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了比较文学发展历程中的若干篇篇经典文献进行释读,涉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变异学研究诸种方法,试图展现尽可能丰富的比较文学研究元典,并籍此进入比较文学研究现场。
nbsp nbsp《文化视阈中的汪曾祺研究》依据汪曾祺创作的历时性变化,按照现代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化的文论的顺序,探讨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基本走向:平民主义的观念决定了他聚焦社会的范围及创作题材的选择,人道主义观念确定了他一生*基本的价值立场,个人主义观念一方面导致他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另一方面促发了他对于爱情、欲望等人性问题的探索。正是个人主义的这两个方向的引导之下,他进一步走向了西方现代非理性文化。前者促使他接受了存在主义文化思潮,后者把他带进了精神分析领域。
《小道有理》是 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 中的一种,作者朗宓榭是位德国汉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前科学时代的术数和命理文化。命理和预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然而很长时间不被学界所重视。朗教授注意到,西方的预测学在历史上频频受到打压,而预测学在中国则能不间断发展,并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中国独特的占卜和命理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从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了全球文化与城市本土文化冲突与融合背景下城市传统民俗节庆重塑地方认同的问题,由此提出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对国内外地方认同理论与案例、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建构关系等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评论,阐明了本研究的具体问题。对本书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文献研究,重新梳理广州迎春花市这一传统民俗节庆的历史演进与变化。对广州迎春花市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记忆在迎春花市塑造地方认同过程中具有独特价值,世居居民、父辈移居者和新来者等不同群体地方认同建构存在差异等结论。总之,迎春花市建构起相对统一的地方认同。介绍广府庙会的由来及引发的广泛争议。分析广府庙会参与地方认同建构过程,认为地方性是广府庙会引发争
此书为 王财贵65文集 中的一种。本书为王财贵先生2008年以后的几次演讲结集,内容涉及对当今主流教育理论及体制的批评、读经教育的理念、读经教育的实践方法、儒家学说与教育的关系等。对我们反思儿童教育、传统文化价值,乃至中西文化会通等等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对于那些希望寻找教育新的出路的家长和学校,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英语情态附加语使用中的文化差异/外语文化教学论丛》编著者杨竹。本书采用一个用来描写语篇差异与文化差异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提供了对语篇进行功能分析的手段,并将语篇功能与文化中的面子系统联系起来。本书以比较中美文化背景为例,以分别具有两种文化背景的作者在英文媒体发表的个人评论文章为语料来源,相应建立了规模相当的两组有控制的书面语料,并采用严格的分析方法,比较了两组语料问使用情态附加语的差异。结果显示出以下主要的差异:美方语料中使用的情态附加语在频率上显著高于中方语料,并且美方语料中使用的情态附加语的类型也多于中方语料;这些差异尤其体现在其中某些语义类别的情态附加语的使用上。
由于缺乏个性发展和不能有效确立私人财产权, 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自由主义迥然不同的整体主义 道路,形成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和皇权专制政体。不同 于西方以个人为目的的横向型社会,这是一个以整体 为目的的纵向型社会,它在“天下为公”的价值体系 下,成长了集体主义,缺失了公共精神;在政治权力 与精神权力合一的道德教化中,深埋下奴性和伪善的 民族劣根;在神秘主义的中庸思辨中,形成了封闭和 固守的轮回历史观。 《纵横之变(中西文明碰撞中的历史哲学)》作者 杨利川以历史哲学和逻辑推演的方法,回答了诸如东 西方文化差异的成因、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历史 的偶然与必然等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作者认为,个人权利的不确定,是所有社会和环境问 题的总根源。只有在积极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确立个 人权利
这是中西文化的模式,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中国的文化呢,首先他是以“忠诚”,以“人性本善”,“反璞归真”来作为他的基点。他没有个体独立的意识。个体被融化在群体意识之中。个体被融化在群体意识之中。个体被融化在关系之中。孔夫子讲“仁”,这个“仁”就是二人关系嘛。人的本性就在于二人关系。我个人那不是仁,有了关系才是仁。所以中国的这个个体不独立。西方进入到文明的门槛的时候,头一件大事就是使个体意识独立起来。当然它的基础就是私有制。我们现在也强调私财产,不能够随意侵犯。也是朝这个方向在走,但是那是希腊人早就做过了的事情。我们现在还要补上这一课。 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早中国当代历中文化研究中一个长期探索的任务。本书收入了作者在近几年有关中西文化比较的一系列讲座的录音,书中的讲座题
《东风与西风》 一书系葛小佳、罗志田两位作者合写的读书评论。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故名为 东风与西风 ,无论是对 西风 的评介,还是对 东风 的讨论,都有独到见地。作者大体循西方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从其产生的学术语境去解读评介一些西方汉学(包括中国研究)的书籍;同时也通过论世知书的取径,评议一些国人的学术著作,进而窥测今日的文化动向。
本书分四个部分,共二十三章。*部分 身体隐喻的哲学思考 从哲学的视角探讨身体与认知、身体认知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身体认知视域下的意义理论。第二部分是 身体隐喻的文化考察 ,主要通过实例来探索隐喻、身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寻文化认知的规律。第三部分是 身体隐喻的情感探究 ,主要以汉语为语料,探究身体隐喻的情感认知维度,研究身体词语与情感表达的规律以及分布情况;其中一章是从跨语言视角探讨英、日、汉三种语言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第四部分是 身体隐喻的个案研究 ,主要以汉英身体词语个案为例,探索这些身体词语在概念化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和认知维度,探寻其中的概念系统和认知机制。
《文化治理(中西文化缔造原理案例的比较研究)/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研究丛书》旨在阐述文化治理与文化治国的关系,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文化智库与创新智库、国家智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中西 《文化治理(中西文化缔造原理案例的比较研究)/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研究丛书》皇甫晓涛著。文化治理的思想渊源与文化智库思想理论的比较研究。在全球语境的综合国力与软实力发展中,在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理论的发展中,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术文化发展中,人们愈来愈为注重经济学、管理学从物理学、物质化理论到生物学、文化学、非物质化理论的研究,比较经济学从物质原理、杠杆原理、膨胀原理、增长原理、资源原理、均衡原理、竞争原理到自组织原理、自主原理、对称原理、博弈原理、竞合原理、创意原理、创新原理、版权原理、
在全球化的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文化显然也已被深深地打上了全球化的印记。这既表现在外部世界的消费性文化、时尚和大众文化在中国城市的流行上,同时也表现在外来意识形态、艺术风格等严肃文化对中国城市的影响上。在中国城市文化与世界各国城市文化呈现出一体化趋势的同时,差异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于中外城市市民的心理、习俗、行为、服饰等方面,而且也表现于中外城市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以及城市的文化体制、文化产业、大众文化等内容之中,当然,也铭刻于中外城市的建筑、马路、公园、路灯、广场、公共汽车等有形的物质文化形态之上。本书审视了作为现代中外文化生产和消费中心的城市的文化及其结构,并有重点地选择中外市民心理、中外城市大众文化、中外城市文化产业、中外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外城市
此书名叫《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主要是指书的主体内容而没有强调其形式即演讲辑录。其中有若干篇是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因为与书的主题相关,可以互相印证、补充,所以也一并收在这里。关于翻译方面的文章也有好几篇。但作者用力多、篇幅长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并未收入,因为曾转载过该文的书刊已经不少了,这里就不便再选了。但是,就中西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研究者而言,翻译理论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它相当于一种工具性学科,就像逻辑学相对于一切理论科学那么重要。可惜当代学者在这方面往往对翻译理论重视不够,这是很遗憾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增加,中西文化差异越发明显,并且这些差异对不同文化的各个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中英文版)》深谙中国文化又非常熟悉北美文化,他们通过对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交流方式,旨在增进人们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特别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增进感情。《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中英文版)》适用于对北美文化和中围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以及那些在工作或生活中碰到了跨文化交流问题的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立足于21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与建构,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外国城市生活方式的比较与观照中,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及特点,中外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脉络、消费与物质生活、休闲、时尚、隐私与私生活、社会交往、城市文化及“学习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考察与探索、在这种研究中作者提出的基本思想是城市建设与发展应着眼于构建“生活美”,即应当把能否向人们提供更符合人性的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而“生活美”又来自“发展美”,为此本书还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本书可供城市管理的决策者,城市行政管理人员、城市生活的研究人员、社区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参考。
在这本书中,作者针对两国陶瓷茶器存在的渊源关系、形态特色、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翔实和深入的分析。但作者却未停留于此,而是别开生面地展示出一幅与论题有关的文化情境的宽阔画面。这种波及文化情境的描述,又与二般宏观性著述惯常采用的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推断不同,更加着力于具体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阐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显然,作者必须从大量的古代文献中寻找线索,进而予以考证。.于是,经过作者严谨的探寻、慎重的分析,兴盛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茶文化,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茶用陶瓷艺术,如何传入邻邦日本,并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便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中国寺院茶的“茶寮”,到日本茶道的“茶室”;从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到千利休茶道的“和、敬、清、寂
《海上东西风》是一册漫谈上海都市文化及东西方比较文化等的随笔集。分 老上海方言与掌故 西方北美的历练 东西书画艺术心迹 神州流风余韵 四辑,述及上海方言、上海人文风情,东西方文化比较、书画品评,以及文艺、养生、博古等话题。概括地展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历史文化、城市文化的风貌,以及作者在北美地区生活和创作的片段,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为文化史、社会史等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来源与线索。本书的装帧、插图等书画作品,由作者、旅居加拿大的书画家巢伟民策划、创作、配图,因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观赏性。约20万字,16开,平装。
本书通篇均采用以小见大,逐层深入的手法,以中日两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说、轶事为切入点,谈到《封神演义》,讲到两国人民对狐狸精的迥然态度,聊到日本裸体祭祀活动的缘来……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全无枯燥说教和乏味空谈。生花妙笔之下,艰深晦涩的理论有了鲜活生动的形象。读之,如观庖丁解牛,令人拍案叫绝。 此书以比较文化的视角写成,既有可读的趣味性,又有殷实的学术性;一本比较文化之书可以在中日两国出版,可见作者自信没有文化歧视为特征的民族主义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