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杭州研究院《南宋丛书》之一种,为南宋文史通俗读物。丛书第一辑三本将聚焦于杭州与南宋的关系,探讨“作为南宋的杭州”以及“作为杭州的南宋”,再现南宋杭州的历史场景,让读者更真切感受南宋杭州的魅力。本书将追寻西湖十景的南宋韵味,细数杭城宋代文物遗迹与考古遗址,从现代杭州街市穿越南宋坊巷。内容涉及杭州的南宋景观、南宋西湖十景、杭州南宋文物遗址、杭州南宋史迹旅游指南等,力图完整呈现杭州城的南宋史迹。
可以说,从这六本书不同主体内容的阐述和介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运河文化,是全面的、立体的、丰富多彩的。不能说包含所有,但可以说是大致包容。而且全书穿插了大量图片,其中一些历史图片更是弥足珍贵,进一步渲染了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古人说读史可以资政,可以育人。我希望《运河文化》能在给我们以视野开拓的同时,更给予思维与思想的启迪。面对积淀丰厚又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在学习、传承中汲取营养,在创新、思考中砥砺锋芒,在执行、实践中提升境界,在推动余杭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建设 品质之城,美丽之洲 的宏图大业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所谓希腊化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犹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时间范围通常认为开始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吞并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托勒密王朝为止。 人们忽略希腊化时代研究之原因及研究开端 19世纪中叶以前的历史学家(近代意义而言)写古希腊史,一般只写到亚历山大东征或最多写到公元前146年罗马人毁灭希腊之科林斯从而在希腊确立统治为止。这方面突出的代表就是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格罗特(G.Grote,1794—1871)。其长达12卷的《希腊史》始于传说时期,终于公元前301年;以公元前776年作为希腊信史的开端,严格地区分了希腊神话与希腊历史。格罗特在政治信仰上是急进党人,他力主雅典式的民主,反对王权死硬派。他在该书序言中写道:“亚
《潜口——人文村落风雅家园》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着眼历史、立足当代、注重文化、服务社会,全面、系统、深入地介绍潜口的区域环境、经济模式、宗族渊源、村落历史、杰出人物以及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偏重于人文村落、风雅家园的演绎。本书对于徽州文化的研究、黄山旅游的实施都富有参考价值。作者汪大白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生动展示该村落历史文化传承,并从中揭示徽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词典收词八万余条,以现代汉语为主,词条除一般词语外,还收有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成语、谚语、名言警句、方言词以及各学科的常用词汇。上述词语,相当一部分出自藏文的翻译出版物,译文具有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内容简介 寂寂无名的李庄在抗战时期安放了一张书桌,让它在这段历史的切片中群星闪烁,与成都、昆明、重庆齐名。《发现李庄》(三部曲)重拾抗战时期学人颠沛流离又壮怀激烈的岁月。用旧照片、档案、史料、书信讲述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的战时往事,追忆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梁思成等学者大师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勇毅与温情。 《发现李庄: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基于一手史料的详尽梳理,相关学者亲友、后人的直接访谈,叙述李庄与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大地测量组等机构交融往事。优雅的笔触,重现厚重的历史;温情的写作,纪念可敬的同胞。 关联推荐 1.一个不
《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辞典》一书由对杜尔伯特蒙古族历史研究有卓越贡献的资深学者撰稿。内容涉及杜尔伯特蒙古族社会历史、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等诸方面。编写者站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采用科学方法,对杜尔伯特蒙古族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大量考据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了*学术成果,并作了深入的社会调查,邀请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和群众进行座谈,反复征求意见进行修改,使之达到了较高水准。该书作为外部世界了解杜尔伯特的工具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香乘》一书是明末淮海(今江苏扬州)学者、香学家周嘉胄穷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学著作,也是中国香文化集大成的经典之作。 周嘉胄此书囊括了各种香材的辨析、产地、特性等香学知识;搜集整理了大量与中国香文化有关的典故趣事,可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是了解中国香文化的之作。更弥足珍贵的是,在《香乘》还博采宋代以来诸香谱之长,整理了很多传世香方,这些香方在今天不仅具有香学上的史料价值,也是香道爱好者可以不断发掘实践的宝库和源泉。
清湖码头是连接钱塘江南源的水陆转运枢纽,在仙霞古道所联系的浙闽山区经济体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仙霞古道在明朝成为浙闽要途,清湖码头也在此时形成规模,在明朝直至民国早期大约四五百年间,清湖的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集镇。而在近代与汽车、火车运输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并不断受战争侵扰,清湖的经济逐渐走向衰落。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史实资料,辅以实地调查资料,并加以分析和条理化,厘清了清湖码头的发展脉络。在分析了清湖的布局特色和选址之后,作者分店铺、作坊、住宅、公共建筑、交通和生活设施五方面全面展示了清湖的商业、小手工业、运输业等行业发展和镇集人民生活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概况。最后,作者不惜用一章的篇幅,收录了对解放前分别从事船工、中药店员、酒店老板的三个八九十岁的老人的
《篁墩——宗族迁徙的圣地》介绍篁墩在徽州宗族迁徙和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篁墩与朱熹、二程兄弟的关系,“程朱阙里”的兴建,国家政权对其地位的承认和重视;介绍篁墩在徽州区域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作者冯剑辉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生动展示篁墩历史文化传承,并从中揭示徽文化的丰富内涵。
心有波涛面含春色,此为江湖。 ——郭德纲 “说起来谁都不信,我其实是一个好静不好动的人。”郭德纲在“郭论”系列的《捡史》中说,“ 近下雨,我每天在家里坐着,读读书,看看戏,就觉得很快乐。” 他喜欢读史,“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古人说‘鉴以往可以知未来’,就是这个意思。” 《捡史》是百万畅销经典“郭论”系列的第二篇。郭德纲通过剖析历史人物,复盘一场场暗流汹涌的权力游戏,剖析君臣博弈法则,发掘出人性的精妙幽深之处。学说话、学办事、学为人处世, 《捡史》。 从庙堂到江湖,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阴谋阳谋、君臣博弈法则、韬晦心术、中国式社会人情世故,尽在郭论《捡史》篇。
展读此书,武汉历史前进的脚步,宛如在画面之间穿行;文明演进的脉络,仿佛在字里行间延伸。历史建筑、工业遗址、革命旧址、名家故居、风貌街区,无不向每位读者传递着悠远凝重的城市历史,诠释着绚丽多彩的武汉文化。 该书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资料丰富,融历史性、指导性、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对武汉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盘点,历史文化风貌的一次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一次梳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以地名为基准,以掌故和故事为表达方式,结合历史文化的考证和文学艺术的润色,形成了200余篇有代表性的峨眉地名故事,从佛教文化、道教历史、民俗民风、武术传承、帝王行踪、名人轶事、旅游景观、地方特产等
广东航运的历史,既是岭南的文化史,也是古代中国外交与对外贸易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体篇章。 从秦始皇修筑灵渠统一南越,经过漫漫两千多年的历史 替,到现代进入21世纪后,广州南沙港成为 自贸区,广州确立了“ 航运中心”的发展定位。陈少华,林涛主编的《蔚蓝轨迹--广东航运经济文化史》分为四部分: 历史篇:从秦汉到现代的回首,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与广东航运的发展息息相关; 区域发展篇:多维度、 地分析广东区域特点与航运产业发展的必然联系; 经济篇:广东航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功能性作用,促进广东航运经济飞速发展; 文化篇:两千载岁月流淌让广东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各种民俗节令活动让人叹为观止。
张钰良、许菲主编的《遇见台湾(3古早的味道)》是一本传统台湾美食文化的书。“古早”在闽南语中意为“过去、曾经”,本书由蔡澜、猫力、廖信忠等十余位知名老饕、旅行家撰写文章,并配以精美全彩插图,在字里行间带读者领略台湾传统小吃的魅力。所谓古早,就是流淌在乡野田间的朴素情感,徜徉在时代洪流中的家的味道。
广东航运的历史,既是岭南的文化史,也是古代中国外交与对外贸易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体篇章。 从秦始皇修筑灵渠统一南越,经过漫漫两千多年的历史 替,到现代进入21世纪后,广州南沙港成为 自贸区,广州确立了“ 航运中心”的发展定位。陈少华,林涛主编的《蔚蓝轨迹--广东航运经济文化史》分为四部分: 历史篇:从秦汉到现代的回首,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与广东航运的发展息息相关; 区域发展篇:多维度、 地分析广东区域特点与航运产业发展的必然联系; 经济篇:广东航运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功能性作用,促进广东航运经济飞速发展; 文化篇:两千载岁月流淌让广东历史文化名人辈出,无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各种民俗节令活动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