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上看见深渊》是一本特别且深刻的对话录,书名语出鲁迅 于浩歌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书中,诺奖候选女作家残雪与其胞兄、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分别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数次进行了一场二人都感到 很累 又 很有必要 的世纪对话。作为亲兄妹,两位作者在血缘及思想成长经历上的联系,令他们得以基于各自领域丰富的学识而作跨领域的拓展性讨论,较之一般对谈更具亲和性和启发性,亦为对话这一文体结构,添加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思辨的张力。 话题营养丰富,涉及中西哲学、美学、文学,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及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心理,作家批评家和欣赏者的心灵结构或层次,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和一般生活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等,系10年间的二
作者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总结概述了中国与日本两国自汉代开始的交流史。全书按时代和标志性事件或人物划分章节,全面展现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将中日两千年互动中的交流、融合、挑战、动荡浓缩于薄薄的书页之中。在叙述之余,作者还严谨地考证了几个学术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包括邪马台国在哪里、倭五王是谁、国书事件真相等。
本书从 批判 与 继承 的双重视角,沿着 历史 与 现实 两条主线,试对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之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当代价值考察。一方面,从历史主义视角出发,爬梳唐宋文化对外传播的主要史实,总结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基本规律,进而在世界文化视野中考察唐宋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方式及其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廓清拓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路径的核心问题及推进方略,通过借鉴和反思唐宋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经验启示、历史教训及适用范围,汲取其中的精神养分并对其进行一番必要的现代价值转换,进而为国家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中华文化 走出去 战略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
本书站在全球物的交往视角,基于丝路物质文明交往、丝路制度文明交往、丝路精神文明交往三大层面,围绕器物、技术、制度、经济、艺术、文学、宗教七大要素展开研究。物质上丝路器物是中国美学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工匠精神或民族精神传播的物质符号,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技术与文化水平,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民族特色、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制度上丝路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具时空整体性的文化世界,表达了人类各文明的交汇及其精神,昭示丝路是中国向世界输出文化的桥梁。精神上丝路也是全球文明思想体系建构之路,丝路文明知识体系是人类知识体系生发、交流、融合与互鉴的重要形态。
本书覆盖了澳大利亚被殖民前的三百年到今天,中国文化遗产对澳大利亚本土的多方面影响。 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早期来澳的华人在淘金热下的艰辛生活状态; 影响澳大利亚发展的华裔澳大利亚人,以及一些有趣的人物,如1865年被送上绞刑架的新南威尔士丛林游侠波山姆;梅光达,1850年出生于广东,他去世时,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和西方人哀悼他; 对当今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社会阶层的澳大利亚华人华裔的采访与透视; 全书包含数百个有趣的中澳文化小知识,涉及历史、经济、植物、动物、饮食、教育、体育、风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带领读者走进中澳文化的前世今生,了解华夏文明对大洋彼岸的澳大利亚带来了哪些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我们和你们 丛书按照一国一品的概念,以小故事揭示大历史,讲述中国和周边国家传统和现在的友谊与合作。该丛书旨在密切中国和有关国家的人文联系,推动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进程,尤其是配合 一带一路 倡议的实施。 中俄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俄从建立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到 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再到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 ,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俄罗斯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积极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合作伙伴。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汉学家马立安 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位文学界与哲学界巨匠,涉及斯宾诺莎、里尔克及德国表现主义批评家等在中国学界的翻译、接受与传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作家(如张君劢、胡适、张闻天、郭沫若、茅盾、冯至、顾城等)对德国文化与文学的译介、阐释与创造性误读。全书为中德文学、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 他者 视角。其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资料详实厚重、考证细致入微,结论具有启发性,充满真知灼见。作为尼采在中国研究领域的*早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术敏锐性与洞察力令人钦佩难忘。
《我们的文明与世界的文明》是 文明对话论丛 系列继《我们的文明观》后,第二本面世的图书。 文明对话 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理想。我们希望通过 文明对话 的实践,通过不断地总结人类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让 文明对话 这一人类的伟业从自在的实践状态,逐步发展成全面自觉的精神现象。该系列旨在宣扬中华文化,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藏族人口占了西藏自治区的93%,约52%的藏族人生活在西藏,其余的人民生活在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省。6年的频繁访问和对青海和云南藏族社区的参与使得作者对这些可爱的人民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本书里描述的作者的两个藏族女儿,都来自普通的家庭。这本书展现她们真实的生活和想法,发现生活在云南和青海藏族人的生活和文化、严酷的自然环境、社会、学校和工作以及梦想和挑战。
本书以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构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考察电化教育在近代传入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活动、事件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力求全面而真实地再现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入的主体、渠道、成效,国人对其由排斥到吸纳的心理转换,以及电化教育学科体系的创建。作者从教育交流的角度,将中国近代电化教育引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传播效果以及影响等若干要素作为研究的重点,按照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关键人物与重要事件连缀起来的历史主线,结合传播学中相关的传播模式理论,分析了作为近代新型教学手段电化教育的引介主体与主要传播载体的变化及其不同的传播内容。
当前,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正在开创多元文化交融的新局面,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文化交融现象已经在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的舞台上频频出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如何使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融合作中实现更大的发展,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动力所在。本书主要围绕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华文化 走出去 迈向新台阶 ,分别从 *出访海外,刮起中国风 * 文艺范 拉美行助推中国文化外交 中美、中英关系发展促进文化和汉语国际传播 两会好声音,聚焦文化走出去 一带一路 下文化产业格局的构建等热点话题着手,结合相关主题报道进行分析与论述,旨在为推动文化交流,加强国家与国家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合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西方汉学界的唐诗研究成果很早就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近几年,随着一股令人瞩目的 宇文所安热潮 ,对美国汉学界唐诗研究成果的得失、优劣、洞见与误读也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作者莫丽芸选择白居易这个文学命题在英美汉学界的研究成果来进行研究与探索,对英美汉学界的白居易诗译介和研究成果所做的详尽介绍,为唐诗研究中此类中心命题在西方汉学界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探讨做一个尝试,从而为我们自己的唐诗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和反思。
本书从近代东亚的视点出发,以服饰、发型为媒介,借助报纸杂志、书籍、照片等资料,从整体到局部、从意识形态到实际行动,探讨1870年代至1920年代中日两国服饰文化交流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情况。
中俄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是承认新中国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两国几代领导人的智慧和努力下,中俄从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两国关系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运行,不断迈上新台阶。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合作伙伴。2015年5月,习近平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并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为中俄关系继续向前推进注入新的动力。 这部新版《中国和俄罗斯的故事》并非一般的回忆录,也不是普普通通的文集,而是凝聚着中俄双方28位作者多年心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故事汇。 《我们和你们: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撰,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本刊紧密贴近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工作实际,着力解决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和时代面貌的文化传播理论,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实现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目标。本书是总第4辑,所选文章在横跨古今的话题辩论、五彩缤纷的研究视野、生动活泼的现象扫描里,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跨文化传播、海外汉学等当前中华文化传播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追踪探寻。
在中西文化交流这一领域,历来的研究者,受时政的影响,所持学术观点或左或右,大都不能给出正确的历史评价。 本书作者梳理了明清以降中西文化交流的史料,从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西方传教士和明清学者入手,详细论述了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华文明步入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廓清了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传授西学的真实目的。 作者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读书开始收集相关史料,陆陆续续,近半个世纪才写成了本书所汇各篇论述。全书文字简洁流畅,可读性强;持论客观公正,获得了历史学家向达、侯外庐以及英国学者李约瑟等大师的帮助和支持,可供广大读者和研究者学习、参考。
本书以在中国发生的日语专业大学生的对日跨文化接触为研究对象,对在中国发生的日语专业大学生的对日跨文化接触的现状进行了现象性把握,并基于跨文化接触是一个动态性过程的认识,对不同情境下的跨文化接触过程进行了记述,通过该记述结果提出了中国的日语专业大学生为获得持续的跨文化接触而需要具备的交际能力,从而对中国的日语教育提出了启示。本研究对111名日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关于是否具有对日跨文化接触经历,对日跨文化接触的持续状况,接触的对象、场所、持续时间、主要内容等的实证调查,并对4所高校在籍的20名具有对日跨文化接触经历的日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了基于修正版扎根理论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从而对跨文化接触过程进行了记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的日语专业大学生为获得持续的跨文化接触
《中国札记》汇编了翟理斯关于中国基本情况介绍的文章,内容涉及女人的地位、礼节、文学、医学、法学等。 The "China Yesterday" series include a few Sinological and biographical works on the topics of Chinese history, literature, society, etc. All these works were written by foreigners and shed light on China in unique perspectives. Chinese Sketches is a compilation of articles on the basic situations of China in 19th century, which include women’s status, etiquette, literature, medicine, law, etc.
本书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中存在的典型等级关系和一般等级关系的词语进行了分类研究和探讨。语言中存在着由于社会地位、职业特性和年龄的长幼以及亲属辈分的差异而带来的等级关系问题。更重要的是,本文以研究现代汉语中能够体现等级关系的动词为对象,等级关系恰到好处的地述了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不对称序列,即上对下的命令式和下对上的请求式。
本书围绕 培育新赛道,树立新优势 的主题,深入探讨上海推动文化产业重启繁荣,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框架等,对上海文化产业进一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出了对策建议。本书包括五大板块,汇聚了15篇研究成果,包括栏目一:总报告,培育新赛道,树立新优势 上海文化产业的坚韧与活力;栏目二:产业篇:把握新趋势,发展新业态;栏目三:专题篇:突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栏目四:前沿篇:推动创意开发,激活文化消费;栏目五:国际篇:把握国际潮流,拓展前瞻视野;《上海文化产业大事记》对2021年12月 2022年11月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事件,做了系统的梳理。
在中国近代高校发展历程中,外籍教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书在对已有研究成果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教育史学的视角,以来华外籍教师在中国近代大学的从教授业状态为主线,对外籍教师群体的形成、结构和扮演的角色等展开研究,力图回答中国近代大学外籍教师群体从哪里来、如何形成与活动,以及怎样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与发展等基本问题,同时补充和推进学术界现有的有关外籍教师的研究。本书由八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对本书的写作做一简要交代和说明,章探讨外籍教师来华背景和从师轨迹,第二章交代外籍教师的来华渠道,并对所搜集到的外籍教师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第三章概述中国政府对外籍教师在华的任聘管理,第四章展示外籍教师的教学生存状态,第五章探究外籍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第六章考察外籍教师在华大学教学研究活动所产生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