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本套丛书集学术、科普、宣传于一体,汇集了几代考古人对良渚文明的全方位解读,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小组的努力下,终于付梓,以飨读者。请跟随丛书的指引,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近良渚,读懂良渚,感知中华大地上曾经闪耀的文明之火;启迪智慧,凝聚力量,唤起我们心底历久弥坚的民族之魂。
犹太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聪慧而拥有源远流长又苦难的历史。犹太人斑驳的历史中,浸透了所在国的浓浓印记。 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历史教授西门 沙马勋爵历经40年实地考古、构思与沉淀,凝结成这部《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 公元1492年)》犹太历史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原著甫一出版即获得塞缪尔 约翰逊图书奖,该奖项是英国针对非小说类图书设立的地位*的一个奖项。沙玛教授通过将考古与历史的细节结合,试图寻找历史的痕迹,还原*真实的犹太历史。创作《犹太人的故事》的动机,沙玛先生直言是为了兑现40年前的承诺,完成父亲的遗愿。 故事将你带到从未想象的地方:南阿拉伯群山中的犹太王国,叙利亚犹太会堂荧光闪烁的墙壁,罗马犹太墓地的棕榈树林。 书中记载了《塔木德》在巴黎街头燃烧,中世纪伦
封面文案: 一点二划譬如鸿爪踏雪泥,千头万绪难得仓颉释迷津。 细细玩味良渚人的表情达意,趣味之至。 内容简介: 良渚文化的刻纹工艺,在礼玉重器上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同时,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 刻画符号 也极有趣味。其大量出现在陶器上,玉石器上也有少量发现。由于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很多 刻画符号 出现在破碎的陶片上,导致许多符号信息的缺失。此类刻符的主体图案,也有表意功能,其图案较之具象的图画式图案,有更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良渚社会进入文明、建立王国,在统一的宇宙观支配下,建设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良渚古城,并作为中心辐射整个环太湖流域。在这如此震撼的超级工程中,如何协调、组织人力、物力资源,稳定社会发展,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一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有统一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撑,必要的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一大批经典著作。这些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数千年来产生的经典著作璨若星河,为方便当代读者选好经典、学好经典、用好经典,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辑隆重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读本》。
封面文案 看似静穆的陶器,其实经过了泥土的锤炼、转台的拉升、胎体的修饰、器表的打磨、烈火的烧灼。以陶器为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良渚世界。 内容简介 器皿所反映的良渚社会,是良渚文明灿烂辉煌的基石。本书以陶器为视角,讲述了良渚陶器的各种特质,阐释了良渚陶器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封面文案:良渚之都,神王之土。先贤营国,百工巧作。数华夏五千年之源头,且看良渚文明之崛起。 内容简介: 汇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扎根良渚三十多年的努力,本书将以考古事实为依据,从考古一线工作者及专家的视角为读者导览良渚古城遗址的全貌,并简要介绍良渚早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的等级制度、良渚古城的建设规划等,为大众揭开良渚古城遗址的神秘面纱,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良渚古城。
封面文案: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开始于1936年,八十多年来其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尤以良渚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代表性。大量的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 内容简介: 本书拟介绍良渚遗址八十年考古历程中的重要发现和工作,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的发现,到1959年夏鼐先生命名 良渚文化 ;从1936年在棋盘坟遗址发现的几片黑陶片到1986年反山墓地的1200余件玉器;从南方荒蛮之地的一个小遗址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良渚王国,这背后经历了几代考古人的努力和付出。良渚遗址为人熟知的多是反山墓地、良渚古城等重大发现,令人关注的总是玉琮、玉钺这样的珍贵文物,但良渚遗址考古八十年的历程中更多的是朱村斗、吴家埠这样 默默无闻 的遗址,更多的是陶器、石器这种不起眼乃至残破的器物,本书
琵琶歌是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是侗歌中的一种古老的歌谣。本书收录的琵琶歌近100首,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对于研究侗族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家庭婚姻、历史事件、劳动生产、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史料价值。
《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是讲述、介绍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读本。本书的宗旨是 用故事说文化,用文化讲故事 ,内容包括精彩故事、延伸知识、学术考据、多民族文化展示与阐述等,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 不同于市面上已有的很多神话故事书,《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汉族神话传说作为切入点延展开去,展示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原生神话传说,并对其起源和细节进行科学的考据与阐释。全书在有趣的神话传说中间穿插 补充知识 ,随时扫除阅读时的知识盲区,帮助理解;故事后附有 延伸阅读 ,阐述故事背景、民族文化、文献遗珠等,可视为故事文本的进阶阅读。如此这般,《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深入浅出地以初民的原始想象为线索,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串联起
封面文案: 人的生产和生活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一代又一代的良渚人生活在这里,又远离了这里。 从良渚文化遗址的环境、动物和植物考古发现,带你勾勒出在环境改变的千年背景下,渚社会的兴衰变革。 内容简介: 随着考良渚考古发掘工作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日益清晰。人的生产和生活都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良渚人长期以来的滥伐森林、开挖沟渠、修筑宫殿,人口的暴增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加上4200年的全球气候波动事件,加剧了这一地区环境的恶化,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垃圾遍野,在洪水来临之时,农田尽毁,巫风盛行的良渚社会食不果腹,再也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波又一波的良渚人只得背井离乡,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直到2000年后的战国时代,新的脚印踏足这里,才
内容简介: 朝鲜时期上至国王的婚姻,下至世子的册封、王室的婚礼、葬礼以及宫阙的建筑,凡是国家和王室举行隆重活动时,所有与此相关的仪式等事宜都会被记录下来。并且,礼仪活动结束之后,会马上组织仪轨厅编纂仪轨--即由专任机构记录国事活动的准备工作和全过程的始末,编纂一种叫做 仪轨 的报告书,向国王和相关机构报告,然后活动的全过程才算完成。 仪轨是朝鲜时代以文字和图片形式记录国家和王室重要礼仪活动的报告文书,其影响力仅次于《朝鲜王朝实录》。仪轨作为朝鲜时代记录文化的宝物,此书成书之前,无论是书籍还是媒体对其介绍都不够充分,不够全面。此书的两位作者作为首尔大学奎章阁学艺士,对庞大的仪轨资料在数量和内容方面进行梳理,在学术角度上对其分门别类进行论述、说明,是一本通俗易懂、不可多得的历史知识普及
神话传说不仅是故事,也是文化之根,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源头。《中华民族神话与传说》的宗旨是 从源头说神话,用故事讲文化 。全书从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讲述、介绍了中华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同根根源、多姿多彩的代表性神话传说及其知识背景;将学术性、民族性和故事性融为一体,整合跨文化与本土知识,相互阐释,互补互证,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神话传说中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一部锤炼民族精神、普及传统文化、适合全民阅读的通识读本。 书中原创全彩插图既有敦煌飞天那样西来的潇洒,更保有东方美学固有的形象认知,现代而又不失民族风格,以张扬又内敛的想象力道出了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同时修复并收录《山海经》等古籍插图、考古资料、民间艺术品等近百幅图片,直观呈现中华文明的演变传承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本书是一部有关 湘西苗疆 历史进程、民风民俗、治策方略的私家地方志乘,共二十二卷,分舆图、村寨、险要、道路、风俗、师旅、营汛、城堡、屯防、述往、要略、传略、艺文、杂识等14门。其内容主要为撰者严如熤基于自身实地调查与生活经历,对湘西苗族族群文化特征及分布地域的认识与描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湘西苗疆历史的梳理与苗疆 防治 对策的张举,囊括了湘黔边 苗疆 的地理交通、苗寨民村、风俗语言、社会组织,历史人物、军事防御等方方面面, 后之有事苗疆者得有稽考,用备采择 。
《哈尼族疾病认知与治疗实践的医学人类学研究》以人类学的视野,对中国云南省境内哈尼族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进行研究。旨在解读这一古老族群的疾病认知体系、治疗体系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宗教信仰生活和宗教仪式治疗,力图展示一个西南古老族群宗教信仰、仪式展演与治疗实践之间相互交错的文化图景。并探讨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哈尼人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乃至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书主要采用 以个人为中心的田野民族志 调查与写作,兼顾相关文献资料的搜寻梳理。数年来,作者跟踪了多位职能各异、角色不同的哈尼族民间草医、土俗医生和仪式专家(师娘莫、莫批、咪谷)。通过大量的接触,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治疗仪式并描画他们的个人生命史和心路历程。
《中国白裤瑶民族服饰》对白裤瑶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做了详细、系统的介绍,被列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作者通过在白裤瑶民族地区多年实地调查获得的*手资料,本着传承为本、技艺为先的思路,对白裤瑶民族服饰的历史与现状、形制与规范、制作与技术、人文与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析,从而审视白裤瑶服饰的形成与构成特征。全书结合近500幅图片,详细描述白裤瑶各类服饰的形态和色彩构成规律,结合物、人、环境、历史等因素,强调白裤瑶服饰的整体性、立体性、真实性,旨在实现对白裤瑶服饰形制及工艺技艺精华的研究与传承。读者可以从本书中了解白裤瑶服饰承载的深厚文化,从而弘扬丰富璀璨的民族服饰文化,推动民族服饰的创新和发展。
中华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广泛,本书立足中华文化,以高雅与通俗、提高与普及有机结合为原则,以 龙与中华民族 龙与中华智慧 龙与中华民俗 等九章内容,近百万字篇幅,深入探讨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展示龙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本书为《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之一,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叙述了此民族的历史渊源、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和区域自治与现今情况等。此书的出版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播民族知识,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本书以2020年日历为线,展示了近500幅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精美民族纹样,并对这些纹样的纹样名、所属民族、年代、具体流行地区和制作方法等进行了基础描述。这些纹样或来自民族服饰,或来自背带、被面、手帕等日常用品,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日历整体设计张力十足,视觉冲击力强,风格显著,可使读者在浓烈的少数民族纹样中,感受民族的强烈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