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刊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书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学术专题。重点专栏,发表了《和田出土文献刊布与研究的新进展》(荣新江)、《于阗语高僧买人契约》(段晴)等系列论文;除对敦煌吐鲁番各文献进行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的考辨外,并对《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等2007年出版的重要论著进行评介,对《敦煌吐鲁番研究》至十卷的目录进行了分类整理。
《藏着的关中(秦人百相)》讲述的是:中国的华夏文明史、正是大众百姓所孕育的。大众百姓的“民文化”,早已渗透在地域的百姓日常生活中,渗透在他们的起居、劳作和礼仪交往中,甚至是以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一代代沿袭下来。比起官文化,“民文化”没有那么严密与精到,却无比鲜活,充满生命力。这正是作者30年来把相机镜头对准已物质形态化的“民文化”的机缘与动力。
本书是全面研究陕西民间刺绣艺术图文并茂的著作,也是我国近年来探索民间美术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本书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绣品资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资料大多是编著者亲自调查而来。编著者本身是对陕西刺绣充满感情的艺术学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们与一批艺术工作者开展田野调查,坚持近20年。陕西100多个县市,他们足迹几近一半,而征集作品的县市,竟占到90%。加上他们行家的慧眼,所选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质精彩,诸如枕顶、裹肚、虎头帽、儿童马甲、围嘴兜、虎头鞋、鞋垫、袖套、门帘、落发夹、遮裙带,等等,向人们展示了一片艺术的新天地。而描摹的刺绣中的28式鱼纹、48式鸟纹以及24件针扎扎样式黑白描稿,更可见编著者的苦心和认真。对于陕西民间刺绣的关注和考察,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陕西的艺术工作
暂无内容简介。。。。。。
新安江,一名徽港,发源于安徽省与江西省交界的怀玉山脉率山主峰六股尖的东坡。它是钱塘江干流之一段,因流经旧新安郡境,故名。新安郡始于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置,治始新县(今浙江淳安县西),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淳安,安徽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等县及黄山市的一部分和江西婺源县地。据说,“新安”之名源于祁门县西55千米处的新安山。隋开皇九年(589)改新安郡置歙州,治休宁县(今县东万安)。义宁元年(617)移治歙县(今县),辖境较先前的新安郡有所缩小,相当于今江西婺源,安徽祁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六县及黄山市的一部分。后世以“新安”为歙州、徽州(北宋末宣和三年即1121年改歙州置)的别称。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宁夏文化既有浓郁的北方少数民族生活文化气息,又有浓重的中原文化特质和文化理念,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回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红色经典文化、以“两山一河”为代表的大漠黄河生态文化、古人类遗址和古生物化石遗址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西夏遗存文化、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成果文化的展示,向人们介绍了宁夏九大主流文化。多层次、多方位给人们留下美妙的心理感受。充分体现了宁夏文化源与流的历史传承的悠久性、区域分布的差异性、创造主体的多元性、建构形态的复合性、发展传承的互补性。
暂无内容简介。。。。。。
暂无内容简介。。。。。。
一条烽火边墙,串联起两千年的他乡明月;黄土戈壁,隐藏着多少昔日气节和未来的尊严。那些古老的英雄家族,又怎样面对这些西来的偶像,听一曲地老天荒的绝唱;看一个穿透时空的梦想。 这里曾经发生的一个故事,持续了两千多年。故事里,一代又一代的战士们出生,成长,战斗,被杀或老去。在战争的间隙,会出现一些平静的时光,战争的双方便重归游牧和农耕的生活,同样的事情周而复始地上演了两千多年,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更多的人,更新奇的事,更多样的选择。 这个世界里,我们的战争双方,却拥有如此相近的眼光,土地.生活。于是,故国的城垣坍塌了,昔日英雄在传说中升入天国。 故事的主角们终于可以回过头来,面对自己的祖先、邻居和后代。这就是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