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日两国的文化强国战略视角出发,通过梳理两国的世界双遗产申报及本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历程,进而明晰其各自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其次,分别走近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考察中日两国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所提炼出的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的 中国经验 中国路径 日本方案 日本模式 等保护与利用的好做法、新思路,进而总结和提升中日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所开创的成功典范,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最后,面对新时代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报告提出中国要主动 走出去 ,积极 请进来 ,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效助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本书选择了比较文学发展历程中的若干篇篇经典文献进行释读,涉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变异学研究诸种方法,试图展现尽可能丰富的比较文学研究元典,并籍此进入比较文学研究现场。
nbsp nbsp《文化视阈中的汪曾祺研究》依据汪曾祺创作的历时性变化,按照现代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化的文论的顺序,探讨汪曾祺文学创作的基本走向:平民主义的观念决定了他聚焦社会的范围及创作题材的选择,人道主义观念确定了他一生*基本的价值立场,个人主义观念一方面导致他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另一方面促发了他对于爱情、欲望等人性问题的探索。正是个人主义的这两个方向的引导之下,他进一步走向了西方现代非理性文化。前者促使他接受了存在主义文化思潮,后者把他带进了精神分析领域。
《小道有理》是 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 中的一种,作者朗宓榭是位德国汉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前科学时代的术数和命理文化。命理和预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然而很长时间不被学界所重视。朗教授注意到,西方的预测学在历史上频频受到打压,而预测学在中国则能不间断发展,并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中国独特的占卜和命理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从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了全球文化与城市本土文化冲突与融合背景下城市传统民俗节庆重塑地方认同的问题,由此提出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对国内外地方认同理论与案例、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建构关系等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评论,阐明了本研究的具体问题。对本书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文献研究,重新梳理广州迎春花市这一传统民俗节庆的历史演进与变化。对广州迎春花市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记忆在迎春花市塑造地方认同过程中具有独特价值,世居居民、父辈移居者和新来者等不同群体地方认同建构存在差异等结论。总之,迎春花市建构起相对统一的地方认同。介绍广府庙会的由来及引发的广泛争议。分析广府庙会参与地方认同建构过程,认为地方性是广府庙会引发争
郭继承编著的《觉悟人生--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讲述了: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建设都不是悬空进行,中国新文化的建设需要接续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面对追名逐利的文化乱象,我们对待文化的首要态度,就是首先要带着谦逊的态度,带着“空”的心,真正去理解古圣先贤的智慧。 人类历史虽在乱治之间起起落落,但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之后,就会发现:厘清“人之所以为人”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文化研究者的责任就是点燃智慧的灯,引导人们觉悟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人,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阅读《觉悟人生--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国学智慧》,对历史上的大智慧,我们应该懂得倾听和尊重。只有文化的智慧才能够世间的纷扰和社会的乱象,真正让一个民族的心灵得到安
此书为 王财贵65文集 中的一种。本书为王财贵先生2008年以后的几次演讲结集,内容涉及对当今主流教育理论及体制的批评、读经教育的理念、读经教育的实践方法、儒家学说与教育的关系等。对我们反思儿童教育、传统文化价值,乃至中西文化会通等等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对于那些希望寻找教育新的出路的家长和学校,则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英语情态附加语使用中的文化差异/外语文化教学论丛》编著者杨竹。本书采用一个用来描写语篇差异与文化差异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提供了对语篇进行功能分析的手段,并将语篇功能与文化中的面子系统联系起来。本书以比较中美文化背景为例,以分别具有两种文化背景的作者在英文媒体发表的个人评论文章为语料来源,相应建立了规模相当的两组有控制的书面语料,并采用严格的分析方法,比较了两组语料问使用情态附加语的差异。结果显示出以下主要的差异:美方语料中使用的情态附加语在频率上显著高于中方语料,并且美方语料中使用的情态附加语的类型也多于中方语料;这些差异尤其体现在其中某些语义类别的情态附加语的使用上。
由于缺乏个性发展和不能有效确立私人财产权, 中国走出了一条与西方自由主义迥然不同的整体主义 道路,形成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和皇权专制政体。不同 于西方以个人为目的的横向型社会,这是一个以整体 为目的的纵向型社会,它在“天下为公”的价值体系 下,成长了集体主义,缺失了公共精神;在政治权力 与精神权力合一的道德教化中,深埋下奴性和伪善的 民族劣根;在神秘主义的中庸思辨中,形成了封闭和 固守的轮回历史观。 《纵横之变(中西文明碰撞中的历史哲学)》作者 杨利川以历史哲学和逻辑推演的方法,回答了诸如东 西方文化差异的成因、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历史 的偶然与必然等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作者认为,个人权利的不确定,是所有社会和环境问 题的总根源。只有在积极融入世界的过程中,确立个 人权利
《东风与西风》 一书系葛小佳、罗志田两位作者合写的读书评论。文章的内容或涉及中国文化,或涉及西方文化,有时更兼及两者的异同,故名为 东风与西风 ,无论是对 西风 的评介,还是对 东风 的讨论,都有独到见地。作者大体循西方文化体系的内在发展理路,从其产生的学术语境去解读评介一些西方汉学(包括中国研究)的书籍;同时也通过论世知书的取径,评议一些国人的学术著作,进而窥测今日的文化动向。
本书分四个部分,共二十三章。*部分 身体隐喻的哲学思考 从哲学的视角探讨身体与认知、身体认知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身体认知视域下的意义理论。第二部分是 身体隐喻的文化考察 ,主要通过实例来探索隐喻、身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寻文化认知的规律。第三部分是 身体隐喻的情感探究 ,主要以汉语为语料,探究身体隐喻的情感认知维度,研究身体词语与情感表达的规律以及分布情况;其中一章是从跨语言视角探讨英、日、汉三种语言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第四部分是 身体隐喻的个案研究 ,主要以汉英身体词语个案为例,探索这些身体词语在概念化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和认知维度,探寻其中的概念系统和认知机制。
本书稿是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研究成果,由靳凤林教授主持完成。书稿以儒家和基督教这两大思想流派作为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一是站在全球化的立场,对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辨析,包括本研究的宏观背景、主要模式、基本方法等。二是以*能体现中西核心价值观特征的文化表征符号 祠堂与教堂为切入点,对两种建筑的生成历史、主要类型、基本功能进行详细说明。三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赖以形成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解剖,包括自然根基、经济基础、政教结构三个方面的比照分析。四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立体化和精细化比较研究,涉及天人合一与神人二分、人之善性与人之罪性、先义后利与以义统利、礼治社会与法治社会、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差序仁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增加,中西文化差异越发明显,并且这些差异对不同文化的各个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中英文版)》深谙中国文化又非常熟悉北美文化,他们通过对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交流方式,旨在增进人们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特别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增进感情。《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中英文版)》适用于对北美文化和中围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以及那些在工作或生活中碰到了跨文化交流问题的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以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的发展为线索,以史料为依托,结合精美的图片,对两国陶瓷茶器存在的渊源关系、形态特色、艺术风格进行了较为翔实和深入的分析,并力求揭示其与人们的生活行为、饮茶方式、审美趣味、时代精神的关系。与一般宏观性著述惯常采用的大而全、面面俱到的推断不同,本书更加着力于对历史文化情境和具体细节的挖掘和考证,希望以侧重个案的方式,阐明一些常常被人忽视的问题。从中国寺院茶的 茶寮 ,到日本茶道的 茶室 ;从百丈禅师的《百丈清规》,到千利休茶道的 和、敬、清、寂 ;从浙江德清窑的黑釉钵和福建建阳窑的茶盏,到日本的 利休陶 、 织部陶 诸如此类的比较研究,使得兴盛于中国唐宋时期的禅茶文化,以及相应发展起来的茶用陶瓷艺术,如何传入邻邦日本,并得到保存,以至演化成日本文化象征的整个过程,形象
《海上东西风》是一册漫谈上海都市文化及东西方比较文化等的随笔集。分 老上海方言与掌故 西方北美的历练 东西书画艺术心迹 神州流风余韵 四辑,述及上海方言、上海人文风情,东西方文化比较、书画品评,以及文艺、养生、博古等话题。概括地展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历史文化、城市文化的风貌,以及作者在北美地区生活和创作的片段,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为文化史、社会史等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资料来源与线索。本书的装帧、插图等书画作品,由作者、旅居加拿大的书画家巢伟民策划、创作、配图,因而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可读性、观赏性。约20万字,16开,平装。
本书通篇均采用以小见大,逐层深入的手法,以中日两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说、轶事为切入点,谈到《封神演义》,讲到两国人民对狐狸精的迥然态度,聊到日本裸体祭祀活动的缘来……夹叙夹议,娓娓道来,全无枯燥说教和乏味空谈。生花妙笔之下,艰深晦涩的理论有了鲜活生动的形象。读之,如观庖丁解牛,令人拍案叫绝。 此书以比较文化的视角写成,既有可读的趣味性,又有殷实的学术性;一本比较文化之书可以在中日两国出版,可见作者自信没有文化歧视为特征的民族主义偏见。
季羡林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写过许多有关东西文化比较及发展趋势的文章,在学术界掀起了一次东西方文化议论的热潮,为了这场争论的原貌,本书在编选先生的学术论文的同时还穿插了其他学者具有代表性文章若干篇,读者可在阅读时似有身处其中的感受,再现了一场极高水准的辩论会。
詹向红、张成权编写的《中国文化在德国--从莱布尼茨时代到布莱希特时代》着重梳理了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过程,以期展现中国文化在德国学术思潮、文学思潮中的遭际,并努力从德国或者欧洲内部分析阐述德国人(主要是德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