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详细介绍了游牧文明的兴衰历程,着重讲解了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历史,并将其与其他国家的游牧发展做了比较。作者在书中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迁徙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的轨迹,让人信服地剖析了草原畜牧业发展必然超越游牧生产阶段,达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现代化畜牧业阶段的趋势。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是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各色人物-君主,红衣主教,廷臣,商人,哲学家,艺术家,巫师,女人,土著等-绘制的群体素描,他们因不同的地位和身份而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生活样貌,但又有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共同特征和历史局限。历史学家们的深入浅出,既严谨又生动的笔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真实的人物,带我们进入那段鲜活,璀璨的历史。
德国真是谜一样的国家,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那可怕的军事力量一度令全世界为之震惊和恐惧;经过两次大战的惨败,它又像传说中的不死鸟那样,浴火重生,再次迅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对于德国和德国人,我们究竟了解多少?我们怎样才能真正认识他们?《文化新视野丛书·德国文化解读:人类文化苍穹的双子星座》作者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德国和德国人,把握住了德国人的民族特性,也就把握住了德意志民族长期以来呈现出巨大活力的源泉。 美国学者戈登·A·克雷格认为:“对德意志这个国家来一个概括,人人都感到很难,大概是因为德国人总是不像其他各族人民那样服从逻辑法则。” 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德意志的灵魂道德是多重的、多源头的、混合重叠的,而不是实实在在建立起来的,——而
本套丛书从人文视角对西藏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民俗进行精当展示,独到解读、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各分册在内容上较多吸收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注重讲故事,雅俗共赏。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西藏文学,诞生于西藏雪域高原这广袤辽阔却又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在高原各族人民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生产、生活中,在本土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萌芽、成长、发展,刻录着雪域高原的文化风貌和高原民族的精神世界。藏族文学史上下几千年,内容涵盖非常广泛。本书创新编排思路,突破文学史一般写作模式,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以口传文学类型、书面文学类型划分方式,对西藏文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精当介绍,积极提炼西藏历代文学作品的智慧、深沉、纯净和敬畏,反映作品中延绵的民族精神世界
本书从服饰、面具、建筑、家具、刺绣、绘画、装饰品七个方面,对陇南白马藏族的美术文化进行了全面整理,并以艺术学为核心,运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对白马藏族各类美术造型进行了系统阐释。同时结合民族学、考古学、民俗
日光之城遇见大运河,布达拉宫特展图录聚雪域奇珍 百余件文物讲述千年传奇,艺术装帧呈现文物之美 内容亮点: 本书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布达拉宫 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 配套图录。布达拉宫首次与西藏自治区外博物馆合作办展,适逢布达拉宫申遗成功30 周年,让雪域珍宝与更多观众见面。 3大板块展示来自雪域的世界文化遗产:延续展览 千年巍峨 万象其中 天路神工 篇章设计,从历代传承论至当代在布达拉宫修缮保护工作的积极探索。 100余件文物内涵深入解读:涵盖壁画、唐卡、造像、佛事器物、生活用具、服饰等,从工艺细节延伸至背后的宗教、艺术、文化内涵,深入 读展 。 3篇专论、1篇策展手记:多维度阐释布达拉宫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从展前走到幕后。
《中国藏药(汉藏对照)》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专项重大资助项目之一,是科技部启动的 藏药古籍文献的抢救性整理研究 的子课题,是一部传统与现代药学结合的藏药工具书。《中国藏药(汉藏对照)》参证古今中外有关文献,收载的藏药由植物类药、动物类药、矿物及其他类药三部分构成,均是藏医临床上常用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藏药,介绍了每一味藏药所属原植(动、矿)物名称、藏文名、音译名、拉丁名、采集加工方法、人药部位、性味功效、药理作用等内容。在药理作用方面,结合了现代药理研究方式,记录了大部分药物的动物病理实验、活性成分分析、毒性等内容,对广大读者了解藏药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藏药传承与发扬、弘扬民族特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聂晓阳主编的《微观西藏(汉英版)》是一本带领读者走进西藏人内心深处的书,采用微博体,用真诚的心态,找到尽可能多的真正了解和理解西藏的人,挖掘和呈现那个了走马观花、一惊一乍和非黑即白的西藏真容,通过大量有血有肉的细节,拼接出一个有喜乐有忧愁有希望也面临挑战的西藏。 希望本书中的每一条“微博”,都能够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被想象和偏见阻隔的厚门,帮助人们登堂入室,一窥西藏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