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岩画和史前艺术考古专家汤惠生近年来在寻访史前岩画过程中留下的随笔27篇,并随文附上相关照/图片400余幅,内容涉及云南金沙江岩画考察、纳木错环湖岩画考察、珙县悬棺与岩画调查、青海贵德岩画调查、漳州仙字潭岩画寻访、四川甘孜拉日玛岩画探访等。本书记录了其考古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语言平实,角度别致,感情细腻真挚,读之可见作者科学前卫的研究方法和艰难曲折的研究历程,以及其广博精深的学术认知与独立求实的学术精神。
这里有十万海外客商云集,这里是货通天下的东方大港,这里是流金淌银的 天子南库 。这里,是广州十三行。 一口通商 ,让广州十三行瞬间崛起。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开创了一个伟大的贸易全球化时代。造就了中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人在边陲》通过亲历者口述与历史文献,展现边疆多民族村落 喀英德阿热勒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由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民族杂居形成的社区,出于各种因缘聚集而来的人们,在几十年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如同化学反应一般,从无到有地形成着社会网络与社会纽带,从而在60年时间里不仅完成了实体乡村的建设,更在社会关系层面上构建了一个活态的乡土社会。这个小村落的发展是一代代各族群众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过程,也是各族同胞文化互鉴、生活互融、共同创业的过程。 本书作者历时两年,深入访谈村中几十名各族同胞,讲述村庄各个时期的变迁,小切片描述浓缩在一个村子中的边疆建设史。村民们淳朴的语言,带着方言习惯的表达,生动呈现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本书是关于桐城文化的普及读本。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入的洞察,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 文都 桐城的地理、历史、社会发展等。 本书分六部分: 揽山川形胜 ,展现桐城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 听历史足音 ,体现桐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赏杏坛弦歌 ,书写桐城教育的源远流长与深厚底蕴; 观文艺画廊 ,呈现桐城丰富多彩的文艺世界; 寻先贤往迹 ,讲述桐城历代先贤的光辉足迹; 看社会荣景 ,展示桐城古今社会的繁荣景象。 本书可使人们了解桐城的古今社会发展,感受桐城人民的奋斗历程;了解桐城重要人物的事迹,汲取智慧和力量。它是对桐城文化的展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于桐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云南 这部大诗,写在39.4万平方公里的神圣土地上,写在170万年的神秘历史中,写在26个神奇民族的心灵深处。这是中国之*,也是世界之* 《云南知识读本(上下)》由朱净宇编著,云南有史以来*种百科全书式知识读本,以时代的视觉高度向读者呈现多民族的历史人文信息,展现高原山川地理之丰饶、广袤和美丽
东北的土灶是一本描绘东北大地风俗、饮食、民情、风貌、习惯的庞杂之作。全书共分七章,部分写东北的特色饮食,包括苏叶饽饽,炉灶里烤出来的美味;第二部分写东北的冷,生动有趣地描写了人们在冬季是怎么生活的;第三部分写东北人的娱乐,村庄就是孩子们的游乐场,让人不禁回味美好的童年;第四部分写东北的民俗,里面提到了火炕、满族地名、特色方言等等。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一个了解东北的大杂烩,非常生动有阅读乐趣。
作者以亲身所历讲述了他作为广州人在不同时期所遇的人、事、物,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和丰富的人生经验,紧紧联系广州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经济现象,讲述所亲历时代的各种社会思潮、衣食住行、各色人物、城市活动等,多维呈现广州这座城市的缤纷底色和作者对所居之城的热爱。28幅小林漫画,则从另途呈现了绘者的广州梦,却与文字殊途同归,共表热爱与欢欣。
这是首*部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讲稿式图书,从什么是中国大运河入手,在介绍运河文化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将运河文化分为水工文化、漕运文化、商业文化等十个专题深入讲解。本书内容丰富详实,既有对历史文化的回顾,也有围绕大运河对当代人现实生活影响的思考,让读者能够在直观了解中国大运河,体验到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的基础上,又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运河文化对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作用,从而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利用探索一条路径。
本书稿共分为四章,介绍了淮河流域的灾害与治理,内容包括北宋之前淮河流域的风调雨顺的状况,宋代之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灾害频发、官民对灾害的应对与治理,新中国对灾害的治理等。书稿以淮河流域文化研究的成果为基础,语言通俗生动,兼有可读性和学术性。
岭南的山水美,美不仅在山娇水柔,这不平凡的大地,曾经翻滚过撼天动地的惊雷。本书通过描绘岭南大地的瑰丽景色,传达出其中蕴含着的人文特色和历史传承,让我们眼前的山水不单只是美景,而是意蕴丰富的美好天地。
《闽商印记 近现代闽商先贤》挖掘并记录了27位近现代闽商先贤及其事迹,展现了他们创业的艰辛以及实业报国的光辉历史和奋斗历程,感受他们心系家国、爱拼会赢、敢为人先、崇实尚义、诚信为本等一系列优秀精神特质。书中既有商业世家的事业传承,也能感受到 老字号 创始人创业的艰辛;既能看到商会先驱的纵横捭阖、驰骋商海,也能感受到商界精英的恋祖爱乡、赤子情怀。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闽商发展历程与精神传承的著作,也是对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有益启迪。
敢为人先是岭南人的特质,从南越王到冯如,先贤们创出一片新天地。本书带领你认识这些岭南先贤,他们素来重视发展个性,初与古人合,次与古人离,他们与中原的恪守师法者迥然不同;他们矫然独出,自成一格,移风易俗,无不自鸣天籁,富有创造;他们傲霜凌雪的品格、务实求真的精神,实在都值得咀味、学习。
这是一本地方文化作品。主要介绍了地处浙西山区的建德市李家镇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情况。全书近11万字,分八章进行表述: 概述 综合介绍李家镇的地理地貌、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情况; 锦山绣水 记述李家镇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山峰与溪流; 美丽乡村 简要描述李家镇所属十个建制村各具特色的内容; 杰出人物 介绍唐代李频、宋宋代叶义问的情况; 遗址古迹 叙述以 建德人 遗址为重点的李家镇境内遗址古迹; 红色文化 记录李家籍革命先烈和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 诗文选萃 着重介绍与李家镇相关的古诗文; 民间传说 记录本地民间流传的经典故事。
多彩的民间艺术,点染一个缤纷的大岭南。岭南民间文艺是岭南人民大众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艺术,涉及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民间手工艺,博大精深。本书展示了其中的说唱、舞蹈和手工艺部分,这些代表了岭南文艺中*活力、*灿烂多姿的民间艺术,非常值得大家读一读、看一看。
本书带领你从故乡那棵大榕树出发,走进岭南大地的深处,从优美的传说中领略南粤人的追求。本书从大街小巷的名字里、青山笼罩着的云雾中、迸流不息的江河上,诉说着岭南大地生动的传说。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神奇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口口相传,唇舌为碑。
本书对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内生动力、话语体系、目标任务、叙事范式以及预警并论述了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思想的理论基础。书中将河南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河南奇妙游系列节目作为典型案例,剖析了河南在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中的具体做法与实际成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总结了新媒体语境下讲好中国文化故事面临的困境,制定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助力。
《中国古代史与岭南文化丛稿》是张荣芳教授退休后耕耘中国古代史与岭南历史文化而产出的丰硕成果。收录了张荣芳教授2006 2019年围绕中国古代史(尤其是秦汉史)、岭南历史名人、岭南考古、岭南文化遗产、岭南文化特质等方面所撰写的历史论文、书评、序跋、纪念文章、治史经验等文章;其中有几篇是2006年前发表,但没有收入前两本文集(《秦汉史论集》(外三篇),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中华书局2005年版)的文章,共75篇。
本书以上海、南京两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为写作对象,通过对 双城 人文故事、历史景观的细腻描述,展现了两座城市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情怀。书中具体选取上海和南京两座城市的28处代表性人文建筑景观,从建筑、人物、感情等视角,赋予老房子鲜活的生命力,带领读者走进老房子的历史,读懂老房子的故事,感受城市魅力,体悟情感世界。作品笔触细腻唯美,叙述方式新颖,将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感情、价值、精神等元素自然融入其中,人、事、情、物完美结合。梧桐树下,双城之恋。这是经典建筑的故事,是风云人物的故事,更是魅力双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