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成与拓展是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较多集中于红色景点的形成、党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国际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探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红色文化通过上海这一五四运动中的中心城市向江南社会传播的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媒介是各种发行量极高、传播范围极广、接受面极宽的报刊。此外,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塑并非单纯地、被动地受之于上海、北京等五四运动中心区域的辐射,其亦有主动选择以及自我生发的过程,二者是双向互动,互相形塑的过程。因此,为了充分呈现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避免单独研究一份刊物所带来的研究盲点和缺陷,本研究利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五份著名报刊 《民国日报》特别是其《觉悟》副刊、《学生杂志》、《东方杂志》、《时事新报》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的文化随笔集,内容斑驳复杂,但着墨精彩,引人入胜。作者秉承学术通俗化、历史生活化的理念,从茶乡安溪 大树下 出发,拓迹闽南及台湾和东南亚等地闽南人族群生活的现场,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天地、神明、祖先和现实中的人,混居共存、多元和谐,调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对当下乡土中国的社会重构,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实施,不无启迪。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出发,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理解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并立足于现代性来回应当代政治。
本书是 世界遗产在中国 丛书之一种。本丛书旨在将中国的世界遗产进行分类研究,对其突出普遍价值进行分类研究,使广大读者了解中国世界遗产在全球视野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一套科研与普及相结合的世界遗产丛书。本册《历史城市》详细介绍了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城市名录的平遥、丽江、澳门、鼓浪屿,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针对其历史发展与变迁、城市空间、建筑群体、居住环境、人文特征、保护实践等进行了生动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作者均为在这一领域耕耘多年的专家,不仅熟悉材料,且深入参与过这些项目的具体实践,对这一专题有独到的研究。书稿总体架构清晰,层次递进有序,内容安排较合理。作者在恪守专业准确的前提下,能面向非专业的读者,行文明白流畅,图文并茂,具有相当的可
桐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桐城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开华编*的《桐城文化八讲》包括“桐城派的源起”、“桐城三祖”、“姚门弟子”、“桐城派的中兴”、“曾门弟子”、“桐城派文章”、“桐城派与新学”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朋友讲述桐城派的发展演变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同时,客观分析桐城派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桐城文化的思想精髓,加大宣传、出版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本书是一本关于江南历史上文人书事、逸闻掌故、习俗风物的读书札记。全书分为 书生活 字作坊 吴越潮 砚边谭 昆曲记 五个部分,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米芾、纪晓岚、龚自珍、祝允明、王韬等文化名人的雅闻轶事;也从文献中考辨、实地中探查了老航船、昆曲中的建筑等带有具有水乡特色的江南风物。本书沿袭了作者已出版的多种 江南人文手记 清新隽永的风格,既是读书札记,也有作者的人生体悟。在写作中融文学、历史、地理、哲思于一炉,以古人之事、自然之物启发读者,别有雅趣。
《水煮重庆》为有关重庆本土历史文化的通俗读物,内容涉及重庆本土的美食、民俗、文化和历史。作者精选重庆本土历史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人、事、物,广罗史料,去伪存真,用通俗的语言、诙谐的文笔,将重庆本土历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书中有趣的手绘老重庆线描图,更是锦上添花,别有一番风味。 新版套书在2018年版《水煮重庆》的基础上,新增34篇有关重庆本土美食、民俗、历史等方面的美文,并重新细分为这样吃重庆、战火重庆城、历史的侧面、文化与方言、打望老重庆、这才是袍哥六个部分。 上册内容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部分这样吃重庆,探究重庆特色美食的历史来源、文化背景、做法比较、评价等内容;第二部分战火重庆城,介绍重庆历史上的重大军事事件,比如抗蒙(元)事件、张献忠在重庆、重庆的禁烟运动、蜀军、四次成渝战
这是一部描述重庆城市文化的口述史。它以访谈纪实的方式将那些与重庆相关的人、物、事串联,解读重庆城与重庆人的心灵密码。本书是一部认识重庆的乡愁读本,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有什么样的城,就有什么样的人! 《口述重庆》全书由9个部分组成:第1章,母城,从通远门到嘉陵江大桥,从长江航道工程到解放碑钟楼,从多个方面回忆重庆城的发展史;第2章,望族,通过对大禹后代的采访、永川太平寨的采访,将重庆城的历史名人尽数展现;第3章,先生,从大学者到中学校长,从文理到艺术,寻找重庆文化之源,教育之源,让读者体悟重庆文化之本;第4章,青春,选录了一些小人物,讲述了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如北碚少勇队的故事、重庆外语校俄语班的故事,文学性较强;第5章,陪都,用小人物的故事碎片化地表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于重庆
为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我社策划制作《我们澳门二十年》,本书作者李卉茵是澳门本土学者,以传播澳门文化为己任;同时,她也是昆曲爱好者,常受邀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表演中华昆曲艺术。她对澳门历史信手拈来。然而澳门回归二十年了,读者看澳门依然像在看一团迷雾。因此作者在《我们澳门二十年》里面,书写一个真实而鲜为人知的澳门,以一个普通澳门人的视角,从澳门历史、澳门社会文化,结合她自身的经历,一层一层去解开读者心中的困惑。始于澳门而不止于澳门,该书知识与情感并蓄,字里行间饱含对澳门与内地的深厚感情。
本书汇聚葛剑雄、李天纲、张乐天等16位致力于上海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方面,多维度展现上海的人文魅力,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全书分为 史话上海 潮起上海 烟火上海 三个部分,既从地理、考古、方言等方面解读上海的历史变迁与江南底蕴;又聚焦近代,带领读者回到20世纪,感受上海经历的思想洗礼和社会变革,讲述了红色文化在上海的孕育与传播;此外从饮食、服饰、书信等多个侧面,与读者共读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书中还配有140幅表现上海风貌的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
爱上北外滩 关于虹口的记忆 系列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任主编,由《虹口港》《乍浦路》《虹口源》三本图书组成。本书所界定之 虹口源 ,取自已有之 外滩源 徐家汇源 ,意为虹口近代城市之源。其位置起始在 文监师路 (今塘沽路)与 百老汇路 (今大名路)口三角形夹角出,此处原为19 世纪中叶所建美国圣公会救主堂,虹口甚至整个沪北地区近代城市化,由此处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张。
1975年,台湾民歌手杨弦在台北中山堂唱起了《乡愁四韵》,从此拉开台湾音乐繁盛的序幕。四十年过去,台湾的民歌与流行音乐影响着海峡两岸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无数两岸同胞在另一种层面上站在了一起。邓丽君、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五月天,这些伴随着我们几代人成长的音乐人的故事,早已被人们奉为经典,口耳相传。如今我们以一本图书的形式,聚集了白岩松、胡德夫、马世芳等诸多两岸音乐、文化界的名家,共同讲述这四十年来台湾音乐、唱片公司、音乐人的经典故事。让我们伴着音乐起航,遇见台湾,遇见我们的另一面。
中国城市 系列手账是以城市为主题的双语手账本,从故事、仿古、传统、人文四个方面解读一座城的文化符号和城市性格。 六朝古都南京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世纪,南京也是近代中国经历变革的见证者,现代南京更是长三角的重要城市,景色宜人,经济发达、底蕴深厚。手账本选取20幅南京地标性历史文化特色景点景观,佐以文字叙述,或记叙或抒情,表达南京这座城市不一样的性格情怀。
步入清代中叶以后,徽州社会进入了变革的前奏,曾经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徽州社会与文化在内外交困等多重打击下逐渐步入了衰落的深渊。与此同时,承接历史的惯性,在同现实的抗争中,近代的徽州文化依然步履蹒跚地向前缓慢地发展着。对传统徽州社会与文化的批判、反思与总结,探索适应社会变革与时代变化的徽州文化发展方向,寻求恢复、重建和振兴徽州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道路,成为徽州近代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本卷分为鸦片战争与咸同兵燹时期的徽州文化、咸同兵燹后至光宣时期的徽州文化、民国初年的徽州文化、抗战前后的徽州文化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内容涉及教育科举、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商、徽州科技等各个方面。
  《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作者多年来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景观模式,如山水画、山水诗及园林艺术中的景观,与日常行为和统计心理学的理想景观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结构特征,从而对中国景观理论进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学意义上的阐释。与此同时,作者尝试揭示人类理想的景观及其深层含义,对美好居住环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作者十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探索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并揭示其背后的意义。《理想人居溯本:从非洲草原到桃花源》对于发展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新人居环境,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关照作用。
本卷为《徽州文化史·先秦至元代卷》。徽州文化萌生的历史系统而完整,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四五万年以前的新安江流域的智人时代,境内各地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徽州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已经创造了原始土著文化。从早期的土著古越文化,到与中原汉文化的融合,再到产生新质的徽州文化,本卷论述了以下六个阶段:原始土著文化(汉及其以前),土著文化与汉文化的初步融合(魏晋南北朝),土著文化与汉文化的深入融合(隋唐),土著文化与汉文化的完全融合(五代北宋),徽州文化的形成(南宋),徽州文化的成长(元代)。
武汉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盘龙城。风光旖旎,两江穿城,孕育了这座城市独具一格人文风骨。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踏开江关,思潮涌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首当其冲受到广泛影响,自1856年汉口开埠,武汉历经变革,逐步从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交汇两江三镇的九省通衢,成了交融中西,引领革命的先锋。百年武汉的发展,记录了近代中国的求变与自强。 武汉完整经历了中国人的百年斗争 兴洋务、举首义、求共和,图存救亡。风云变幻,在武汉城中塑造了诸多见证变迁的历史空间和具有特色的建筑遗产,其中许多矗立至今,几乎凝结了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从 共享遗产 的角度着手,以历史演进与思潮发展为经,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为纬,对武汉百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进行梳理,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