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现存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况进行了调研,从其价值、保存现状、日常管理、建档、档案的内容分析、信息开发等多方面切入,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多种妈祖信俗档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代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中的关键问题,着重研究了当代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的建立方法,进行了口述建档实践,并对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提出了对策建议。本书希望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了解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全貌,构建文化记忆,并在档案文本中发现中华民族经年不变的文化认同。
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出台国际化保护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1世纪初,为适应世界各国对其多元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丰富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见证而日益高涨的保护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国际法中牢固确立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至今已得到超过90%的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批准,接近于全面批约。这项全球性的文化保护工程促使人们日益普遍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世代传承的丰富的非物质传统,它们是社区特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促进。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是十分罕见。李云、王文章主编的《藏戏》力图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为主题,精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相关文章,内容包括: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非遗保护传承机制的创新、如何使非遗获得更好的权益保障,等等。除相关理论探讨外,本书还附拓展阅读,以具体事例,如中国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地方非遗的发展等,进一步论述了怎样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本书理实结合,具有较强可读性。
本书是申报京杭大运河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工作的全景实录,全书约十五万字,140幅图片,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资料翔实,是一本全面记录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图书,反映了当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和 非遗 工作者的严谨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风貌,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杨福安、王京娥编著的《阿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本书对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概况、历史源流到分布状况及生产工艺、产品规格、作用与价值等多个角度做了全面的叙述,并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方案。另有生产工艺流程及分析若干,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粤人的手信大致有食品类、工艺品类、居家类等。从手信中的一件糕饼,你可以品尝出广府、潮汕、客家文化的不同韵味;一个泥塑,会令你忆起儿时的童话梦幻;一幅绣品、一扇葵艺或许会激活你的艺术潜质。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粤人的 手信 结下不解之缘,加上轻盈的体态,精美的装潢,焉能不作为 手信 的*!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在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作总体分类概述的基础上,从分析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入手,通过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保护应采取的措施,如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及其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系统、明晰的探讨。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 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本书是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之一,介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京灯彩 。本书通过灯彩溯源概说、北京灯彩史略、灯彩与文化习俗、北京灯彩的品式及流派、北京灯彩的制作工艺、北京灯彩的传承、作品欣赏7章,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灯彩,尤其是北京地区灯彩的历史、相关文化习俗、品类、流派、工艺、传承脉络,以及代表作品。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本书从形意拳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文化传承、项目形态、项目特征、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故事、保护手段、社会影响、发展现状等;附录包括大事记、传承世系等。在挖掘本项目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体现知识性、文献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色,力求雅俗共赏,明晰准确,推陈出新。
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
《神奇动物:起源与解读》是一本引进自意大利的图文集,展示了人类历 与动物有关的神话传说、民间习俗和不同文化,深度剖析了各种神奇动物的起源,及其所反映的人与动物间关系。 狼人、海怪、龙、半兽人……不论是真实存在的生灵,还是虚构的幻想产物,动物一直被人类赋予各种含义,神奇动物 成为人类文明的象征符号。为何人类文明如此热衷于构建神奇动物?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秘密?作者考据各种文化中有关动物的历史、传说、童话、民间习俗等,探索神奇动物文化诞生的源头,及其背后人类与动物间复杂而奇妙的关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3)》分总报告、分题报告、2012年年度热点、大事记四部分。总报告题为“2012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分题报告分为民间文学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曲艺保护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等十个专题。在“2012年年度热点”栏目中,介绍了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的发展及问题和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所取得的成果及出现的新问题、新思考。大事记部分汇集了2012年度文化部及全国各地文化部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型的活动。
地图上的中国 系列图书利用地图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通过地图搭载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当代发展等内容,同时在纸质图书基础上开发可视听化的电子读物,达成融合传播效果,帮助广大海内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本书简要介绍了长城历史,并以长城从东向西的走向为序,选取40多个著名点位,图文并茂地逐一介绍其地的长城建筑、历史典故、特色地位。作者笔下的长城,横跨十几个省份,纵贯数千年,展现了长城的壮美身姿和宏伟历史,有助于读者加深对长城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The China on the Map series uses the map as a carrier to tell stories about China. China s history, culture, ge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re illustrated through the map. Also, electronic A/V books are developed based on their paper counterparts to achieve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and help readers at home and abroad better
藤县舞狮技艺是广西桂东南地区流传久远的一种民间传统娱乐和体育竞技活动,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2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数百支优秀狮队,带动藤县狮子走出广西,走出东南亚,走向世界。2010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书是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普及型读物,从藤县舞狮技艺的起源与依附条件、文化特征、价值、传承、保护五个方面系统全面地为大众读者介绍这项传统技艺,突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书中收有采青狮、高桩狮典型作品和套路共13部,以及著名狮队、舞狮技艺鼓乐谱,并附有高桩舞狮鼓点,同时还记述了各时期的代表性传承人物及政府为保护传承这项技艺而采取的支持措施。作者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将这一流传千百年的民间传统技艺的艺术风采通过文字一一展现在我们眼
彩调亦称“采茶戏”、“花灯戏”,俗称“调子”,意即“民间小调”。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为衬词,故民间又称其为“哪哬嗨”或“咿哬嗨”等。1955年,调子参加全国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后,统一称为彩调。因其形式活泼、通俗易蠖,剧目内容贴近群众生活,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主要流行于以桂林、永福为中心的广西北部地区,以柳州、宜山为中心的广西中部地区,以百色为中心的桂西南地区。在数百年的岁月中,经过多代彩调艺人的不懈努力,广西彩调发展成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成熟剧种,2006年被列入*菲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是带有工具书性质的普及型读物,从“彩调”的形成发展、表演艺术、音乐、剧晷剧本、传承与保护五个方面系统全面地为读者介绍这一艺术形式。书中收有板类、调类唱腔曲牌谱例5个
本书是由《故园画忆》系列丛书总精选出12张精品画作编汇而成,以钢笔画的手法描绘祖国各地的历史建筑、乡土民居、民风民俗,生动细致的描绘了青海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生活场景。本书力求以艺术的形式反映我国的文化传统。
毛南族肥套是毛南族人做还愿的祭祀仪式,直译为做还愿,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面具等艺术元素成为风格独特的民俗活动。它以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毛南人祈求民族生生不息、冀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2008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从“毛南族肥套”的历史传说、艺术形态及其元素、文化内涵、保护与传承四个方面系统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一艺术形式,让读者明白肥套是一种宝贵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仔细品味其中的善、诚、信、孝。书中主要介绍了接9币舞、三光引路、三元召度、三界保筵等12支仪式舞蹈,架竹桥、茶礼、转红桥、架布桥等8个重要的还愿仪式,这些都是毛南族肥套中的经典内容。毛南族肥套在数百年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推行的三项工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世界记忆文献遗产保护项目》,在全球范围构建了一个识别和保护人类遗产的铁三角。公约只是建立了一定的通用标准、规范和工具,而各缔约国需要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为特别重要的非遗项目建立自己的识别和保护机制。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识别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遗的活态属性,使得非遗的记录工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