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西藏 丛书旨在通过新手法、新视角,点面结合,立体呈现,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全套丛书分为两辑:一是 西藏风情 系列:包括《雪域经轮 西藏宗教考释》《藏地风土 西藏民俗趣谈》《物华天宝 西藏艺术掠影》《高原华章 西藏文学撷英》《流年乾坤 西藏历史述略》,全方位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时代亮色;二是 西藏历史文化名人 系列:包括《松赞干布》《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九世班禅传》《首席代表阿沛 阿旺晋美》,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侧面反映西藏社会的演进和转折,让历史人物走进新的历史方位。 西藏民俗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民俗形式多姿多彩,饮食、服饰、居住,茶醇酒香、色彩斑斓的西藏生活民俗;诞生礼、婚嫁、丧葬,西藏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苯教
格萨尔率领众多勇士一生南征北战,降妖除魔,降服了十八大宗等以四大魔王为主的大大小小的妖魔。格萨尔之母果萨拉姆王妃得了重病,经多方医治和经忏都难以被挽救而命终。因果萨拉姆是金刚亥母的化身而无需超度,她自身前往地狱,看到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了六道众生来到地狱;北方魔王鲁赞和霍尔白帐王、姜国的萨当王、门国的辛赤王等在地狱忍受着严寒、酷热的痛苦。于是她向十方佛祷祝,莲花生大师也来到地狱把无数有情众生引入善道。除了格萨尔,无人能把以四大魔王为主的罪人们、遗落在黑绳地狱的有情众生从因果报应的痛苦中解脱。若他们不能获得解脱,格萨尔王的世间使命便不能功德圆满,因此需要雄狮王格萨尔亲自到地狱一趟才能让其他众生获得解脱,于是果萨拉姆还魂充当阴阳使者去了东方花岭。 雄狮格萨尔王按照母亲和姑母
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遗产。西宁周边经过2100多年的开发,这些散落在湟水两岸的古村落是我们的先民披荆斩棘留下来的历史符号,也是他们茹苦含辛留下来值得纪念的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批古村落正在急速消亡。现在追述这些村落的历史,就是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文化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页。
本书是CCTV4(国际频道)和纪录片频道等多家视频网站热播,并获得视频网络高度追捧的央视开年大作《第三极》图文珍藏版。 本书秉承原片创作风格的优秀“基因”,以国际化叙事方式讲述地球处人类生存的30多个真实感人故事,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情况,体现了独特的高原社会风貌、自然风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充分表现了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样态,是一部“洗眼涤心”之作。 本书文字清新,配图精美。加入了纪录片的延伸阅读、拍摄花絮、观众评论集萃、专家研讨会述要,以及《第三极》推荐自驾线路等信息,丰富了内含,弥补了电视片载体难以体现的不足。 赠送的珍藏版DVD是拍摄者在拍摄过程中的艰辛是给广大读者的特别奉献。
人文西藏 丛书旨在通过新手法、新视角,点面结合,立体呈现,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全套丛书分为两辑:一是 西藏风情 系列:包括《雪域经轮 西藏宗教考释》《藏地风土 西藏民俗趣谈》《物华天宝 西藏艺术掠影》《高原华章 西藏文学撷英》《流年乾坤 西藏历史述略》,全方位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时代亮色;二是 西藏历史文化名人 系列:包括《松赞干布》《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九世班禅传》《首席代表阿沛 阿旺晋美》,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侧面反映西藏社会的演进和转折,让历史人物走进新的历史方位。本书全面介绍了清末民国西藏地区宗教上层人物九世班禅的生平掌故,九世班禅不仅佛学造诣极深,而且有政治远见、顾全大局。书中精当利用历史文献、典籍、档案资料等,真实展示了一个宗教领袖
一部青藏高原旅行故事集,以旅行者的视角书写古老高原的风土人情,讲述高原上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一辑 到离天近的地方去 ,行走在高原,每一场邂逅都是奇遇:雪山,湖泊,星空,牧场,荒原,善良的牧民,幸运的旅人;第二辑 与神的孩子相遇 ,记录旅途中因缘际会的藏族友人:用画笔看护留守儿童的唐卡画师;用电影和世界对话的藏族青年导演;从草原牧场走上戛纳电影节红毯的牧民姑娘 他们往返于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梦想与现实,他们的生活史勾勒出古老的高原从过去向未来延伸的轨迹。
藏地的神秘是缘于地域的。无论是西藏还是川.甘.青一带的藏民族聚居地,都在高海拔的雪山草地间。因地域而生并承传至今的民情风俗,信仰和独特的文化纽带,严酷的自然环境,铸就了非常的人文历史。 写这本书里的故事时,民间的传说,小时候从奶奶嘴里听来的故事,翻阅史料时偶然获得的精彩都排着队走进书本。不求今生,但求来世的无尽期待,命运捎来的无奈,情爱的泣血,追梦的艰辛,商海的挣扎,为报恩而数十年的苦苦等待都在属于他们的章节中得到展示。 在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去阅读逝岁中深潜的历史,会对人性的演绎诠释出蓝天白云的感受。
青藏高原以其壮美自然的风光和朴实的生活图景吸引了无数的关注和迷恋。相对于南极、北极,青藏高原是地球的 第三极 。在这个特殊的地理区域中,人们为了个体生存与家族幸福,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平衡共生,做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奥秘就藏在《第三极》里。本书是大型电视纪录片《第三极》同名图文珍藏版,本书用30多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为读者展示了青藏高原上的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美和生命共舞、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独到的高原社会风貌和自然图景及其深刻人文情怀和意蕴。本书聚焦当代西藏人的生活,呈现当代西藏的心灵史,贯穿了一个看来平淡无奇,实则关乎国家、民族以及个体生命根本的人文主题。本书秉承原片创作风格的优秀 基因 ,以国际化叙事方式讲述地球处人类生存的鲜活故事,从人与自
格萨尔王七十岁时,闻知一个名叫扎西朗杰的王治理着不丹国,此时的不丹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不幸的是,王妃罗布桑姆辞世。正当南太斯王为去世的王妃举行上供下施、祈福还愿等荐亡法事之时,其治下的密宗法洲庙宇之庙主桑杰益西与吉祥法洲庵之庵主希热衮炯二人却因前世宿业,彼此两情相悦,不顾教法沉浸于鱼水之欢中。不久,庵主有孕在身,臣民皆知胎儿之生身父亲为桑杰益西,因而满城谣言,议论纷纷。 见此情况,扎西朗杰王治下之上师、达官贵人责令庙主和庵主从此不得踏入圣法净地半步。未料,生性嗜好杀戮之密宗法洲庙宇掌堂师蛇头却对上师、达官贵人对那二人做出的惩戒甚是不满,一再扬言若不诛杀破戒的庙主和庵主便是助纣为虐。*终在扎西朗杰王亲自劝说之下,掌堂师才勉强答应将二人流放至卫藏地区。 遭流放的二人
格萨尔王七十岁时,闻知一个名叫扎西朗杰的王治理着不丹国,此时的不丹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不幸的是,王妃罗布桑姆辞世。正当不丹国王给去世的王妃举行上供下施、祈福还愿等荐亡法事之时,其治下的密宗法洲庙宇之庙主桑杰益西与吉祥法洲庵之庵主希热衮炯二人却因前世宿业,彼此两情相悦而不顾教法沉浸于鱼水之欢中。不久,庵主有孕在身,臣民皆知胎儿之生身父亲为密宗法洲庙宇之庙主桑杰益西,因而满城谣言,议论纷纷。见此情况,扎西朗杰王治下之上师、达官贵人责令庙主和庵主从此不得踏入圣法净地半步。未料,生性嗜好杀戮之密宗法洲庙宇的蛇头掌堂师却对上师、达官贵人对那二人做出的惩戒甚是不满,一再扬言若不诛杀破戒的庙主和庵主便是助纣为虐。*终在扎西朗杰王亲自劝说之下,掌堂师才勉强答应将二人流放至卫藏地区。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青藏高原碉楼研究》在深入、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上,依据建筑材质、平面形制、内部构造及建筑特征的不同,首次提出青藏高原碉楼存在两个大的区系类型:即横断山区系类型和喜马拉雅区系类型。这两大区系类型的分布,前者以川西高原即东部藏区为中心,后者则以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南地区为中心。这两大区系类型的划分,是本书对青藏高原碉楼整体认识上的一个重要突破,它反映了青藏高原碉楼发展进程中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地方传统。
《西藏古近代军事史研究资料选辑》由次旦扎西、杨永红编著,西藏古近代军事史的内容,散见于藏汉古史籍,史料浩如烟海,对于广大研究者搜寻、查找,实为不易。有鉴于此,我们将在编写《西藏古近代军事史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整理编排成《西藏古近代军事史研究资料选辑》,以飨读者。
余永红*的《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研究》从服 饰、面具、建筑、家具、刺绣、绘画、装饰品七个方 面,对陇南白马藏族的美术文化进行了全面整理,并 以艺术学为核心,运用形式分析的方法对白马藏族各 类美术造型进行了系统阐释。同时结合民族学、考古 学、民俗学以及陇南地方文史等学科知识,广泛吸收 近年来白马藏族相关研究的*新成果,对陇南白马藏 族的美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也是国内外学术 界首次从美术学科角度对白马藏族文化的系统研究。
本书辑录了“*之旅”项目从发端到实现的一个个难忘瞬间,用大量文字、图片、原始策划资料,生动描绘了上海广播电视工作者挑战极限、勇攀*的豪迈气概,反映了“*之旅”前后方工作队伍配合默契、团结融洽的团队精神,记述了当时参与节目报道的科学家、艺术家、艺人丰富多彩的高原感怀,展示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精诚合作、共享多赢的骄人成绩,再现了报道团创下的“首次现场直播*迁徒”、“首次高原全天候多点卫星连线”等一系列极限纪录。 阅读本书,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回顾“*之旅”活动的全过程,还能从中了解媒体大型活动策划、组织的运作内幕,对一些有意奔赴高原、探秘青藏的旅游者和背包客而言,更是掌握*旅行资讯的宝典。
盼望已久的《蜀学》特刊辑于2006年9月问世,实现了蜀学几代学者的心愿。现第二辑也与读者见面了,这预示着蜀学研究的振兴与繁荣。蜀学乃中华学术之一,特具四川地域文化之优长。其肇起汉初,衍于晋唐,繁盛于两宋,至晚清夏复昌。本特刊的创办,旨在团结蜀中学者、蜀籍学者和研究蜀学的学者共同振兴和发扬蜀学优良传统而作出贡献。
就书的主要内容而言,这是一部珍贵的“阿里文化”读本。赤烈.塔尔沁是阿里本土文化的传人,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用大量口述历史、民间故事、地方神话、民谣谚语、调查手记、文物遗迹以及鲜见流传的藏文文献资料讲述和展现了藏地文化中本色、生动的那一部分,将那些几近被遗忘、未被记载的族群记忆与民间话语镌刻成文。其中不少词语还用括号加注了藏文写法或当地方言读法,这对于一般读者和学术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查证依据或线索。弥足珍贵的还见于书中记述的许多文化现象与历曼物证,如藏北猎牧群落中的“羌日系”:可能源于古象雄服饰的“鹏犄”帽和“缠头”;历史悠久的“兑佳”面妆习俗;多处发现的立石祭祀遗址;日土与拉达克之间的“三条商道”及“盐粮贸易”等等,虽然展开的论说不多,但对有心的读者和细心的研究者来说,都
《西藏之西,阿里阿里》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史地人文、世系源流与历史演变的精彩读本。作为行政区域上的 阿里 ,指的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部的一个地区,共辖有七县一镇。地域广阔,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被称为 世界屋脊的屋脊 ,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之一。作为特定称谓的 阿里 ,出现于公元9世纪中叶,则意为 属地、领地、领土 等,其隐形的含义为,吐蕃政权灭亡后,赞普的后裔来到了藏西那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统治区域,享有了其实际管辖权。9世纪末至10世纪, 阿里 一词才屡见于各种藏文文献。作为特定称谓的阿里,又分为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作者用百折不挠、探索不止的脚步,对西藏历史上、下部阿里重要的几大王国:象雄、古格、步让、贡塘的重要历史遗迹、属地,进行了深入实地的探寻和
“藏彝走廊”是民族学研究领域里所特指的一个自然和历史的空间。这个特殊的自然及历史空间,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农业民族的历史发展,认识中国民族格局的形成,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历史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即是一部有关“藏彝走廊”的民族学研究的文章辑成。这些文章多数是作者近几年讨论“藏彝走廊”以及在“藏彝走廊”中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按照文章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并以此构成全书的内容。 部分主要是在宏观上讨论“藏彝走廊”,反映了作者对“藏彝走廊”的基本认识。作者认为,要彻底认清“藏彝走廊”的面目,必须超越它。只有以更加宏观和抽象的“中国民族走廊”的理论或学说为指导,包括“藏彝走廊”在内的具体民族走廊的研究,才可能得以全面深入。 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藏彝走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