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志》是明代文震亨所著的一部关于生活和品鉴的书籍,全书共十二卷,涵盖室庐、花木、水石等诸多方面,论述品评晚明时期的生活与品鉴, 展现出文人雅士那如诗如画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至臻追求。 本书以同治十三年《粤雅堂丛书》的版本为底本,并参考了其他较为通行的版本,以原文、注释、译文等形式进行了整理,另配有160余幅手绘插图,生动复刻了古代文人的雅致生活与独特审美情趣。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大地上的遗珍》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丁村遗址、河东盐池、陶寺遗址、晋国博物馆、晋商票号、天龙山石窟等几个项目,通过展示、追寻各个项目中的文明碎片,探寻山西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印记,激发读者对山西的热爱之情。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夕照中的飞檐》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晋祠、佛光寺、悬空寺、解州关帝庙、应县木塔、永乐宫、太原双塔 永祚寺、皇城相府等几项山西较为典型的古建,力图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山西地上文物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让读者充分了解和感知山西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山西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山西文化记忆项目是2022年年底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选产生的,包括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晋祠、山西老陈醋等在内的32个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项目,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山西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山西文化记忆 尘烟里的故园》选取 山西文化记忆 32个项目中的壶口瀑布、寒食节 绵山、赵氏孤儿 藏山、雁门关、洪洞大槐树、山西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等几个能充分展示大美山西以及山西特色的项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示山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激发人们爱山西、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南昌路,一座不设围栏的博物馆。南昌路,一条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南昌路,每一扇门里都有故事,每一座小楼都有传奇,每一条弄堂都隐藏着或多或少的秘密。这些故事、传奇、秘密,其实就是这座城市弥漫的云烟、蔓生的繁花,散发着属于这座城市独有的腔调。南昌路,光阴凝固为两旁的建筑,随着梧桐绿了又黄,飘散成浓厚的海派文化氛围。阅读上海,不能不读南昌路。作者黄向辉用独有的敏感,抓住南昌路的海派气质,为读者述说南昌路曾经的风云、如今静谧而又繁华的风景和街铺,把南昌路上的时光化成灵动的文字,让南昌路跃入我们的眼帘,又沉入我们的心田。 透过南昌路的历史与现实,让我们在时代的宏大记忆和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厘清南昌路的文化沉淀和发展肌理,见证上海滩的传奇、市民社会的变迁、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风云,看清上海一百
岭南饮食文化是岭南人包括外地移民、侨居者在岭南有关饮食实践活动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的总和,涵盖了与岭南饮食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本书从岭南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岭南饮食文化进行简要系统介绍,以地域分类,重点介绍岭南主要是广东省境内广府、潮州、客家三大民系为主的饮食文化发展过程及主要特点,对各大菜系的代表菜式做重点介绍,使读者概括性了解岭南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整体情况和历史发展。
《岭南建筑园林》是 岭南文化读本 的一种,全书共9章,简要阐述了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特色,并分别介绍民居、祠庙宫观、园林、亭台楼坊、古塔、水利交通设施、近代建筑等类型建筑的具体情况。是一部全面了解岭南建筑文化的知识读物。
《赵焰文集卷一:徽州文化散文精编》该卷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徽州的历史、文化、人物、风情等,充分描摹出徽风皖韵之代表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行走新安江-徽之味》着重介绍徽州予人的文化印象,以新安江的流向为线索,从其源头六股尖写起,一路逶迤而来,描写了沿途的山水人情、风俗典故、历史遗迹、人物事迹,用细腻的文笔,刻画了徽州的自然、文化与历史面貌,牵引着读者踏上一条文化和精神之旅。同时,介绍了沿途的经典徽州美味及其发展传承,不仅有传统的徽菜代表,更有街头巷尾的小吃,将舌尖上的徽州细细道来,由此折射出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思想徽州-徽商六讲》重在从精神层面解读徽州。从徽商的起源、发展、特点、代表人物、经典事迹六个方面讲述了徽商精神与徽文化的关系,并且通过徽州文化、徽商状况和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把文化还给人民,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本书主要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五大原则的意义与关系,并由此建立乡村文化振兴的图景;主要章节为第二至六部分,分别从群众性、内生性、历史性、时代性、业余性五方面展开,各由数篇文章构成(其中一篇学术性稍强,其余三四篇实践性较强)。计划案例包括:鄠邑区美陂村群众文化活动、关中民俗 耍歪官 、浙江文化礼堂、广场舞、乡村春晚、高陵区口述史、陕北黑龙潭庙会、村史馆村歌活动、返乡青年文化活动等。第七部分为结语,记录一些编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本书利用在莆田、仙游、福清、惠安等兴化方言区和东南亚兴化人聚居区两头实地调查所得一手资料,考察兴化人的庙宇系统和仪式传统从福建割火分香、漂洋过海播撒南洋的历程及其与原乡祖庙、沿途兄弟庙呼应互动的方式,揭示跨越福建和东南亚的中国文化网络的形成过程与内在结构,探讨近代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文化传承机制及其与侨乡社会变迁之关联,发现不同于普遍关注的高高在上的国际政治、国家政策、儒家文化和华商网络,日常生活中共同的庙宇、仪式、演戏等才是海外兴化人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自我认同和群体表达的主要形式,根植于侨乡基层的民间信仰、祭祀仪式、祠堂庙宇、祖厝祖坟、契约族谱、家族组织等传统民俗资源才是联结海外华人与中国的文化媒介和情感纽带。
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成与拓展是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较多集中于红色景点的形成、党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国际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探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红色文化通过上海这一五四运动中的中心城市向江南社会传播的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媒介是各种发行量极高、传播范围极广、接受面极宽的报刊。此外,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塑并非单纯地、被动地受之于上海、北京等五四运动中心区域的辐射,其亦有主动选择以及自我生发的过程,二者是双向互动,互相形塑的过程。因此,为了充分呈现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避免单独研究一份刊物所带来的研究盲点和缺陷,本研究利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五份著名报刊 《民国日报》特别是其《觉悟》副刊、《学生杂志》、《东方杂志》、《时事新报》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出发,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理解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并立足于现代性来回应当代政治。
桐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桐城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开华编*的《桐城文化八讲》包括“桐城派的源起”、“桐城三祖”、“姚门弟子”、“桐城派的中兴”、“曾门弟子”、“桐城派文章”、“桐城派与新学”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朋友讲述桐城派的发展演变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同时,客观分析桐城派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桐城文化的思想精髓,加大宣传、出版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岭南戏曲音乐》是 岭南文化读本 的一种,全书共19章,呈现岭南戏曲、音乐的众多门类和多姿多彩,进而反映岭南文化开放性、创新性、民俗性的特点。戏曲部分除粤剧、潮剧、汉剧、雷剧四大剧种,另有极富地方特色的粤曲、粤调、雷傩戏、广东话剧等种类。音乐部分介绍了广东音乐、潮乐、汉乐、客家山歌、咸水歌、排瑶民歌等民族特色音乐及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新音乐和流行音乐。
这是一部描述重庆城市文化的口述史。它以访谈纪实的方式将那些与重庆相关的人、物、事串联,解读重庆城与重庆人的心灵密码。本书是一部认识重庆的乡愁读本,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城;有什么样的城,就有什么样的人! 《口述重庆》全书由9个部分组成:第1章,母城,从通远门到嘉陵江大桥,从长江航道工程到解放碑钟楼,从多个方面回忆重庆城的发展史;第2章,望族,通过对大禹后代的采访、永川太平寨的采访,将重庆城的历史名人尽数展现;第3章,先生,从大学者到中学校长,从文理到艺术,寻找重庆文化之源,教育之源,让读者体悟重庆文化之本;第4章,青春,选录了一些小人物,讲述了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如北碚少勇队的故事、重庆外语校俄语班的故事,文学性较强;第5章,陪都,用小人物的故事碎片化地表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于重庆
1. 名家日记书信 新发现戏剧家、翻译家、藏书家宋春舫致报人、新闻学家戈公振信札共七封,极为罕见;作家、西洋艺术史和音乐史研究家的傅彦长日记今再续新篇,使现存的傅彦长20世纪30年代的日记完璧;文史掌故大家郑逸梅日记连续刊载,成为了解近现代文艺界社会业态的宝贵资料;出版家、作家、填词家陈蝶衣跌宕半生,新见赴港的陈蝶衣五首旧体诗,字里行间深蕴对膝下儿女的牵挂和思念,读来怅然。 2. 名家话题与人物丛谈 由作家巴金书信为线索,交代了巴金早年的文学创作轨迹;作者回忆早年跟随海派画家唐云学习绘画,分享了先生的一些不为人知轶闻趣事;家喻户晓的《今宵多珍重》出自凤三之手,他被黄霑誉为 中词西曲的高手 ,他到香港后的故事真不少;张爱玲与汪曾祺,两位同年出生的作家,一个 出名趁早 ,一个大器晚成,人生
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2022年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并强调,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道防线, 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西藏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西藏边境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作者10余次进藏采访采风。书中用大量事例,多角度、全方位,书写时代、讴歌英雄,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在雪域高原,西藏各族群众、武警官兵、援藏干部、边防战士克服高寒缺氧等条件,扎根边疆、守护边疆,在各自岗位上,为了祖国的安宁,爱国敬业、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这其中,既有 绝不能把祖国领土守小了、受丢了 的边防战士,又有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领土,一寸也不能少 、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著名的革命老区 表里山河,伟岸气魄的三晋大地,散落着先人灿若繁星的智慧,也凝结着无数文明传续的印记,她被赋子了太多的历史标签。 不到山西,不懂中国;到过山西,才知华夏。《山西省 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挖掘和弘扬优秀三晋文化,突出山西华夏文明植根地位,深人研究梳理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开展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太行文化系统性研究。为了讲好山西故事,我们策划了此套丛书。丛书以 文化 历史 旅游 为主线,以讲好山西故事、弘扬中华文化为目标,依托山西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围绕 黄河 长城 太行 三大品牌,从 表里山河 悠悠长河 文明根脉 民族脊梁 边塞烽火 〝晋商寻踪 土木华章 薪火相承〞八个维度 品游 山西,让更多的人了解山
本书为 潮州文化丛书 辑 中的一种,以历史资料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着经济与文化两大主题,用深入浅出、通俗生动的语言,简要明晰地阐述了潮商的相关问题,包括潮商的哲学理念、自然环境、文化类型、天然优势、市场环境,以及精神与信仰、慈善本质、拼搏精神、互助精神、经营技巧、生活情趣,等等。本书资料翔实、例证丰富、观点明确、时见新解,为 潮商学 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