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论述中越文化交流史中一些典型例子,如科举与爱州进士姜公辅,历史上广西钦州、廉州与越南北部的文化交流,明代的交阯进士,中越书法文化交流,中国 四大名著 与 四大发明 之传越南,越南阮朝科举制度及其特色文化,中国与占城文化交流拾遗,以及中国学界对越南古典文学的译介与研究等。这些对增进我们对越南的了解,增进我们对两国文化交流的认识颇有裨益。
社会总在花样翻新,编辑孜孜以求的东西却永不会过时。《总编辑叙谈》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前总裁陈昕先生的一本小书,书稿内容来自陈昕先生在2021年和2016年的两场讲座,讲座是针对青年编辑和出版从业人员,作者从自己四十年的从业经历、经验出发,精炼地总结了在时代风云变换之中,编辑作为内容行业工作者,如何定位自己的职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等等。作为一位用40年的时间从一线岗位做到全国家出版集团***的杰出编辑,作为操作过许多重大、复杂出版项目的资深出版人,作者对编辑这份职业理解至深,言简意赅地将毕生出版工作心法凝练于这本小书之中。
是杰里 H.本特利教授全球史研究的扛鼎力作。在书中,作者提出了 跨文化交流 的研究范式,从文化改宗、融合和抵制等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了近代以前四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文化传播。
世界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I.A.瑞恰慈从1927到1979年6次来到中国,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他对中国的研究、访问和工作,以及他在清华和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大量中国文化的营养。《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运用文化研究理论,从瑞恰慈与中国文化的多次接触中、从他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从他在中国普及“基本英语”的艰苦努力中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对话与相互影响入手,研讨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和他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本书由荣新芳著。
回顾历史,绵延丝路而行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金属、纸张等都属于物质商品,而从深层次上传播的是背后的手工制作技术及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丝路沿线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承和传播着,成为东西方交流直接的载体和民心相通的历史见证。本书基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及相关业态融合发展的状况,对丝路新疆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重塑。 本书适合对活态存续于新疆的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从学校机关部处工作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围绕工作入门、工作要求、工作能力、工作依据四个方面,由浅入深,逐层提供部处长工作开展中应知应会、锻炼提升的相关素材,重在提供部处长工作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破解部处长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为开展工作提供实操性指南。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与欧盟及欧洲国家开展的文化外交。在明确界定文化外交的内涵、外延及其功能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欧盟的文化外交战略与政策,欧盟在对外关系中注重采用规范性力量影响国际社会的做法,1989年以来欧共体暨欧盟对中国运用规范性力量进行人权外交的手段、途径及特点。中国对欧盟开展的文化外交,中国与欧盟成员国英、法、德、意、荷、瑞典、波兰开展的文化外交,中国与欧洲国家瑞士开展的文化外交。研究了中欧文化外交的若干重大项目和案例如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法中合作项目——清华中法研究中心运作机制及其成果,孔子学院在德国和英国的运作机制及其成效,歌德学院在中国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本书研究成果可以为进一步发展中国与欧盟及欧洲国家文化外交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梳理自16世纪至20世纪末唐诗法国传播的历史,勾勒唐诗法国传播的整体线索,描绘这一主题的主体面貌;冀以透过唐诗在法国的传播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并揭示其对中法文学、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启示。研究方法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对这段历史进行点、面结合的梳理,既呈现由古及今唐诗法国传播总体面貌的呈现,也注重对历史进程中比较突出的个案进行比较重点和详细的解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并也逐渐全球化,现已成为各国体现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方式。因此,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虽方兴未艾,但意义重大,这是加强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中国文化产业 走出去 研究》旨在集中我国学界近几年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为实现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智力支撑。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编--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中央文件和综合研究,主要从总体政策文件、总体数据分析、总体理念、总体路径和策略等方面研究问题;第二编--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评论,主要研究影视产业走出去的动因、路径、策略、效果等问题;第三编--中国动漫、游戏、设计、广告产业走出去评论,则分别对这些细分行业走出去的战略、路径等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论;第四编 --中国旅游产业走出去
在客观再现中西方学者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教材具体内容以近年来的大量跨文化交流案例为横线,以下述五个部分的内容为纵线,全面而审慎地展开:中西文化对比的意义; 无声语言与文化差异;思维与文化差异;价值观与文化差异;文化本位差异。视野较宽: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语言层面,应该把视野扩大到文化层面,因此本教材还强调文化差异意识及敏感性的培养。涉及面广:本教材综合了英汉语言学、翻译学、文化学、文化交流学、人类学、史学等学科知识,比同类教材更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时代感强:今日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特别是文化视野更为宽阔,因此本教材案例力求时代感强。
2013年“届海峡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两岸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就海峡两岸共有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涵义,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特征,多视角的海峡两岸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在两岸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如何赋予它们以新的时代特征,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续写中华文化发展新篇章等问题,发表了诸多卓见,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将本次研讨会的发言稿和论文编辑成这本《两岸视域中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届两岸文化发展论坛文集》出版,以飨读者。
本书通过27篇丰富、知性的随笔和大量精美的图片,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与朋友远行俄罗斯的一次文化之旅。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作者参观了与各位作家、诗人、作曲家、音乐家、舞蹈家相关的场所,引发了自己对俄罗斯文化的深远回忆。上篇中,作者与普希金、屠格涅夫、高尔基、托尔斯泰等人对话,动情讲述与俄罗斯文学的遇见;下篇中,作者聆听柴可夫斯基、普加乔娃、梁赞诺夫等人的琴声、曲声、歌声,优美再现与俄罗斯艺术的遇见。作者用极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全方位的文化视角,诠释了 读万卷书 与 行万里路 的完美结合。
《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区比较研究——以北京798艺术区和首尔仁寺洞为例》是对中国北京798艺术区和韩国首尔仁寺洞文化区进行的比较研究,同时也是对798艺术区进行的追踪研究。该书的魅力在于,以中国艺术现象为基础,可以轻易掌握韩国的艺术空间。本书的考察结论是:,798艺术区和仁寺洞文化区的景观中采用了表象化战略,因此而获得的象征性价值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同时也承载着中韩美术史的思索和问题。第二,通过景观的视觉性呈现出来的798艺术区和仁寺洞文化区的公共空间,反过来通过使用者的身体经验被割裂成个人的场所,并在主观、心理的层面上进行解构与重构,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互动的价值,正是互动使得多元性相互作用变得可能。
本书由上海大学顾晓英教授主编。作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校,思政课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项链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课程,价值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集了2021年全国主流媒体有关上海大学“课程思政”的报道文章,是新时代上海高等教育界改革创新的一份难得的史料。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