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神祇上自玉皇大帝,下至水火雷电、鱼龙百虫, 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随着地域、时间的变化,往往倏生倏灭,忽小忽大,诸神之间的关系、统属也变得极不稳定,此起彼落,你上我下。有鉴于此,本书作者著名民俗专家栾保群梳理典籍,对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神祇分门别类,排座次,立尊卑,使混乱的民间众神各归本位。
食物自何处生长?味觉从何处而来? 三十六篇 色、香、味 俱全的饮食笔记,从产地、市集、家宴、小吃、餐馆等不同视角,呈现中国六个富含特色的味觉目的地:南京、苏州、台州、四川、潮汕、云南。作者深入街头巷尾,挖掘城市角落,将食材、味道、市集等日常的生活表层与潜藏的历史、地理、文化心理有机关联,从餐桌上的酸甜苦辣咸到市集上的牛羊海鲜瓜果,一饭一食都具有鲜活的时代气息。通过作者的走访和实录,食物之味与人生之味真正交融在一起,日渐远离的烟火味道又有了崭新的面貌。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 ? 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 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 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 冯骥才为何说 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 ? 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 未完待续 。 二十四节气是 未完待续 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她的独特贡献。使她,充盈着科学
四季轮回,可口食材数不尽。一年终始,应景美味吃不腻。江南的福气在此,江南的日常如此。作者勤挖史料、巧运笔触,真切而细腻地再现了百年前江南民间饮食的状貌与流变。本书是洞察近代江南民风民俗的 饮食方志 ,是亲近百年前水乡日常生活的 访古指南 。
本着弘扬经典、传播文化的理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凭据上海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将近代以降的人文经典冠以“馆藏拂尘”的名义陆续整理出版,所谓“拂尘”,顾名思义,就是去其“尘埃”,使其清新,原汁原味地重新流播于读者的视野之内,这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一以贯之的宗旨。 胡朴安编著的《中华全国风俗志》分上、下两编,上编引述大量历史资料介绍了有史以来各地的风土人情、乡俚民风,下编则是作者对当时各地风俗的记录。关于本书,榆林张炽章为之作序时说,“盖风俗乃历史产物,乡间习俗,皆有渊源,一事一物,俱关文化,故能知古今风俗,即为知中国一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成书于1922年,书中的各地称谓、地域划分与今有很大不同,为了保持原书风格,出版时没有对照标出。书中关于风土人情、信仰习俗的介绍,
《中国年俗》五章,全书传达的敬畏、感恩、平等、和气、共享、团圆等思想,也正是当前人类所亟需的。 而思想只有通过程式才能落地。中华民族先祖正是看到这一点,再结合大自然律令设节。年年岁岁周而复始永不间断的节仪让人类得以永续智慧的生活化、功能化、养成化、素养化,由人而众,变成一个民族的维护力、生产力、凝聚力,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中国年俗》把中国人的过程性审美、过程性幸福展示得淋漓尽致,是地地道道的 中国故事 中国精神 。
本书稿是一部北京民俗集锦,主要包括十大类分别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交通民俗、居住民俗、商业民俗、民间娱乐、戏曲民俗、服装装饰、民间禁忌、饮食民俗。编者团队在民俗普查的基础上,综合所有古今民俗资料对北京地区的民俗进行了系统编写,书稿内容以近、现代民俗为主,也包括古代传统民俗;以良俗为主,对过时的落后民俗亦不回避。全面详细地记录了北京地区各类民俗的源流、活动形态、仪式、表演、传承情况及其社会功能、社会影响等等。
本书从 理念、概念与方法 区域历史的视角 地方民俗实践 专题研究 的角度,遴选了二十余篇论文,围绕着 礼俗互动 这个主题展开论述,代表了目前国内这一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
《碧山:建筑师在乡村》是 碧山 系列第12/13辑。近年来,中国自上而下驱动了新一轮乡建,大批职业建筑师离开喧嚣的城市,来到农村从事乡土建筑的营造,并随着乡村振兴成为一个社会话题。本书即以建筑为媒介,展示了国内外诸多建筑师在中国乡村进行的多项实践活动,并从建筑师、学者、评论家、媒体人等不同的视角,重点讨论了建筑师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深入乡村建设中进行的思考与反思等。本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语言流畅,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乡村建设的建筑师和建设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本书以超越地方史为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地区呈现的亦神亦祖祭祀现象。本书认为神明与祖先的形象与祭祀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中,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礼仪来塑造认同。这个过程,既牵涉明清时期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冲击,也深受文字运用、宗教科仪、建筑形制等因素的影响。
这是一部集日历与诗画型 中国文化史 于一体的国学手册。 本书不仅是一册日历,还是一部简明的诗画型 中国文化史 ,是国学、民俗、诗画之荟萃。它让读者穿越时间隧道,翱翔历史天空,神游文化故园。 古代绘画、民俗和诗词等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均为国学所统摄。这个册子是面向广大读者的普及读物,选编这些内容为的是帮助读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感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启发读者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国学的兴趣。 这些诗词、绘画中含有大量的典故,可以帮助我们追昔抚今、鉴往知来;指导我们的人生以及如何处世与持家。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心地段,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城风貌核心。三坊七巷起源于晋代,历经千年变化,遂成著名历史街区。三坊七巷建筑格局规整,经纬分明,许多古民居保存良好,素称 明清建筑博物馆 。街区中二百余座古建筑,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是城市历史为鲜活的记忆。这里聚居了许多文人学士、名宦显贵,尽多钟鸣鼎食之家。坊内文人多以读书为业,所以科举事业极盛,据统计坊巷中共有一百五十多名进士,三百六十多名举人,几百位历史名人。这里的文化氛围成就了街区博大的气象, 人被诗书之泽,家传弦诵之声 ,这些人物,亦为三坊七巷书写了一段宏大历史。
宋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隆盛堂皇的地位,题材广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之作,承载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文明。如果我们从民俗的视角观照之,就可发现信仰民俗不仅是其重要的表现内容,也是影响甚或支撑画者创作的重要因素。发掘研究宋画中所蕴含的信仰民俗观念与事象,考索其对画者参综 六法 的影响,考索映射其中的世道人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对于中国艺术、文物、历史等研究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书则以《潇湘八景》、《骷髅幻戏图》、《辰星像》、《听琴图》、《千里江山图》、《江山秋色图》、《清明上河图》为个案,以分析揭橥其中所蕴藏所表现的中国人古老的信仰民俗观念与事象为基本路径,对相关的学术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中华民族婚礼》(大陆篇)是一部详尽描绘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在绵延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独具民族风情和特点的婚姻和爱情文化的鸿篇之作,内容丰富。每个章节由民族概况、传统婚姻形式、传统婚礼流程、婚俗特色及文化价值四个部分组成。中华民族婚俗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本书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文化传承发展主题系列宣讲基础上精心整理而成。樊锦诗、王旭东、王巍、孙庆伟、刘曙光、张志清、杭侃、刘斌8位文化领域名家,现场讲述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中华典籍等热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与精彩故事。 本书知识性、可读性强,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258张高清插图、33个精选视频,为你带来8堂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通识课,带你纵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本书是 传统民艺 系列中的一本,以《婴戏图》为主要呈现对象,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 戏婴图 ,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因为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所以画面丰富,形态有趣。吻合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多子多福、福寿绵延的理念。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民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丹 本-阿默思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教授,是犹太民俗、民俗学理论,以及非洲口头传统研究的著名学者。30多年前,他的关于母题的文章就已被翻译成中文,激发了国内学者不少人对母题的兴趣,此后的 在承启关系中探求民俗的定义 结构分析 等理论一直为国内民俗学所重视。这本论文集是一本完整介绍他的学术思想的译文集,可以完整地展示他的理论思想及其在半个多世纪的进化发展,以及民俗学学科在过去的五十多年的变化。该书的出版,将会对了解国际民俗学的发展和促进国内民俗学科的发展有帮助。
天气谚语其实源自生活中大家七嘴八舌的聊 天 ,其中精彩的部分被记载、被检验,然后得以传世。曾经观云相雨的俗谚,虽然未必能成为现代意义的卜天之术,但那些言语有性情,有妙趣,透露着先人看待世界的思想轨迹。 令这些文字展现光彩的,或许并非预测的准确度,而是思维的自由度。可能谚语的很多内容与我们已经渐行渐远,但谚语所承载的理念却并不浅陋和古旧,简洁、鲜活、亲近生活情境的描述方式,易于记述和传播,这在现今依然适用。 《中国天气谚语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其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梳理和解读了从古到今的气象谚语,其中不仅蕴涵着千百年来积累的民间智慧,更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这本书将气象科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