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德国联邦议会与 记忆文化 建构研究(1900-2015)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录了2019年11月针对二战结束即将迎来75周年而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 战后德国记忆文化建构发展 国际专家论坛等课题会议与会专家学者的论文。来自中国、德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的国际关系、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 遗忘与记忆 战争与和平 反思与展望 等主题,结合历史与现实、内政与外交、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国别区域视角与全球视角,深入探讨了战后德国历史反思路径及其对相关国家与德国关系发展和全球格局建构的影响,分析了德国以史为鉴,为防范重蹈历史覆辙而建构的多元化记忆文化的特点与成效,剖析了德国对于二战、犹太人大屠杀与强制劳工等赔偿问题的解决之道,以及德国历史反思模
《文化治理(中西文化缔造原理案例的比较研究)/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研究丛书》旨在阐述文化治理与文化治国的关系,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文化智库与创新智库、国家智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中西 《文化治理(中西文化缔造原理案例的比较研究)/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研究丛书》皇甫晓涛著。文化治理的思想渊源与文化智库思想理论的比较研究。在全球语境的综合国力与软实力发展中,在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理论的发展中,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术文化发展中,人们愈来愈为注重经济学、管理学从物理学、物质化理论到生物学、文化学、非物质化理论的研究,比较经济学从物质原理、杠杆原理、膨胀原理、增长原理、资源原理、均衡原理、竞争原理到自组织原理、自主原理、对称原理、博弈原理、竞合原理、创意原理、创新原理、原理、演化原理
本作为创意经济研究的成果之一,分别从基础分析、比较分析、对策分析主实证分析四个部分,对中国创意经济现状及其发展作了系统研究。本书介绍和借鉴了国际创意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描述和挖掘了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问题,并在创意经济有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就中国如何通过创意经济的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在创意经济初显端倪、理论研究尚待深化的中国,本书的研究成果,不论对于创意产业领域的企业家,还是对于高等院校创意学科建设和研究创意经济理论的学者,都具有的参考价值,值得大家评读。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九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研究引论”的终成果。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新儒学被看作是在世纪之交中国思想文化界“迅速兴起”并“特别引人注目”的两大思潮。作者以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两大思潮为研究对象,不仅分别对现代新儒学与后现代主义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发展历程、基本理论特质进行了论述和阐发,而且从全球文化互动和比较研究的领域,从“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维度,着重对这两大学术思潮的基本异同及其特征进行了深入地考量、揭示和分析,既阐明现代新儒学具有寻求宗教精神、哲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的特点,又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价值取向是“自由”与“虚无”的交织,并从哲学走向新的“轴心时代’的高度,对中国文化现代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与未来走向
本书从四个横向纬度,对不同历史时期日本的结盟实践进行网络化解剖,以期把握日本外交的基本倾向和主要特质。第一个横和纬度是国际体系纬度,笔者注意到日英同盟是国际秩序内的一种利益追求,是日本在英国霸权之下,谋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权谋;而日德意三国同盟则是通过挑战现存秩序,或者说是国际秩序外的一种利益追求,是日本与德意在一起,通过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安排。第二个横向维度是国内决策维度,笔者选择了日本国内决策层中的元老重臣、陆军海军及外务大臣三股势力,通过对他们在两次同盟选择中扫挥作用的考察,发现尽管这三股势力的决策风格不同,他们在同盟选择中的观点存在分歧,但他们图谋扩大日本权益的政策倾向和依强凌弱的外交特质却是如出一辙的。第三个横向维度是显性敌国维度,笔者主要探
《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是一部比较研究著作,分为“上篇 观念文化传统”和“下篇 社会文化传统”两大部分,上篇主要叙述了印度的宗教传统、佛教在中印两国的命运、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两国的审美传统和思维方式差异及科学技术传统,下篇主要讲述中印两国的亲属集团、婚姻、性文化、道德、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分离、政治文化传统和对外反应模式。
《东方文化圈内的不同趋向:中日近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中日封建时期在提地制度、小农状况、产品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差别,因此在近代,日本经明治维新走上了帝国主义道路,而中国却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同时阐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东亚所有近代意义的变革都是难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