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记录了释迦牟尼和弟子们吃过饭休息时,不经意间发生的一场头脑风暴,师生之间一问一答,层层递进,一浪高过一浪,最后终平且和,心生欢喜。整场对话只有一两个小时,相当于今天的一次直播或研讨会。全书只有五千余字,短小精炼,文辞优美锋利,极有穿透力,是理性、天启和美的结合,因而成为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的传世经典之一。千百年来,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无数人因它而开智启慧,获得福德与安顿,它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成为一种生活信仰。 《金刚经》是每个现代人真正可以信托一生的枕边书,那些爱跟别人较劲、爱跟自己较劲的人,尤其需要它,因为它解决的是人的发心问题。现代人的卷、焦虑、抑郁、痛苦,本质都是心出了问题。《金刚经》就是讨论当我们发心动念时,如何才能降伏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本书是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编写的《世说新语》选本,以《世说新语》的内容为基础,借鉴袁宏《名士传》的框架与名单,以一种全新的编排方式对《世说新语》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详解。 全书分为四卷:正始名士卷、竹林七贤卷、中朝名士卷以及东晋名士卷。书中将重要人物的故事大体依照其生平经历重做整合,参以正史详细阐释辨析,以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 写法轻松幽默,史料权*可*。摒弃传统的按门类讲解,以人物为线索,展示一幅魏晋名士图鉴,着力塑造魏晋士人群像。由人及史,呈现出27位名士在黑暗政治下的生存状态与艰难抉择。 以史为据,展示乱世中的魏晋权贵名士图鉴,还原光辉灿烂与黑暗残酷的魏晋时代。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 新变 ,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 此时与此地 ,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好的概括,不是 颓废 ,而是 康强 。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
西方文化的发展演进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基督教与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并且与罗马文化和日耳曼蛮族文化有着极其复杂的互动交融关系。在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基督教作为西欧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深深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塑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培养了西方人的心理习惯,又衍生出各种触目惊心的社会罪恶和导致了巨大的精神苦恼。后来的宗教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促进了自由精神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方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起点。时至今日,基督教仍然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现代西方人所共同拥有的主流信仰。基督教在西方社会中已经积淀为一种根深蒂固
本书对中国书法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全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对书法形式构成的研究,另一部分是对书法有关现象的解说。作者基于对书法作品中时间和空间共生这一基本特征的思考,对书法的形式构成建立了一套新的分析工具,并运用它对笔法史、章法史、书法与绘画基本性质的比较等重要课题进行深入剖析。此外,作者对书法现象所引发的语言学、美学与哲学等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由此而将书法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思想领域。
赵平安先生《隶变研究》一书,摒弃了用《说文》的小篆和汉碑隶或部分简书帛书的文字进行比较的陈旧方法,用丰富的出土材料来论证隶书产生在战国中期,还分析了隶变的外因、内因,阐述了隶变的现象和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隶变研究的简单回顾;对隶变和隶变阶段的基本看法;研究隶变的方法;隶变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隶变的现象和规律;隶变的巨大影响;隶变的性质;隶变阶段未识字考等。书后附有作者围绕隶变这一主题的多篇论文,从多方面补充论述。本次出版《隶变研究(修订版)》,改定了原书讹误,修订部分观点,重新摹写了字形及构件等,并精选所用文字材料的图版附于书前,新增附录文章,以加深对隶变的理解。
《蓝海战略》之类的当今具影响力的品牌战略著作认为,创新在于产品功能的突破。然而,作者通过对万宝路、星巴克等数百个品牌案例的分析,以及与相关品牌管理者和消费者的访谈,发现了功能主义创新模式的缺陷,那就是忽略了社会和历史变迁产生的意识形态机遇。作者花费八年的时间,运用 实验 的方法,创立了足以弥补主流创新模式欠缺的 文化战略 理论,并将此理论反复应用于品牌推广实践,成功重塑了多个垂死挣扎的品牌,也成功地让数家新设小企业迅速成长为品牌价值达数亿美元的大企业。在实践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文化创新模式以及适用于文化创新的组织形式。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品牌战略的宝典。
这是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重要同时也是*复杂的著作,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做比喻,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伊德的《午夜的孩子》,那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 小说写作和抒情诗 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 由此生发的对 小说与帝国 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 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 现代欧洲小说诞生 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权威的叙述样式,另一方面则是倾
只有当我们看到陶渊明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文学和文化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对传统的革新。手抄本文化的世界变动不居,而这种流动本质在我们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尚未得到正确的理解或重视。我们将会发现,陶渊明的诗歌文本,即使在诗人逝世之后,仍被后人不断地生产和创造。传统意义上那个 真正的陶渊明 ,只是陶渊明众多可能的形象之一。 田晓菲 校书如拂尘,旋拂旋生 , 尘几 是对校勘与编辑的完美比喻,也象征着我们对嘈杂无序的手抄本世界的云游。本书为田晓菲的学术成名作,旨在探讨读者如何积极主动地参与对 陶渊明 的生产和创造,从而勾勒出手抄本文化中的陶渊明形象被逐渐构筑与塑造的轨迹。通过检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
三国想象 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构建,就连 建安 本身也是后来形成的概念。早在三世纪后期,人们就已经带着怀旧的向往阅读建安时代的作品了。在后世浪漫化的三国叙述中,建安的意象,以其饮酒宴游、英雄气概、文采风流和男性情谊,一次又一次地复归,无论视作为潜文本,还是作为明确的主题。它渐渐地代表了一种失落的丰满,这丰满却从来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它代表了一个已逝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龙飞凤舞的传奇性人物,在他们身上,史实与虚构难解难分。 田晓菲 三国 与 建安 经历了一个从历史走向文学,从史实走向浪漫化的过程,这是一场迷人而又影响深远的建构。作者跨越了诗词、小说、电影、电视等雅俗载体,勾勒出 三国想象 的变迁史,在文本细读中寻觅被选择性遮蔽的文化信息,再现那段 历史 如何被建构成我们心中的 三国 :建安风
《楹联里的中国:书院学堂》是一本通过楹联艺术展现中国书院文化的书籍。它分为九个篇章,如 白鹿之光 岳麓环翠 考亭光华 浙水文渊 ,每个篇章都聚焦于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书院。书中配了大量书法作品和精美图片,使得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享受到文学与书法的双重美感。 书中的楹联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思想交流的桥梁,它们记录了历史,传递了情感,展现了书院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对书院文化的深情致敬,也是对楹联艺术魅力的精彩展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书院文化和楹联艺术的平台,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今天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时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 蛮荒化外 之地,旧称 南越 。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 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 ,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 作者卓越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 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 ,也不是把历史 观念化 ,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 ★ 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 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 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 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论断独到 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是一种有别于蛇、鳄的古代两栖类动物。它的身影,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历史中若隐若现。不管添上了多么奇异的色彩,它的基本形象及生态特征,依然没有脱离隐藏在背后的那个生物原型。 ★本书是颇为奇特的一家之言,不仅立论新颖,而且举证丰富。作者旁征博引,探幽抉秘,对这种古代动物的外形、习性、潜居的区域、出没的规律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文字生动晓畅,视野恢宏,从史实记载到神话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在历史、心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根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至少包含以下六种意识:国情家底意识、历史主流意识、政治法制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共建共享意识。本论文集中的论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重要性、培育渠道等进行了研究。
《楹联里的中国:室宇祠庙》通过 星光熠熠 馨香俎豆 和 烟火神祇 三个篇章,探讨了中国祠庙文化与楹联艺术的交融。 星光熠熠 篇章聚焦于历史名人祠庙,展现其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 馨香俎豆 篇章则着眼于民间祠堂,揭示家族传统与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 烟火神祇 篇章探讨民间信仰祠庙,反映民众的祈愿与生活期许。全书通过丰富的楹联书法作品与精美图片,为读者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度视角。
中国香事原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之种种,不过是融入本土固有的习俗,而非创立新制。至于两宋香事的兴盛发达,却是与高坐具的成熟密切相关。其时士人的焚香,原是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后世看得是风雅,而在当日,竟可以说风雅处处是平常。元代出现线香,香事里便有了 快餐文化 ,不过追求古法与古意的一脉,却始终不曾断绝,直到明清。
风景名胜配上楹联,即注入了文化,生发了灵魂。《楹联里的中国:园林形胜》是一本通过精选楹联来深入展示中国古典园林和自然景观美学与文化意蕴的图书。所选内容以楼阁亭榭、关山湖泊为主。分为琼楼溢彩、飞阁流丹、山水徜徉、雄关鼎峙四个篇章。书中配了大量传统楹联书法作品和精美图片,集文学欣赏、书法品鉴于一体,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本书所选楹联不仅丰富了风景名胜的文化内涵,更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些楹联或咏史抒怀,或赞美自然,或寓意深远,成为连接古人与今人、自然与人文的纽带。 本书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园林和自然景观的美学巡礼,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中国楹联文化的精神之旅。通过阅读《楹联里的中国:园林形胜》,读者可以领略到楹联与风景名胜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
阿尔维托 曼古埃尔是一个爱书人,一位全心全意的读者。他在法国家中建造的谷仓图书馆,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一本书会意外地召唤出另一本书,如魔法师在举行某种文字玄妙仪式,并且这种仪式只会在夜幕降临后发生。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位爱书人为自己的图书馆搜寻书籍的故事,这个故事被逐渐扩展成了有关图书馆的故事汇 米开朗琪罗设计的洛伦佐图书馆,丝绸之路上的藏经洞窟,瓦尔堡的私人图书馆,塞万提斯、吉卜林、狄更斯等名作家的书房,躲过连连炮火的黎巴嫩国家图书馆,哥伦比亚乡下的驴子图书馆,乃至集中营中靠口耳相传的记忆书库、博尔赫斯凭空想象的图书馆、吸血鬼德古拉脑中收集的藏书架、拉伯雷的戏谑图书馆、科学怪人想象中的图书馆 本书配有大量精彩插图和历史文献,提供锦上添花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从中领略世界各大图
本书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主题涉及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详尽地解读阐释。既有学理性、又有可读性,既有深入思考、又有通俗表达。既有知识链接拓宽阅读视野,又图文并茂丰富了阅读内容,是一本质量上乘的通俗理论读物,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了解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2000年,二十七岁的罗瑞 斯图尔特果断告别他刚刚起步但看起来相当顺利的外交官生涯,决心实现他在大学时期就一直跟朋友说过的徒步走完全世界的计划。这个计划后来大幅度缩小为徒步穿越亚洲,本打算从伊朗向东走到越南,后因各国政治情势的限制,只在伊朗、尼泊尔、印度和阿富汗几个国家内分阶段各自走了一部分,全程合计近万公里。《寻路阿富汗》记录的是他2002年初徒步穿越阿富汗中央山地的经历。 此书被《纽约时报》誉为 一部杰作 ,2004年在英国初版即大获好评,2006年在美国出版之后更是成为火热畅销书,被评论家惊叹为古典情感与现代关怀的完美结合。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基盘上,承续 礼 的精神,找到 礼 的现代言说方式?作者从 西学 转向 中学 ,十余年来致力于礼学研究,本书正是他对上述问题思考的成果 以跨学科和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对礼学中的重要论争、经典文献、服制流变等,予以重新梳理与诠释。在为传统礼学研究开拓新路的同时,也在文字、文献、服制、器物的流变中探询着中华礼乐文明的真精神。
行走在世界之巅,去体会极北之地的孤独之美;远涉南极,去探索人类*后的边疆。寻访大变革前夜的古巴,拨开斯里兰卡这朵带刺的鲜花,游走在神秘的南太平洋,揭示津巴布韦的谜题 袁越用持久不变的好奇心、与时俱进的知识储备、巨大的热忱和勇气,探求那些不易去的风景和不易解的难题,分享种种独一无二的体验。用他的话说: 当我知道的人类故事越多,我对这个世界的偏见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