲集分类,以时间顺序编排,收录了于右任先生生平的主要代表作品。
陶寺,山西省襄汾县一个极为普通的村落。4000年来,这里的人们过着平凡而宁静的生活。他们从不知道在这块黄土地下竟然掩埋着一个曾经无比强大、无比辉煌的王国,更无法想象这里就是中国最早的都城。然而,20世纪70~80年代和21世纪在陶寺进行的两次考古发掘,震惊了世界。于是,众人将目光聚焦在这里,注视着考古学家手铲下的每一个发现,探寻着这个消逝于4000年前的神秘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