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方文明讲坛”系列之一的《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分册,书中具体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西辽河流域游牧文化起步的考古学渊源、契丹游牧文化的整体特征、汉代鲜卑的考古学发现、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北元政权与北方地区的风俗文化等。
宋彦忱编写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闫秋红博士的《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一书所研究的,就是在东北广为流传的一种自然宗教——萨满教对现当代东北文学的影响。作者在萨满教后面加上“文化”二字,并非追逐“文化”的时髦,而是意在表明,这种影响在现当代东北文学中已不局限于纯粹的宗教范畴,而是因这种宗教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和体现这种文化精神的诸多文化事象。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 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 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占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 “文化地图”。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吉林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 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本书由谷长 春主编。
以“忠孝”著称的齐鲁大地,为什么又是历史上农民起义多的地区?因“中庸”“保守”备受批评的山东,为什么又孕育出孙子、鲁班、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等等灿若星河的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两千多年前山东的孟子就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什么至今山东“官本位”的沉疴仍难治愈?这些悖论,其成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是怎样的?还有更多的话题值得提出:儒、释、道,在山东是怎样兼容并存的?东西走向的黄河与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在山东构成了怎样的生态坐标和经济发展维度?山东快书、煎饼大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否是山东人永远的爱?
东北,旧时有关东、关外、东三省,东省等别称,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东北南起北纬38°43`,北到北纬53°34`,东起东经135°5`,西到东经115°37`,南北长1600多公里,东西宽1400多公里,土地总面积12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2.9%,人口一亿以上,是自古以来就形成的一个具有北国特色的大型地域单元,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东北大地。 东北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如果把中国的地图形状比作一只昂首而立的雄鸡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东北地区正好处于“鸡首”的位置。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宝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许许多多的民族,这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河流湖泊,这里四季明显,物产丰富,非常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这里是蒙古族的牧场,这里是鄂伦春
本书是一部以故事形式梳理沈阳历史、解读皇城地区文化的著作。全书共三卷本,约40万字,配有300余幅珍贵的老照片,全面介绍盛京皇城的历史遗存、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商业形态和文化积淀。 盛京皇城是沈阳的文化泉眼,也是沈阳成长的里程碑,更是沈阳的精神坐标。《盛京皇城》上卷本分为清宫神韵和古城交响两大章节,详细介绍皇城的历史由来和盛京城郭。中卷本分为帅府史话和中街记忆两大章节,详述帅府文化和老中街作为沈阳民族商业发源地的业态形成和演变。下卷本分为文脉寻源和非遗留痕两大章节,系统梳理方城内的传统文化遗迹和非遗项目。 本书突出真实性和可读性,彰显历史观和大局观。既有史料编撰,也有名人轶事,是解读皇城地区文化渊源不可多得的一部图文并茂、具有教科书意义的书籍。该书出版对于沈阳打造盛京皇城5A级景区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早的龙之一。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部系统探讨 东北渔猎文化 问题的学术新著。全书由绪论、余论,以及其他六个主体章节构成。本书在广泛收集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理论方法,就古今东北渔猎文化的源流、传承、族系、特色等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剖析。其中既有综合论述,也有个案分析;既有权贵晏乐,也有市井生活;既有草长莺飞,也有铁马金戈;既有丛林法则,也有天人和合。作者充分调动既有素材和手段,尝试在真切的文化叙事中,表达隽永的人文情怀,是一部值得期待的良心之作。
林声、彭定安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闻撰写的学术著作,共1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辽宁卷)》上编纵向地描述辽宁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辽宁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东北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东胡系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包括东胡系民族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与写照。东北游牧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对自然的崇拜、依赖和适应,是东北游牧文化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游牧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游牧经济,游牧经济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东北游牧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从哲学的视角对东北游牧文化的基本概括,也是弘扬东北民族传统文化需要传承的主要内容。
丛书立足于山东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有重点地选取体现山东特色的各个方面,以文字客观叙述为主,同时配以相应图片,用十个分册的篇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山东的基本情况,说明山东的发展变化,解读山东的未来走向。《人文山东》,主要介绍山东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向海外友人展现山东丰厚的文化资源。《风情山东》,主要介绍山东的自然景观、民间风俗、节庆文化等。《创新山东》,主要介绍山东致力于自主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建立创新型省份的新进展。《发展山东》,主要介绍山东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成就山东》,主要介绍山东在发展进程中各条战线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品牌山东》,主要介绍山东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重要经济和文化品牌。《文明山东》,主要介绍山东着力提高全民
近年来,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背景下,本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相对于目前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湘楚文化等研究的深广度而言,东北地域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本书是在二十世纪东北文学艺术发展主脉上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对文艺生产的影响。本书在三个维度上关照和阐释这种影响。在文学史脉络中,探讨东北文化对文学地方性特征生成上的影响;在文艺史脉络中,探讨东北民间艺术与影视艺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建构贡献与影响。在思想史维度中,对东北文化的思想活力与精神能力做出评估和评判。
中国北方是萨满教的故乡之一,满、赫哲、鄂温克、鄂伦春、锡伯、达斡尔、朝鲜、蒙古等民族,都曾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了萨满教的某些遗俗。 萨满教保留了相当完整和生动的原始宗教特点,记录了中国北方先民文化精神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古代文化的聚合体,包括了宗教、哲学、历史、民俗、天文、医学等文化内容,具有综合的文化价值,其影响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