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的历史阶段。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强势文化消解着人们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城市特色迅速消失, 城市文化危机 客观存在。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在 广义建筑学 、 有机更新 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的启发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 融贯的综合研究 方法,探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扩大专业视野与职业思维,从文化、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学科融会的角度,预测可能的发展途径,进行综合对策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
本研究报告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 的系列报告之一,本系列的首1部研究报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2018 2022年)》已于2023年问世。 本研究报告通过收集2018 2023年五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详细分析了目前各洲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播、创新与应用情况,以十五个国家代表案例展示非遗数字化的方法技术,提供了全球范围内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给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策略建议,促进全球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自从搞非遗,下乡便成了我的常态。如果不是遇到疫情。我几乎每年都会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行走在乡下。我每到一县,无论是书记,还是县长,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做,才能在全国属第一?中国有2800多个县市,要想属第一谈何容易。我告诉他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摸清自己的家底,搞好本地遗产资源的大普查,找到人无(发行部)我有、人有我优的好东西。2023年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爆火,再一次说明了发掘本地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哈尔滨的独特资源是什么?除独具俄罗斯特色的建筑外,当然就是冰雪大世界了。现在细细想来,哈尔滨最拿手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哈尔滨的冰雕、雪雕、雪拉爬犁、冰上垂钓、赫哲鱼皮衣、鄂伦春鹿角帽,以及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冰棍、铁锅炖大鹅、锅包肉,甚至包括大姨搓澡。而这都是当地人引以为傲
《窑洞地坑院营造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贵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采集及研究 的成果,作者选取贵州4批国家传承人中的22位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涉及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本书立足贵州文化的历史性、多元性、民族性、包容性特征,拓展文学人类学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方式,以文学文本反映出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所代表的文化基因的特殊性,包括贵州各个山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审美观点、文化取向和表达方式,真实细微地显示出贵州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是全球化时代贵州文化多样化的真实记录,是对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口述史中生活史、生命历程的叙述深化和提升,有彰显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人文精神和价值、扩展传播空间的意义。
《丝路家书》是一部填补出版空白,送给亿万小读者的新时代礼物。全书用口语化的语言和当代人的体温,走访丝路中国境内27处世界遗产点,用细腻的感受和清新的文笔,再现了久远的丝路文明及与当代生活的联系。
八达岭长城传说是北京地区传统民间传说之一,它植根于民间,方言特点突出,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巧妙结合起来,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和传奇色彩,是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7日,八达岭长城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池尚明, 八达岭长城传说 北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民间研究会会员。十八岁开始搜集整理八达岭长城传说故事,师从孟广臣等前辈,系统掌握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方针和原则。池尚明从事八达岭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三十余年,搜集整理了200多篇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在《民间文学》等杂志发表,被多部民间故事集选用。池尚明搜集长城传说,注重实地走访和原始材料,搜集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整理故事严谨、规范,较好地保留了故事传说的原貌。1983年,为完成《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北京卷的工作,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那些世世代代薪火相承的传说、表演、知识技能、风俗礼仪等,它们是人类历史活的记录,展现了不同地域、族裔多样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选取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300余幅精美图片和100余处知识链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华夏大地上那些优美动人的传说、流派纷呈的戏曲、扣人心弦的竞技,以及各种歌舞、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折射出中国历史和民族的独特影像。
《重庆宝贝 美食》作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 的*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甄选了40项*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菜、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 美食非遗 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珍贵、*美好的记忆,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40 个项目即 40 个故事,人物故事讲述趣味性强,加上少许重庆方言穿插其中,不仅让读 者品味起来倍感亲切,更让他们在阅读快感中获得新知,获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共同讲好重庆故事。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本书为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2023-GMH-016结项成果。本书基于对拉丁美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拉美国家对《公约》贡献和学术观点的梳理,选择拉丁美洲代表性国家墨西哥、秘鲁为重点,对拉丁美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识贡献与地方性实践进行研究。 拉丁美洲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非遗 )保护行动的热点区域,这得益于拉美文化的深厚积淀,以及拉美国家对非遗保护行动的积极参与。本土文明的悠久历史,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以及拉丁美洲国家本土发展道路的探寻,形塑了这一区域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截止2024年7月,拉美国家共有82项非遗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种族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与全球化对拉美国家持久的侵袭、掠夺与渗透,在相当程度上激起了拉美国家民族主义思潮的生成,使得拉
本书为聊城市城校融合文旅项目 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工程规划与建设方案(R20WD2107) 阶段性成果。本书主要由前言、绪论、正文、参考文献和后记组成,其中正文共有5章。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相比运河沿岸其他省市,从宏观、整体上探讨山东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虽然学界有关山东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尚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本书在梳理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价值的同时,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具体举措,探寻其开发和利用的策略和方法。读者对象主要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非遗传承人、运河文化研
由王思明、李明主编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精)/中国农业文化遗产》首次系统地调查、收集、整理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分类,成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突破。
本书分为、开幕致辞、闭幕致辞、主题发言、论点集萃、机构简介这几个部分,收录了博物馆文化与新媒体传播、数字化与中华文化遗产保护、广播影视数字化与信恩化、数字化时代的虚拟美学、从遗产到资源——西部人文资源研究等研究成果。
目前,东台市拥有董永传说、东台发绣两项国家级非遗;弶港渔民号子、溱湖刻纸、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东台鱼汤面制作技艺四项省级非遗;许河杂技、彩绘葫芦、时堰木雕等三十三项盐城市级非遗;麻虾酱制作技艺、富安桑茶制作技艺、瑶台音乐等十七项东台市级非遗。本书以四级非遗五十六个项目为主要内容,并附相关照片,向读者介绍东台非遗概要,对了解东台的文化遗产起到以管窥豹的作用,具体一定的出版价值。本书适合对东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传承人。
本书以非遗传承人为主线,通过科学的田野调查,以口述史的方式展示非遗传承人的艺术生涯,并以此呈现非遗的独特魅力;通过客观、细致地描述京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艺术技艺、文化内涵、传承人的实践,以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进行挖掘和记录,促进其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力,使其富有活力。
本书分别从作者、审稿人、期刊编辑从角度阐述了科技期刊各相关方在期刊出版伦理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书中首先介绍了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及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及管管理,继而从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同行评议、期刊编辑和出版者等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相关的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并从期刊的著作权管理、期刊对学术不端的认定和处理、应用现代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等方面为期刊编辑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南。此外,本书还系统地介绍了主要的国际编辑出版伦理道德规范或指南,并以附录形式汇集了有关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策法规。为方便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和审稿人沟通,书中还汇集了代表性的有关出版伦理和学术不端处理的信函范本和样表。