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绍原先生是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展现了绍原先生的诙谐风格及迷信研究专长,其中文章写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来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包括姓名、性爱、传言、医药等方面的迷信研究符合小品文应该具有的品质,不愧为大家的手笔,所以,虽是小书,反映出来的学识却是博大的,这是其他人难企及的。本书也为破除迷信、推崇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指出春节源头所在,介绍春节期间的各地人民的种种习俗、仪式、活动、物品等等。通过本书,我们会知道春节不单单是除夕夜阖家团聚和大年初一的拜年活动,而是从冬至 、腊八、祭灶、除夕、直到破五、人日、元宵节的整个庆祝过程,期间的每一个节点都关联着中国人2000年来的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
《桥上桥下的中国》是李晓杰教授专为 九说中国 撰写的读本,桥梁是如何起源的?津渡是怎样出现的?它们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它们与古代风烟四起的战争、曼妙无比的诗文、多姿多彩的风俗典故、气吞山河的历史名人都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答,就在本书中。 《桥上桥下的中国》从桥梁起源和它们在我国古代的发展与演变讲起。从古今史话、营造之术、建构之妙、园林飞虹、诗中赏桥、桥上战事、佳话典故、神仙传说、桥俗民风等九个方面让中国桥梁之美跃然纸上。书中介绍了中国古代在桥梁方面的技术成果和悠久文化,对桥梁的形制、结构、功能、审美、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等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无论是对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技术,还是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来说,都是近年来有关这一领域的不可多得的普及型读物。
《良训传家》一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被誉为 中华战舞 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英歌舞,近两年来火爆出圈,不仅走出潮汕,还走出国门,成为一个现象级文化项目。 本书以英歌舞的火爆传播现象为切入点,全面系统梳理了英歌舞的发展起源、历史沿革、流派演变、艺术特点等,从中挖掘英歌舞的文化内涵,系统分析了 战舞 与现代舞蹈的差异性,阐明了英歌舞的传承与潮汕人强烈的家国情怀之间的关系。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意义,丰富了英歌舞这一国字号非遗项目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英歌舞,还可以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为了大力弘扬大运河文化,促进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本书以阅读 行走的方式,遴选和大运河有关的城市及历史著作、文学作品等,邀请知名作家、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各地文化部们负责人、文化媒体等,在行走中阅读大运河,在阅读中传播和传承大运河文化,围绕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渊源、传说典故、风俗人情、文学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址、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等多个话题展开,力求通过名家领读的形式展现出大运河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对中国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进行梳理和重新定位,并推动大运河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将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五节。部分围绕大运河产生的文学作品展开,由知名作家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第二部分围绕大运河滋养的名家展开,由运河文化研究专家讲述
本书主要介绍民俗学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类型及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运用先进的理论重点阐述神话、故事、传说、谚语、民歌、民谣、史诗、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建筑与服饰等民俗事项中,不乏新的内容和体系。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可以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态,具备从事民俗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王芗斋是中国武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其技折服了当时世界武术高手,然后,很少有人去探究他为什么能够达到那样的技击水平,他是怎么训练出来的?王芗斋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李荣玉先生心怀天下,多年探究、习练王芗斋的大成拳,为学生讲解,并将讲授内容《大成拳论》整理成文字,即是此书的第一部分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通过其长期教学、实践中的心得,首次以文字形式还原了王芗斋、常志朗先生身上所特有的劲,这是其他同类著作所未曾见的。本书第二部分讲解技击原理,第三部分为答疑解惑,阅之皆有振聋发聩之感,其所现之文字般若,皆为世面上之武术著作所无。综合上述三部分内容,本书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武道文化。
《来自大槐树 百家姓字辈考》 本套丛书是研究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文化的一套丛书。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也是验证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重要依据。移民姓氏表明了一个家族系统和血脉关系,是了解移民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沿着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移民姓氏和移民文化的社会功能,从中认识到移民姓氏文化研究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移民后裔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多个朝代不断传承变迁,至今姓氏数量就有一万多个,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它可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标记历史人口迁移、反映时代文化特征、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一把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金钥匙。 中国自古就提倡伦理道德、祖宗崇拜和宗族制度等意识
本书为丛书《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中的一本,追寻我们记忆中那些熟悉却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本册为匠人传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古称匠人,匠人匠心,他们用独特的创意塑造着器物的魂魄。书中讲述了五部分:风土人情捏出的瓦猫,手暖良材木、心斫千古琴,老去的铁匠,寂寥的油纸伞,时光缝出的优雅,瓦匠、斫琴师、铁匠、纸伞匠和裁缝,曾经生活中平凡普通的职业,今天已不多见。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仍然以工匠精神坚持不懈,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极致、*好。本书通过追寻匠人的足迹,回忆和讲述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引人怀想过去的美好记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本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由王蒙、朱永新、谢春涛、王伟光、叶小文、柳斌杰、李君如、李慎明、顾海良、林毅夫、姜辉、卢新宁、黄一兵、蒙曼等著,长安街读书会、张斗伟主编,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精选了若干名家的文章,从“文明起源”“文明特性”
饮馔名家朱振藩,取经各路名家,翔实介绍海内外各地新食风,一网打尽粤、台、沪等地与日本、韩国等的各式料理,探究佳肴底蕴精髓,完整呈现其历史源头与滋味流变,再现手起刀落间的料理美学。本书融美食、文化、典故为一体,共分六辑。 异国好食味 ,引介台湾常年兴盛的异国料理,日式拉面、软甜和果子等多种海外美食曾在台掀起狂潮; 沪菜展雄姿 ,深入探寻上海风味,烟熏鲳鱼、鲜嫩秃肺、虾子大乌参,绵延十里洋场的华丽馨香; 奇菜大观 ,广搜奇特菜色、烹调手法与疗效,令人望之却步的田鼠、脸红害羞的春菜,大开读者 食界 !而 名士食经 一辑,更专访各家名厨与老饕,倾囊相授美食经; 两岸馔文化 则行脚著名地方美食,凸显两岸饮食文化。最后 全台吃透透 单元,更是上山下海,吃遍全台,新店活鱼、鹿港虾丸,十七条美食路线,各式名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通过乌丙安、李文华、闵庆文、王思明、曹幸穗、骆世明、樊志民、田志宏、朱启臻、叶敬忠、杨庭硕等十几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专家分别就不同侧面做的专题阐释,多侧面、多角度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整体情况(价值、过程、现状、问题、对策等)进行了讲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名家谈。国内首次出版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整体情况,对于普及和传播该项目、推进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节气里有日月盈亏,有风花雪月,有山河岁月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温情。拿起这本书,读到的不仅是江南风物,更是时光流转。 ★时间的流转全都在细枝末节里。本书在文字以外配以数十幅照片,是作者在行走中对光阴的影像纪录,让你学会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里感受节气的更替。 ★每一个节气开头精美的黑白木刻盘图案,是从作者先生的几百幅木刻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质朴厚重而不失典雅巧思,与文字相得益彰,亦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另一种写意概括。
《碧山》系列第11辑。以2017年 方志小说 项目组发起的联合驻村写作计划为主线,汇集这次活动的成果。方志记实,小说写虚,而 方志小说 将二者杂糅,意在虚实并用,彼此激发,开启在地写作新模式。同时,也借助方志和小说相对成熟的技艺,重新认识地方,认识人地关系。
本书厘清了中国戏剧的历史发展源流,描绘了中国戏剧遍及城乡舞台的昔日繁华。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了专属中国戏剧的脸谱、行当、程式化表演和各种炫目绝技。作者现身说法,讲到了中国戏剧和生活的有机联系,讲到了中国戏剧和文学的互动关系。本书还谈到了中国戏剧的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并且给中国戏剧提出了若干有益的建议。本书是对中国戏剧的一次全方位的巡礼,不啻是了解中国戏剧的一部 小百科全书 。
茶叶,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道传承,一种味道。浏览中国茶叶5000年的发展史,不谛于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徜徉。中国茶叶文化的发展传承保存至今,与中国瓷器、服饰、建筑、园林、美食一样,不仅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也对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及沿线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本书以茶叶为脉络,为人们梳理中国茶叶5000年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重要人物、茶趣茶事、名茶典故,讲述中国茶叶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有关中国茶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美学。
本书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 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 的问题。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 科玄论战 中 科学究竟能否解决人生观 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唇枪舌剑的 科玄论战 ,中编是实验研究的学术案例,下编是执着于不同观点的民俗学者就田野作业中科学与伦理问题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本书整理者旨在提倡一种实验的田野研究观:田野不能仅仅是个自然观察的场所,也可以是我们实验研究的场所。在田野中,除了会捡,还要会挖,除了观察,还可实验
《中华民俗万年历(精)》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内容经典,万年历是千百年来深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经典历书,本书仿照传统历书的形式进行编排,保留了历书的传统色彩,详尽介绍了中华蔚为大观的民俗文化,突显了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数据科学,书中列出了1930~2050年共121年的年历,采用了权威天文机构发布的*科学数据,纠正了旧版万年历中月大、月小及节气时间上的错误;查阅方便,万年历广泛的用途是农历与公历之间的换算,本书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了1930~2050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一目了然,便于查阅。
《妙峰山》一书是顾颉刚等人民俗研究论文的结集。1925年4月30日北京大学教授顾颉刚、孙伏园等五人,来到京西妙峰山对妙峰山庙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查。调查之后,五位学者分别从自己所关注的角度,写成了对妙峰山庙会民俗的调查文章,并在《京报》副刊连续六期发表。作为首个田野调查地,妙峰山的民俗文化在1928年《妙峰山》一书出版后便受到了民俗学界的关注。中国民俗学学界普遍认为妙峰山民俗文化是北京传统民间文化,甚至是北方传统民间文化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