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沿黄河而行,从上游直至下游,一场黄河探寻之旅,是寻找黄河历史记忆之旅,是感受黄河流域风土人貌、时代变迁之旅,更是真实体会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酣畅过程。 《黄水谣:沿黄纪行》按照黄河上、中、下游分为三辑,对黄河全流域重要城市、关键节点进行了扫描,多点和多侧面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性变化,文章旁征博引,有历史性的探讨,也有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思考。通过近距离观察,带领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2011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借势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借助独有的历史文化优势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河南正在强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并以此助推和引领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 2012年,河南的文化建设要取得更大成就,必须紧紧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一主题,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六大工程”,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中原是我国古都*多的一个地区,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中原的古都的介绍,以及古都的发掘和考古发现,阐述每一个古都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深远影响。其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著名古都的历史史料,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佛教有许多神灵,制作佛像是宣传佛教思想的重要途径,所以佛教有 像教 之称。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66年开始建造石窟,代代兴建不息,到元代仍在修建,千年凿击出数以百计的窟龛,南区和北区合计编号窟龛735个。本书首先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形制以及莫高窟的首创、窟主、工匠等。其后分十六国北朝时期、隋代、唐前期、中唐以后等专题,详细论述了莫高窟不同时期开凿、建造的缘由和历史文化背景于石窟规模、特点等。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包括各种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生产商贸消费民俗、民间信仰等等。这些民风民俗反映甘肃各族人民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本书通过对甘肃境内流传的节日民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民俗事项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进行全面梳理、记录,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民俗事项的发展、流变和传承发展进行深度描述、理论探讨。
本书作者通过对中原地名的来龙去脉的介绍,深入探讨了中原地名文化的深刻内涵,其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这些人物的历史史料、传说以及趣闻轶事,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本书作者通过寻根作为线索(暂定),探讨了中国很多姓氏的历史来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史料以及趣闻,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全书融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本书是在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郑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郑州市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的第四本年度区域性文化发展报告。《2011-2012年郑州文化发展报告(2012版)》由总报告、分报告、专题报告、个案研究和大事记五部分构成。其中总报告是全书的核心和统领,全面回顾和总结了2011年郑州文化发展的重大业绩和成功经验,综合分析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的背景下,郑州文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对文化发展趋势作出了科学预测,并提出了2012年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分报告围绕文化建设的不同领域就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形成年度发展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围绕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公共艺术发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